“国外企业分工精细,每一领域都钻研得很深,但同时个人接触的范围也相对较窄。国内企业虽然在各领域的积累并不够深厚,但每个人的接触面却很宽,从长远角度来讲,国内环境更有利于一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刘浩说。
“我从没想过长留国外,回国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2009年回国至今已有8年时间,然而再提起当初回国的决定,浙江银轮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热管理技术研究院院长刘浩依然难掩激动和骄傲之情。
回想起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的7年,似乎每一次成长都是在丰满归乡的羽翼,似乎每一份收获都是在装点回家的行囊。不羡慕外企安逸的工作,不留恋海外繁华的生活,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牵绊一颗坚定的心,刘浩只是在等待一个契机,因为他知道终有一天,他要回到自己的祖国。
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1993年,对汽车行业几乎一无所知的刘浩,懵懵懂懂地考进了重庆大学热能动力专业,经过四年充实美好的本科生活,1997年顺利毕业并留校成为了一名人人羡慕的大学老师。然而这样一份稳定又受人尊敬的职业,却并不能满足他在学术研究上的所有追求。2年后,刘浩毅然离开了生活6年的大学校园,考取中科院理化所硕士研究生,开始踏上新的征程。
2002年,刘浩硕士学业完成,彼时中科院兴起了一股“出国潮”,“那时候国内外差距非常大,大家都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于是一窝蜂地出了国。”刘浩说。就读本科和硕士时,刘浩对未来并没有太多规划,一直学的是机缘巧合下选择的热能动力专业,而当他决定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时,心里却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当时中国的汽车发动机工业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我希望自己能在这方面为国家做点事情,于是选择到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研究内燃机课题。”
在阿拉巴马读博的4年是刘浩飞速成长的4年,国外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先进的技术应用让刘浩大开眼界。然而临近毕业,一个现实的问题却摆在他面前,回国还是继续留在国外?“读博伊始,我就带着一定要回国的想法,所以2006年毕业时也想过回国,但最终还是留在了国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感觉到那个时期国外技术还是比国内领先很多,希望能在国外多学些东西带回国。”
于是,刘浩博士一毕业就直接进入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负责动力仿真系统研究,接手的第一个项目是发动机停缸系统软件开发。当时在国外,发动机停缸系统是备受推崇的先进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在4~6缸发动机工作时只启动其中2~3缸,待需要时再启动剩余的2~3缸,通过减少发动机喷油及运动,从而达到降低油耗的效果。彼时,在克莱斯勒有一个模拟软件公司专门负责这一项目,然而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了半年仍毫无头绪,直到刘浩接手后,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转眼到了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受经济形势剧烈冲击的克莱斯勒开始大量裁员,尽管克莱斯勒也提出解决方案来留住刘浩,但出于丰富自身知识体系的考虑,刘浩最终还是选择了转向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生产厂家之一——卡特彼勒,投入到为后来回国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的冷却系统整体设计上来。凭借在国外学习到的先进技术,刘浩在CAT(卡特彼勒公司旗舰品牌)期间参与开发出了适应国三到国四排放升级的若干典型车型的冷却系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也就是在卡特彼勒,刘浩遇到了后来改变他生命轨迹的人——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轮”)董事长徐小敏。
第一次见面就决定回国
“2009年,银轮是卡特彼勒发动机散热元件的供应商,这在当时让我们感到很惊讶:一家中国企业竟能进入卡特彼勒的供应体系,而且口碑还那么好。”后来徐小敏访问美国,见到了在卡特彼勒工作的刘浩和另外一名中国博士,相谈之下竟非常投机,短短一个小时后,两人就决定回国加入银轮。
“当时我被徐董事长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一方面,他颇有胸怀,创建企业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振兴民族工业;另一方面,他对公司有非常明确的愿景,很清楚将来要将银轮打造成什么样的企业。而且他特别自信,相信银轮未来一定会打败很多欧美同行。这些对我来说都非常具有感召力,加之我本来就很想回国,所以我们一拍即合。”刘浩回忆道。
回国加入银轮后,刘浩明显感觉到海内外工作环境的差别。“国外企业分工精细,每一领域都钻研得很深,但同时个人接触的范围也相对较窄。国内企业虽然在各领域的积累并不够深厚,但每个人的接触面却很宽,从长远角度来讲,国内环境更有利于一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回国就被任命为热管理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的刘浩,主要负责分析技术工作。“当时银轮有一支分析技术团队,但是团队刚刚建立,能力相对较弱,很多国外客户的要求都无法满足。”刘浩利用海外所学将团队的分析技术和项目承接能力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当时我做了很多项目接口工作,大部分都是海外项目。”刘浩说。由于语言和技术水平上的差异,当时国外客户普遍对中国技术不认可,对中国企业也有偏见,认为中国企业只是制造型企业,在产品设计上没有优势。而刘浩要做的就是通过专业上的沟通,说服客户相信中国企业的能力,并切实提高本土研发和分析水平。在刘浩的努力下,银轮先后拿下了包括国外最大柴油发动机企业——康明斯在内的诸多海外订单,甚至不少海外企业后来都成了银轮的忠实粉丝,而这些项目的承接实际上对银轮后来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刘浩工作能力的不断提升,后来他又相继被委任为银轮事业部总经理,带领一个千人的事业部为公司制定客户战略和产品战略,获取更多客户订单;任职银轮公司副总经理和热管理技术研究院院长,带领团队研发创新产品并开拓出新的市场。
无论做产品还是带团队,刘浩的海外工作经历都带给他另类视角:“做零部件的企业有一个坎儿,就是不太懂整车,因此往往做出来的单个产品性能优异,但是放到整车系统里却和其他部分相冲突,反而导致整个系统功能下降。以前他们也常碰到这个困扰,但不太清楚其中缘由,我通过对整车的了解帮助团队克服了很多这方面的困难。”而刘浩也正是凭着这份对整车的了解,更能体会整车厂客户的需求,不仅使彼此沟通变得更顺利,设计出的产品也获得了客户的更多认可。
力争在行业变革中不被淘汰
回想过去,刘浩告诉记者,2000年前后那批随着“出国潮”走出国门的人才,有很大一部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选择留在了海外。如今,他们大多在欧美大型企业中从事着一份光鲜的工作,但却常常流露出对刘浩等海归人才的羡慕。“他们的工作虽然悠闲,但是缺乏激情,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一内容。再谈起当初的决定,他们还是会羡慕我能在擅长的领域为国内的企业做一些事情。”刘浩说。
但用刘浩自己的话说,他对银轮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前四年,把海外所学尽可能地带回中国,而后面的时间则是银轮在培养他,为他提供了很多难得的学习空间和平台。当然,刘浩也没有辜负公司的期望,如今他依然时刻保持着学习的良好状态。定期参加国际SAE(世界汽车工程大会)会议,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趋势;与国外相关机构长期保持联系,经常拜访如通用、福特、菲亚特克莱斯勒这样的客户,在沟通中了解彼此所需,牢牢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银轮有一个突出特点:特别注重人才的国际化,吸引了大批国际性人才,且这么多海外和海归人才入职银轮后几乎没有人想要离开,因为这里的文化是包容的。如果徐董事长看到这个海归人才的位置不合适,他会及时调整,直到将他调整到最适合的位置。”刘浩颇为骄傲地说。
对于未来,刘浩认为随着互利网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发展,5~10年内包括汽车在内的很多行业都可能出现颠覆性的、超出人们预期的改变。“汽车本身及其商业模式会变成什么样子是当下每一个从业者的困惑,而热处理系统是汽车产业的一个分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拥抱变化、紧跟时代的步伐,力争不被变革的浪潮所淘汰。”刘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