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院携手"长安3万列"
共赴“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8月13日早9点50分,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声,中欧班列(西安)长安号第三万列列车从西安国际港务区缓缓启程,驶向阿塞拜疆首都巴库。本次班列满载中国能建中电工程西北院阿塞拜疆比利亚苏瓦尔和班卡光伏电站项目的组件、立柱、支架等物资设备,标志着西北院在践行“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中迈出坚实一步。
发车仪式后,西北院国际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欧阳册飞作为货主代表,在站台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新华网、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西安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的联合专访,详细介绍了西北院通过中欧班列保障国际项目供应链的实践成果与战略意义。
班列驰骋丝路
护航绿色能源“走出去”
此次发运的光伏设备将用于西北院总承包的阿塞拜疆比利亚苏瓦尔445Mwac光伏电站及阿塞拜疆班卡315Mwac光伏电站项目。项目作为中亚地区大规模的光伏集群,是中资企业在中亚和里海地区落地实施的最大新能源项目,也是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班卡光伏区
比利亚苏瓦尔光伏区
比利亚苏瓦尔项目交流侧输出容量为445MW,直流侧容量为580MW,容配比1.3,年平均发电量约8.9亿度,年减排二氧化碳约67万吨。班卡光伏项目交流侧输出容量为315兆瓦,直流侧装机容量为410兆瓦,容配比约1.3,年平均发电量约6.4亿度,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8万吨。项目建成后,可有力推动阿塞拜疆实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30%”的国家战略目标,对于阿塞拜疆发展绿色能源、改善电力供应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新物流模式
打造国际工程标杆
西北院依托中欧班列,在全国首创了“西安+中亚+欧洲”立体化物流网络新模式,为我国工程总承包企业出海提供了新思路。
该模式直接由货物承运方——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为西北院量身定制“门到门”的物流服务,通过三大创新举措实现突破:
1
首创联运提效率
西北院首创"陆海内外联动"多式联运体系,采用"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阿克套—阿塞拜疆巴库"的优化运输路径,配合2024年投入运营的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及规划中的巴库物流场站,将项目所需的4500个集装箱分100个专列从西安发往阿塞拜疆巴库,优化的多式联运方案使全程运输效率提升50%以上。
2
数字赋能强管控
通过定制化集装箱+可视化IoT技术,实时监控货物状态,随时监控物流情况,口岸换装时间被压缩至至3小时内;自动化无人码头提升装卸效率,满足年万列开行需求。
3
属地协作优化清关
西北院在国际工程物流招标中创新性引入联合体投标模式,最终由西安自贸港(班列运营)、中远海运(陆运及大件运输)、阿塞拜疆阿布歇龙港口公司(属地清关运输)组成优势互补的联合体,在铁运、陆运、属地清关各环节中实现全链条资源整合,达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
这套创新模式在大大降低企业设备运输成本的同时,使运输时效由传统海运的约2个月压缩至最快11天左右,效率提升达80%,为后续中亚乃至高加索地区的大型新能源项目设备运输树立了新标准,也为更多国际工程项目提供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此次第三万列长安号的顺利发运,进一步验证了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供应链动脉的可靠性。这条“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黄金通道将成为内陆地区与世界市场的深度联结,为构建多元立体互联互通格局,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了强劲动能。
深化国际合作
共绘绿色丝路新图景
从张骞出使西域的古老驼铃,到习近平主席擘画的“钢铁驼队”,中欧班列满载光伏设备穿越帕米尔高原的身影,正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的鲜活注脚。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西北院此次创新实践,高效保障了项目关键设备的运输,生动践行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随着这一国际工程物流新范式的更多应用,一条横跨亚欧的“阳光丝路”将徐徐展开。
未来,西北院将秉持“建设国际一流工程公司”的发展目标,坚定“走出去”发展战略,深度融入中国能建“一体两翼”发展体系,持续深耕属地化市场。同时,继续依托中欧班列高效便捷的国际物流通道,积极拓展在中亚、东欧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与基础设施合作版图,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实施,助力沿线国家绿色低碳转型与互联互通建设,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