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货量,顾名思义是指企业卖出货物的数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明了的指标,却在国内光伏逆变器企业手中乱成了一团麻。
例如,近年来国内企业自报的出货量数据大幅高于第三方咨询机构,仅前5大企业数据之和就已是国内新增装机规模2倍还多。逆变器出货量数据的此般异象,一度引来行业人士调侃——“这逆变器是卖到火星上去了吗?”
对企业而言,出货量如同业绩“晴雨表”,往往窥一斑而知全豹。对整个光伏行业而言,逆变器作为光伏电站关键部件之一,是衡量光伏产业发展水平、研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参考。但当前出货量数据却乱象丛生,其行业“风向标”的作用无从体现,甚至出现了研究机构不再将其视为重要参考指标的情况。逆变器数据继续错乱下去,势必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亟需止乱纠偏、回到正轨。
理性分析不难发现,统计口径不一是各方数据差异的重要因素。例如,在统计数据采样方面,有的国内企业采用物流凭证,有的使用公司内部出货单据,还有的选择财务发票底单。国内企业的统计方式五花八门,国外知名咨询机构的统计口径也是各不相同,统计结果自然大相径庭。
标准缺失导致数据差异本在所难免,但动辄上千万千瓦甚至数千万千瓦的巨大数据落差,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径不一”就能解释清楚的。要知道,即便是对于出货量排名全球前两位的企业,“千万千瓦级”的装机,也均已相当于两家企业多年来累计出货量的三成左右。在此背景下,简单地将巨大体量差异归咎于统计口径不一,恐怕很难令人信服。
行内人最了解行业。事实上,近年来行业内针对逆变器数据的质疑,并未指向统计口径合理与否,而是指向了企业数据的真实性。“数据造假”似乎已成业内潜规则。
在设备制造领域,“数据造假”并非稀有之事。无论是设备性能指标,还是产品销量数据,“数据造假”的新闻屡见报端。企业虚报销量数据,无非是想博一个更靠前的榜单排名、赢一个更亮眼的行业地位、赚一个更讨喜的客户口碑。但这只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诚信犹如一道阻隔着熊熊烈火的防火墙,一旦被人为撕开一道口子,不正之风便会趁虚而入,最终引火自焚。如果出货量数据注了水、掺了假,企业又如何让客户相信其产品在其他环节不会有“造假”问题。人无信不立,世界上也不曾出现过即使失信依然越做越大的企业先例。“数据造假”无异于饮鸩止渴,至多能让失信企业侥幸偷得一时之利,但注定不会长久,得不偿失。
纵观全球光伏逆变器企业的市场表现,头顶“光伏大国”“光伏强国”的光环,中国企业的硬实力已赢得世界广泛认可。在几大权威第三方咨询公司的统计中,出货量排名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已占据半壁江山。大企业就该有大企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这样的大好背景下,站在中国光伏即将实现平价上网的重要关口,国内逆变器制造商更应摒弃通过操纵数据追逐虚名的“歪风邪气”,对弄虚作假大声说“不”。
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如何通过技术优化升级提升整个电站的发电量,如何让电站在全生命周期获得更高的收益,如何为电站的后期运行和维护提供更智能、更稳定的支撑,如何在平价上网的“后补贴”时代打造自己独有的竞争力,这些才是中国逆变器企业需要聚精会神思考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