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正在慢慢形成,各路资本纷纷开始入局。
近日,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 and Markets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约为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5亿元。预计2025年左右,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大概能够达到1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2亿元。而到2030年,随着全球电动化的普及程度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保有量进一步增多,这一数字将达到18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63亿元。
由此可以看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蓝海”正在慢慢形成,未来足够可期,下一阶段伴随各路资本纷纷开始入局,将会变得异常热闹。同时,根据该机构预测,中国也将成为电动汽车和储能等应用中锂离子电池回收的最大市场之一。
虽然前景足够光明,但是由于一系列原因,目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目前位于我国仍面临诸多挑战。正如记者在《动力电池回收之“殇”》一文中所说,深究目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阻碍,技术难度较高、利润相对微薄、行业资质难求或成主要原因。
电池,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
技术方面,动力电池目前主要有两种途径,即储能市场与拆解回收。由于拥有动力电池回收储能技术的各类厂家并未出台统一的行业标准,各自为营,这就造成储能电池领域“一致性”较差的局面。此外,拆解回收领域目前仍需专业设备与相关技术人员的操作,仍存一定“壁垒”。
利润方面,因为目前各家企业总体动力电池回收量相对较少,收支难以平衡成为普遍现象。电池回收作为一项拥有技术门槛与资金门槛的行业,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但是就政府层面而言,只鼓励企业进行回收,并无明确激励政策出台。
同时现阶段,由于三元电池因应用较晚尚未到大规模退役之时,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处理再利用后利润极低,所以综合考虑之下多数企业仍处观望态度。
而资质方面,2019年工信部曾出台《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但仅有5家企业入围。未来,资质问题极有可能成为困扰该行业扩大发展的又一因素。
不可否认,现阶段动力电池回收行业需要解决的痛点仍有许多,但是不妨一些头部企业已然开始布局并抢占现有市场份额。据不完全统计统计,已有宁德时代、天津力神、北汽鹏龙、比亚迪等企业均已不同程度的开启动力电池回收项目。
另外,动力电池回收企业与主机厂进行“定向”合作,这一模式目前也在逐渐普及。据了解,我国上市公司中化国际日前宣布与宝马在新能源动力系统领域进一步开展合作,对其宝马i3所淘汰的动力电池进行回收再利用。比利时企业优美科则于去年宣布与奥迪在电池回收利用方面达成了合作,将回收奥迪e-tron所采用的三元锂电池。
总之,对于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前景不必过于担心,因为其市场规模摆在那里,肯定会有许多企业想要入局,而入局的本质条件还是集中所有力量解决上述现存技术壁垒与痛点,最终我们将会得到一片真正的动力电池回收“蓝海”。
未来可期,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规模继续扩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未来可期,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规模继续扩大
相关推荐
- 江苏常州市:鼓励光伏等头部企业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模型
- 江苏常州市:鼓励动力电池、光伏等头部企业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模型
- 联赢激光四度亮相欧洲电池展!前沿设备赋能全球绿色能源新生态
- 远景动力高性能电池技术助力雷诺R5车型夺得法国电动车销售冠军
- 红旗H5 PHEV给你超越新国标的电池安全
- 东昱欣晟一季度产值同比提升25%
- 今日,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开盘价296港元/股!
- 中科海钠 | 全球首款商用车专用钠离子动力电池通过强检测试
- 欣旺达闪充电池4.0产品矩阵闪耀CIBF2025,全球首创1400A大电流超充电池亮相
- 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前五!2025年4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TOP15
- 宁德时代港股5月20日上市!发售价≤263港元/股,募资近40亿美元
-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将于6月1日起执行
- 宁德时代成为首家通过动力电池新国标的企业
- 广东佛山:重点支持退役风电光伏设备等再生资源加工利用!
- 华盛锂电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66亿元 同比增长62.64%
- 一图读懂欣旺达2024年度报告:营业收入560.21亿元
- 宁德时代发布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30秒充电75公里,最高续航800公里
- 钠新电池+双核架构!宁德时代开启多核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