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从鼓励到严控:政府对新建纯电动车企动真格了

9月3日,在第十二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机械装备处处长吴卫警告称,中国汽车产能已经出现比较明显的结构性过剩,而短时间内各方资本大量聚集也导致新能源汽车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盲目发展和低水平建设。为了防范低水平发展,政府将严格执行去年颁布的新建乘用车电动车的管理规定,并逐步提高准入条件。

短短一年时间,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建设项目的态度就从鼓励变成了严格控制。

准入门槛的提高,这只是一个口头警告,还是要动真格的?态度不付诸行动,那也不过是走个过场。

即使只是吹风,这对那些跃跃欲试想通过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进入汽车产业的公司来说,绝对不是个好消息。目前,包括乐视、蔚来汽车、车和家、长城华冠、NEVS、云度汽车、知豆汽车、奇瑞新能源、万向电动车等车企都打算申请新建纯电动车企。不过,发改委只批准了两家企业(北汽新能源和长江汽车)的申请。

2015年6月5日,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发布《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降低汽车产业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

当年9月,吴卫在2015年的第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是这么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支持社会资本和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我们现在制定了新建新能源乘用车的企业管理规定,主要考虑到纯电动乘用车市场规模大,社会发展的积极性高,而且有相当一些企业具备了进入这个产业的条件,需要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市场活力,通过改革创新我们的产业管理制度。

他当时还表示“企业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力,我们既需要培养多年的国家队和专业运动员让他们发挥专长作出贡献,转型升级,同时我们也需要民间高手来参与这个市场,增添活力,突破领先,协同发展。”

但仅仅过了一年,形势就发生巨大变化。在这一年间,包括互联网公司、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研发设计企业、现有汽车企业,以及低速车企等各路资本如潮水般涌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再加上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时间,新能源汽车以及关键零部件项目层出不穷,整个行业已经出现过热的趋势,而且一些地方和企业并不具备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基础,也缺乏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

据发改委初步统计,目前有200多家汽车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涵盖乘用车、客车、专用车领域,但产品质量、安全性、核心技术突出的企业不多,一般化的或者低水平的产品还比较泛滥。在累计获得生产许可的4000多个新能源车型中,投产的车型在1/4左右,很多车型的成熟度和竞争力并不是很强。在动力电池方面,大概有两三百家动力电池企业和系统供应商,但真正有技术创新、有持续的创新能力、质量和安全性能比较稳定的企业也不多。

针对上述情况,吴卫表示,发改委将严格执行去年颁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的管理规定,逐步提高准入条件,这样既能防范低水平重复发展,又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培育出,或者引导具有优势的企业做大做强。

另外,从整体汽车产能来看,根据去年发改委委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做的调查,占中国汽车产量98%以上的30多家主要汽车企业的整车生产能力大约为3100万辆左右,而在建产能已经超过了600万辆,也超出了目前可以预见的汽车消费增长。

对此,吴卫表示,发改委一是持续开展汽车产能监测工作,二是建立产能预警机制,来引导社会资本投向。

在改革汽车产业管理方面,一是大幅度下放有关权限,同时完善投资项目的相关条件,来提升产业竞争力,防范产能过剩和促进产业重组。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乘用车的企业建设还是严格执行去年颁布新建乘用车电动车的管理规定,逐步的提高准入条件,来防范新能源汽车领域出现新的低水平盲目发展。

二是建立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效机制:政府部门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政策措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将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这将为建立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效法制化机制提供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

三是促进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变长期以来只重视汽车产品和汽车制造的做法,在战略高度上加强引导建设成熟的汽车社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从鼓励到严控:政府对新建纯电动车企动真格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