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沼气好处多,烧水做饭没的说,省电生态又省钱,农村面貌换新颜”。如今在青县农村的老百姓都这样互为传唱着。自去年以来,该县把沼气池建设与农村改水改厕、与村庄整洁、与生态农业、与农民增产增收紧密结合起来,一个小小的沼气池不仅让农民增了收,而且还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走进青县新兴镇邓程村,街道整洁干净,再走进每一个院落,都能看到整齐的瓦舍、干净的厨房、卫生的厕所、洁净的猪圈、而改变这一切的是一口小小的沼气池。村民徐志新是率先建起沼气池的农户之一,沼气池建成后,他在上面建起了猪舍,盖上了厕所,人畜粪便随时冲进沼气池内,成为产生沼气的原材料,沼气池便成了为他生产加工多种产品的“小工厂”,用沼气点灯做饭、沼渣肥田、沼液浸种、喷施,还可以喂猪,这种生态循环让老徐从中收益不浅。
青县新兴镇邓程村村民徐志新高兴的说:自打建立了沼气池,家庭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屋里院外都干净利索了,做饭不用烧柴草,一年四季也用不着花钱买液化气,光这一项就省下400多块钱,尤其是养猪,环境卫生,猪也不得病,再加上沼液掺合着喂猪,成本降低了,这么说吧,不用买液化气省的,卖了猪挣的加起来也得多收入1500来块钱。
小小沼气池成为青县农民节支增收、改善居住环境的敲门砖。为把这一生态富民工程办好。青县专门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加强对该项工作的协调和调度,同时及时出台相应政策激励发展,2005年,青县积极上跑争取国家无偿资金138.4万元,县政府也专门拿出配套资金用于补贴农户。与此同时,县里特别组建了专业队伍深入到各乡村的沼气池建设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并结合实际创新了“一池三改”的模式,像新兴镇邓程村沼气池上建猪舍和厕所、马厂镇范官屯村沼气池上建大棚种蔬菜、清州镇东马桥村沼气池上建小拱棚保温,并同牛、马棚相结合等三位、四位一体的庭院经济模式。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的种种好处,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建沼气池的热情,自去年以来,全县共投资600多万元,建成沼气池3000多口。
如果说庭院的沼气池模式,让农民逐渐富足,使农民在发生着情思变化,那么农村建秸杆汽站实现集中供气,则是从农村迈向城市更可喜的一步,更体现出新时期农民敢想、敢干的胆略和智慧。去年8月份,青县耿官屯村一期投资130多万元建成了秸杆汽化站,可供130多户农户生活用能使一处点火,家家做饭变为现实,每年可节支6万多元。
青县耿官屯农民齐丽霞认为:我觉得现在我们农村跟城市没有什么区别了,到哪儿都挺干净的,不象以前那样,出来进去脚上挂泥、身上带土的,而且咱还用上了比城里还便宜的秸杆气,农民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
马厂镇东姚庄农民姚旭华就是一个勤于思考、敢于问鼎的农民,由他亲手研制的秸杆干发酵制取沼气技术引领着新的潮流和走向。目前,该设备正为一家食品厂源源不断地供应着能源,专家称这将对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该村正在着手修建一个大型的秸杆干发酵沼气供应站,实现为村民集中供气。姚旭华说:农村是城市的母亲,现在咱们农民赶上了好形势、好政策,我觉得通过咱们的不断努力,早晚,咱们农村也会和城市一样。
现在,沼气池的建设在青县呈现出多种模式并存、多样化形式建设的局面,通过沼气池的建设,不仅带动了种养业实现了循环生态发展,而且也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实现了农民致富和文明生态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