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能源发展成就非凡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周年,四川省的能源发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辉煌成就,为四川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基础保障。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能源革命”的战略思想,为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全省上下扎实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都发生巨大变革。能源生产和消费由传统能源快速向清洁能源、新能源发展,结构由煤炭为主向电力为主的多元化转变,能源消费合理增长,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一、能源生产快速发展,基础保障作用极大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省能源生产基础非常薄弱,生产设施、装备、技术水平极低,生产能力十分低下。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是四川省能源工业全面打基础、起步和加快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以后,为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能源供应的需求,能源工业通过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改革管理体制等,极大地促进了四川省能源工业的发展,能源进入飞速发展时期。经过七十年的不断建设,全省能源生产得到巨大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主要能源产品品种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基础保障作用极大增强。
  (一)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1949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量仅147.0万吨标准煤,能源产品主要是原煤201.0万吨,天然气0.1亿立方米,水力发电量0.2亿千瓦时。能源生产以煤炭为主,占比在95%以上。2018年,全省一次能源的生产量已达19172.0万吨标准煤,是1949年的130.4倍。其中:原煤产量3736.2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8.6倍;天然气产量369.8亿立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初的3361.8倍;发电量3760.8亿千瓦时,是新中国成立初的2507.2倍(见图1);2018年原油产量8.1万吨,原油加工量719.6万吨,汽油、煤油、柴油产量分别是181.2、46.9、179.3万吨。与1949年相比,原油及主要成品油产量也从无到有。

  (二)能源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四川是水电资源大省,同时也有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这样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四川作为全国清洁能源生产端的定位,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全省能源生产结构不断向清洁化发展,在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原煤占比不断降低,天然气和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不断提高。
  2018年原煤占一次能源产量比重为15.4%,比1949年降低82.3个百分点,比1978年降低55.7个百分点;2018年天然气占比为25.7%,比1949年提高24.7个百分点,比1978年提高4.4个百分点;2018年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为58.9%,比1949年提高57.6个百分点,比1978年提高 51.6个百分点(见图2)。

  图2:1949、1798、2018年全省一次能源产量和构成
  2018年全省规上工业水力发电量2983.0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一位,比1949年增长1.6万倍,比1978年增长53.4倍;天然气产量369.8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二位,比1949年增长3360.8倍,比1978年增长5.1倍。全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逐渐从清洁能源大省发展为清洁能源示范省。
  (三)新能源产量快速增长。
  新能源不断发展为经济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提供新的动力。在各种政策的支持鼓励下,四川省充分挖掘新能源潜力,多种新能源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企业数和产量均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14年以来,全省陆续新增了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发电、页岩气、煤层气、生物柴油等7种新能源。2018年,全省规上工业页岩气产量48.2亿立方米,比2016年增长39.1%;风力发电量53.8亿千瓦时,比2014年增长22.8倍;垃圾焚烧发电量15.2亿千瓦时,比2014年增长2.4倍;太阳能发电量14.7亿千瓦时 ,比2015年增长16.1倍;生物质发电量5.7亿千瓦时,比2015年增长2.4倍。
  二、能源消费稳定增长,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全省能源消费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能源供给体系的不断完善,清洁能源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品种结构持续优化。
  (一)能源消费总量稳定增长。
  2018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19916.2万吨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6.8倍,年均增长5.3%。按可比价格计算,这期间全省GDP年均增长10.2%,能源消费总量的年均增速比GDP的年均增速低4.9百分点,合理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清洁能源消费快速增长。
  全省在积极优化能源供给清洁化的同时,大力探索省内能源消费的清洁化,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的原则,全力开展清洁能源替代工作。2018年,煤炭消费量5856.3万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2.9%;天然气消费量3152.2万吨标准煤,增长5.2倍,年均增长4.7%;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消费量7218.0万吨标准煤,增长43.2倍,年均增长9.9%。天然气和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洁能源消费增速高于煤炭消费增速。
  (三)消费品种结构持续优化。
  全省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73.2%下降到2018年最低的29.5%,下降43.7个百分点;天然气占比在波动中呈现先降后升、再降再升趋势,1978年,天然气占比最高为20.0%,2018年为15.8%,下降4.2个百分点;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持续提高,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由1978年最低的6.4%提高到2018年的36.2%,提高29.8个百分点(见图3)。全省能源消费结构持续向低碳清洁化发展。

  三、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能源消费经历了粗放式增长到集约型增长。改革开放后,在各项节能降耗政策措施的大力推动下,通过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节能技术、加强管理、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省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单位GDP能耗整体呈现下降态势,2018年比1978年累计降低82.2%。尤其是“十一五”以来,作为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指标连续被纳入“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节能降耗更是取得显著成就。
  (一)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
  “十一五”时期全省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为16.0%,实际降低20.3%,超额完成目标任务4.3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为16.0%,实际降低25.2%,超额完成目标任务9.2个百分点;“十三五”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为16.0%,2016-2018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已累计下降13.6%,超额完成前三年60%的目标任务进度(见图4)。

  (二)工业节能作用突出。
  “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的前三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累计下降32.0%、39.0%和21.2%,都远高于单位GDP能耗累计降幅。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大幅下降对单位GDP能耗的降低贡献突出,工业节能对全社会节能推动作用明显。
  (三)单位产品能耗水平明显降低。
  通过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和科技创新等,单位产品能耗水平总体下降,部分高耗能产品单耗降幅明显。2018年与2012年相比,在统计的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耗能工业企业中,机制纸及纸板综合能耗下降39.6%,烧碱综合能耗下降22.5%,吨钢综合能耗下降7.4%,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6.6%,水泥综合能耗下降3.9%,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3.7%,平板玻璃综合能耗下降0.7%。
  (四)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普遍提升。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是评估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先进与落后、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综合反映能源加工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有效利用程度,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的提高,也是技术节能的重要体现。2018年与2010年相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总体提高5.8个百分点。其中,火力发电提高1.8个百分点,热电联产提高9.7个百分点,原煤洗选提高4.6个百分点,炼焦与制气提高24.0个百分点,天然气液化提高1.7个百分点。
  (五)能源回收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回收利用率为4.3%,比2010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回收利用率达17.2%,提高5.1个百分点。重点行业的能源回收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余热、余压及放散气等能量回收利用成效显著。
  注:1.2018年能源生产、消费总量及结构等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据。
  2.能源消费数据仅有1978-2018年数据。
  3.新能源产量统计从2013年开始逐步完善。
  4.由于能源统计制度原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回收利用率、产品单耗仅有2010-2018年数据。
  5.节能降耗考核于“十一五”开始,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核算数据仅有2005-2018年数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能源发展成就非凡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