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结合全省冬季漫长,农村生产生活消耗能源较多的实际,大力发展稻壳发电、秸秆发电和沼气等新型能源,实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能源之所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是因为新型能源的应用不仅能够促进农村产业开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同时还可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一举多得。以沼气开发为例,沼气生产以各种生活废物为原料,在制造这种清洁能源的同时,还伴生了大量的沼渣、沼液等高效绿色有机肥料,而施用沼肥能够改良土壤,有利于增强农作物的抗冻和抗旱能力,使作物产量提高10%以上;使用沼液进行水稻、玉米浸种,可以提高单产6%—10%,亩增收60元左右。此外,新能源开发还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在黑龙江省沼气开发起步较早的望奎县,目前活跃着300多名通过认证的沼气技术人员,带动形成了一批专业施工队伍,开辟了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
黑龙江省寒冷天气持续时间长,农村能源消耗大,同时该省是粮食主产区,年产作物秸秆5600多万吨,每年加工稻谷产生的稻壳超过400万吨,有条件发展新能源。据介绍,黑龙江省在农村新能源建设实践中,坚持因地制宜、多策并举,着力推广各具特色的六种模式:
一是生态家园模式。这种模式以沼气为纽带,以农户为单元,组合运用日光节能温室、太阳能畜禽舍、沼气池、燃池、省柴节煤炕连灶等技术设施,构筑多位一体的综合利用体系。望奎县厢红五村就是按这种模式改造建设的,这个村子建成了20户按街式布局、每户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的生态家园小区,年开发利用沼气500立方米,节约大量燃煤。
二是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模式。在规模化养殖场应用厌氧发酵技术,在生产沼气高品位能源的同时,又收获高效有机肥。黑龙江省海林农场是应用这种模式的一个范例。海林农场在去年建成了我国首座北方大型寒地沼气站,可以供应1000户居民的生活用气,初步形成了连接畜牧业、绿色蔬菜、有机水稻和职工生活用气的循环利用体系,综合效益显著。
三是生物质固化燃料模式。
这种模式适用于在粮食产量高、秸秆数量多的地区推广,主要做法是将秸秆加工成高密度块状燃料,再加以利用。这种高密度块状燃料的优点是便于储运,火灾隐患小,燃料挥发物有害成分少,单位体积热值与中等质量煤炭接近,比普通秸秆做燃料利用率高50%左右。
四是秸秆气化模式。以秸秆为原料,以村屯为单位,利用秸秆气化技术,集中生产秸秆燃气,用管网分户输送,供应农户做饭、采暖。林甸县三合乡胜利村应用这种模式建设了秸秆气化站,每小时可以生产720立方米秸秆燃气,供应全村668户农户,其中4户还进行了秸秆燃气取暖试点,取得了较好效果。
五是农业节能设施模式。该模式采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和节能建材、节能炉灶具等新技术、新产品,发展太阳能畜禽舍、日光节能温室、草砖草板复合墙体建筑等节能设施,推广节能粉坊、油坊、豆腐坊等节能改造技术,通过围护结构保温和用能设备改造等方式减少常规能源消耗,降低生产生活成本。
六是太阳能利用模式。通过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减少农村住宅冬季能耗,改善生活环境和质量;推广阳光塑料大棚、地膜覆盖技术,促粮食高产;推广太阳能光电池、太阳能路灯等光电利用技术,开辟农村能源应用新领域。 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建民对记者说,新能源建设具有切入一点促进全局的作用,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能源生产和供给本身。这六种新能源推广模式都是涉农部门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实践创造的结晶,具有安全环保、技术成熟、操作简易等特点,必将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对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生产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