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水合物最早发现于英国化学家的实验室里,迄今已有231年历史,天然气水合物概念的确立至今已有198年,然而直到最近40年,才真正形成研究、开发的强劲态势。
1969年,在西伯利亚一口1400米深的勘探井中,苏联在天然气开发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天然气水合物气田——麦索亚哈气田。
20世纪80年代,各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研究和开发步伐明显加快。美、日、俄、加、英、德等国相继投入巨资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系统调查和研究,截至2005年,世界各国已确认超过220个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区,一些国家进而确定了商业性开发利用的时间表。
据张洪涛介绍,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工作起步较晚,1996年开始从情报搜集、预研究阶段进入实质研究阶段。这一年,原地矿部首次设立了两个研究项目,一个是“西太平洋天然气水合物找矿前景与方法调研”,一个是“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测研究”,首次把勘察目的地明确指向我国南海和东海海域。
1998年,新成立的国土资源部进一步把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目标锁定在南海北部陆坡。与此同时,国家“863”计划支持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察的关键技术的前沿研究。
1999年,南海首次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各项重要标志,初步确认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
2002年起,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持的国家专项,集结了国内优势科研力量,开展了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2007年5月1日,喜讯传来。前后历时9年,累计投入5亿元,中国在南海北部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从而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紧接着,在2009年9月25日,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察再下一城。中国地质调查局下属矿产资源研究所在青藏高原永久冻土带获得实物样品,由此成为世界上首次在中低纬度地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消息传来,立刻成为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但在高兴之余,张洪涛也冷静指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察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5~7年的差距,“主要是我们的国家计划启动较晚”。
取得实物样品,只不过是天然气水合物勘察开发“万里长征第一步”,张洪涛表示,在后续的资源勘察评价和商业性开发研究方面,亟须国家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及早制定相关规划,给予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