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成建材行业首家清洁发展机制指定经营实体

记者近日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CDM-EB)第81次会议获悉,此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清洁发展机制认可委员会(CDM-AP)第70次会议的评审推荐,正式认可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TC )为清洁发展机制指定经营实体(CDM-DOE)。

据悉,CTC从2010年就开始筹划清洁发展机制指定经营实体资质的申请。经过3年时间的人才、能力、资金等方面的准备,2013年5月正式提交认可申请。最终用一年半的时间,凭借其强大的行业技术实力,顺利通过了清洁发展机制认可委员会的评审和执行理事会的审议,成为建材行业内首家清洁发展机制指定经营实体,资质有效期为5年,覆盖8个专业:能源生产、能源输配、能源需求、制造业、建筑、金属生产、煤/油/气溢散排放、废弃物处理处置。自此CTC可以为CDM减排项目提供独立的审定和核查服务。

CTC认证事业管理部闫浩春总经理告诉记者,在应对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上,国家政策层面的方向是十分明确的,如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主要工作目标之一即“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还有中美在今年APEC期间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而在具体措施层面,“碳交易”是毋庸置疑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指出“研究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七个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北京、上海、深圳、广东、天津、湖北、重庆)陆续上线交易约一年半后,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政策正式出台。全国碳交易政策,正在试图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将碳排放产生的外部成本转化为企业的内部成本。密集出台的碳法规和政策正考验着中国企业的应变能力。

传统建材行业建材生产过程有能耗高、排放高的行业特点。建材企业如何主动出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打造低碳竞争力,引领行业实现低碳转型,是摆在建材人面前实实在在的课题。

闫浩春认为,建材企业必须转变观念,采取行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丹麦哥本哈根当地时间2014年11月2日发布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相比之前的评估报告,本报告更为肯定地指出一个事实,即温室气体的排放及其他人为驱动因子已成为自20世纪中期以来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为确保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不超过2℃,气候和生态系统可以接受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是有限的。在国家积极建立和推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的指导思想下,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方针下,碳排放权(碳排放配额)和碳减排量,具备了特定的商品属性,成为了“碳资产”甚至“碳货币”。认识到“碳资产”,是第一步。第二步要做的则是“碳资产”的管理,一方面要“摸清家底”,另一方面要“开源节流”。“摸清家底”是采用被广泛认可的标准来识别排放源、核算排放量,掌握企业碳排放的量化信息,编制企业碳排放的“资产负债表”。“开源”即是通过实施技术项目获得碳减排量,比如余热发电、原/燃料替代、能效提高等技术的项目开发,并通过审定成为CDM项目。其产生的减排量经过核查签发,获得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这就增加了企业的“碳资产”持有量,它可用来进行交易换取企业所需的其他类型的资产。“节流”则是通过管理和产品升级等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碳资产”(碳排放配额)的支出,降低运营成本。

闫浩春同时表示,获得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的认可,成为建材行业内首家清洁发展机制指定经营实体,证明了CTC在低碳领域的水平和实力。CTC汇聚了一批在清洁发展机制、能源管理体系、能源审计、清洁生产、碳排放核查、低碳产品认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累计有超过200个项目的从业经验,能从“摸清家底”到“开源节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的优质服务,为企业节省时间、精力和资金等方面的成本。CTC立志发挥专业特长,与建材行业同仁和有志于打造低碳竞争力的各类企业一起,促进节能减排,落实低碳转型,在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减缓气候变化和治理烟霾、保护环境,承担责任,贡献力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成建材行业首家清洁发展机制指定经营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