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前往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出席欧盟春季峰会,受到媒体的“围追堵截”。本届欧盟春季峰会通过 的共同文件提出:2020年前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能源在各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提高到20%。
3月9日,名为“地球之友”的环保组织在欧盟春季峰会期间举行游行示威,要求欧盟各国推行更加环保的能源政策。 本月8-9日,欧盟成员国首脑齐聚布鲁塞尔,讨论气候变化和能源政策问题。各成员国最后以2020年为限,确定了两大宏伟目标:一是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少20%;二是将可再生能源在各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提高到20%。为了实现该目标,欧盟决定采取措施鼓励各国采用风能、水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禁止使用普通灯泡、强制改用节能灯等,同时对大型能源公司进行“有效拆分”,以实现能源生产供应活动与传输网络运营的分离。 气候和能源问题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在以往的历届欧盟峰会中实属罕见。那么,欧盟此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此次峰会推出的能源政策可能面临什么样的推行阻力? 争夺新兴能源制高点 欧盟勇敢接过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先锋大印”,一是试图提升“软实力”,二是为了抢夺新兴能源的制高点,赢得国际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一般而言,以往历届欧盟春季峰会通常以经济对话为主。虽然自去年的峰会开始,能源问题一直是会议的核心议题,但欧盟一直不愿在能源问题上单刀直入,而是坚持和气候变化问题“捆绑销售”。 今年的峰会更是旗帜鲜明地打起了“气候牌”,本届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的总理默克尔会后出席记者招待会时说,最后文件的通过将“开创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纪元”。但是,会议讨论的核心最终还是落到了能源问题上———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 那么,欧盟为什么要坚持将能源问题与气候问题联系在一起呢?不可否认,欧盟此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做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而且和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的消极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眼看《京都议定书》5年后即将到期,但全球依旧面临着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遏制气候变暖趋势的艰巨任务。欧盟此刻勇敢地接过应对气候变化的“先锋大印”,无疑会对其他国家起到“示范作用”,从而向国际社会显示其“领导能力”,提升其“软实力”。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所言:“我们所采取的立场向国际社会清楚地表明,欧洲将发挥表率作用。我们必须敦促欧洲以外的伙伴,鼓励他们也追求同样大胆的目标。”另一方面,欧盟作为世界的一部分,经济和生态系统也正面临着气候变暖带来的严重威胁。因此,欧盟国家必须早做准备。虽然目前新兴能源尚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先行者必定要面临更多的挑战,但是“早起的鸟儿有食吃”,随着技术的成熟、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传统能源价格的上升,率先推广新兴能源的国家更有可能占据新兴能源的制高点,从而赢得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通过温室气体减排,欧盟不仅可以促使相关工业进一步“变绿”,真正推动经济结构优化,提高整体竞争力,保持全球领先;而且可以推动自己环保技术再上台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赚取更多的外汇。 目前,欧盟所占世界能源环保技术设备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40%,尤其是欧盟最大经济体———德国。在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日渐衰落,纺织服装、皮革制鞋业逐步转移的今天,新兴能源正在成为德国的支柱产业。新型能源的快速发展,不仅取代了部分传统能源的进口,而且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仅以风能发电设备为例,2005年德国的出口收入已达约60亿欧元,占全球风力发电设备交易额的一半左右。由于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的生产属于高科技领域,而德国在这些方面一直具有比较优势,因而被认为是德国未来社会福利和经济竞争力的保障。 摆脱传统能源紧箍咒 欧洲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实体,但自身能源储量匮乏,而且能源进口不稳定,因而欧盟对能源安全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 不过,最终推动欧盟在再生能源方面毅然迈出第一步的原因还在于其能源匮乏。 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实体和第二大能源消耗实体,欧盟本身的能源匮乏问题始终是其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颗“定时炸弹”。 欧盟委员会《2020年欧洲能像远景评估》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欧盟能源消费总量为15.06亿吨石油当量,进口占需求总量的52%。 欧盟的进口能源中,主要是石油和石油产品,为5.06亿吨石油当量,占欧盟所需总量的78%。据预测,到2010年欧盟能源总需求量将从2000年的15亿吨石油当量增加到大约16亿吨石油当量,进口率将由2000年的52%上升到2010年的56%-59%,石油和石油产品的进口率将相应从78%升至84-87%。能源最为匮乏的西欧发达国家尤甚。2000年,法国总需求量达2.95亿吨石油当量,而国内生产仅1.23亿吨石油当量,52%的需求要靠进口来满足,石油与天然气的进口率几乎达100%;德国总需求量达3.50亿吨石油当量,国内生产为1.28亿吨石油当量,63%的需求要靠进口来弥补,石油与天然气的进口率分别为100%和80%。
德国北部城市布伦斯布特尔的风力发电站。德国的环保技术世界领先,仅风能发电设备出口,2005年已达约60亿欧元,占全球风力发电设备交易额的一半左右。
2006年6月,投资40亿欧元、从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到德国东北部的海底输气管道正式开工。欧盟所需天然气的一半左右来自俄罗斯。
德国汉堡街头的氢气公共汽车。欧盟发起了一场名为“氢气公车计划”的洁净都市交通计划,分别在欧洲9大城市执行。 由于能源过度依赖进口,欧盟将保证能源供应安全视作能源政策的首要目标。 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经过30年痛定思痛寻找石油替代品,特别是努力发展核能,一般的高油价对欧洲很难产生巨大冲击。长期以来,欧盟一直将核能的利用作为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不二法门。2000年,欧盟自己生产的能源中,核能占30%,而几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比例更高,如德国占31%,法国则高达86%。核能的使用固然清洁,但隐藏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为确保能源使用安全,力争逐渐减少使用核能成了许多欧盟国家的目标。为此,欧盟许多国家将目光转向了更清洁、更安全的可再生能源。 即便是世界上最大的核电国家法国也在考虑使用更现代的核电站取代旧核电站,直至最后分阶段让核电退出。 “能源棋”输得面目全非 2006年世界能源价格飙升和2007年初的俄白“斗气”让欧盟现有的替代能源政策显得苍白无力。 欧盟曾帮助尤先科赢得了乌克兰的“民主棋”,却输掉了随后的“能源棋”。 但是,直接刺激欧盟采取措施,量化可再生能源发展指标的则是2006年世界油价的飙升和2007年初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之间的天然气之争。欧盟从中强烈地意识到,面对国际能源供应的起伏不定和重大意外,现有可替代能源的作用显得十分苍白无力。面对此种局面,反对高油价的示威浪潮席卷欧洲,一些国家坏貌徊扇〖跛暗姆椒ㄏ裘裰诘牟宦樾鳌2还治黾抑赋觯跛安换崃钋榭龈纳疲喾矗赡芑嶂叵稚鲜兰?0-80年代高通胀、高赤字的情况。最终,欧洲乃至整个西方,要降低油价,只有一个方法———降低对石油的依赖。而要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对欧盟而言,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最好的办法。 2006年的欧盟春季峰会上,当时的欧盟25国决定,委托外交与政治高级代表索拉纳为主要负责人,会同轮值主席国政府共同处理能源战略中遇到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俄罗斯、乌克兰继续谈判解决欧盟能源供应问题,签署相应的协议,保证能源供应的稳定与安全。 德国和奥地利等欧盟国家早在“冷战”时期就与前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天然气贸易,俄罗斯独立和欧盟扩大之后,欧盟国家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程度更大大加强。2000年,俄天然气出口中有62%出口到欧盟,占欧盟天然气消费总量的20%,2001年迅速上升到了41%.俄政府计划今后20年内实现对欧盟的天然气出口量翻一番。2002年5月,俄欧峰会签署《能源合作声明》,强调俄“拥有进入欧洲能源市场的特殊权利”,随着中东混乱局势的持续及北海油气田产量的日益衰竭,莫斯科的枢纽作用越发明显。俄罗斯能源部长维克多·赫里斯坚科甚至预测,到2020年欧洲天然气总需求的近70%将由俄罗斯提供。 虽然,俄罗斯目前的军事实力和前苏联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扬,俄罗斯的领导人已经越来越娴熟地打起“能源牌”。 普京与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进行会面时,坚持与欧洲各国领导人一对一地打交道,以从单个欧盟成员国那里获取有利的交易。对此,一些欧盟的政治家呼吁欧盟成员国“放弃任何单独的对俄战略”。但是,牵涉到能源问题时,欧盟的声音总是显得虚弱而克制。 2005年年末和2006年年初的俄乌“斗气”已经使欧盟感到有些难以承受。作为乌克兰“橙色革命”的支持者,欧盟在与俄罗斯的“民主棋”中拔得头筹,但在随后的“能源棋”中却输得面目全非。2007年年初,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之间因为天然气而兄弟阋于墙,更进一步促使欧盟反思自己的能源外交策略。当时,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就说,欧盟国家如不调整能源政策,那么今后25年中,欧盟的对外能源依赖程度,尤其是对俄能源依赖程度将大幅提升,欧盟的能源供应安全将更加脆弱,能源将成为欧盟外交政策中潜在的“软肋”。“为对抗任何可能出现的能源危机,欧盟已经不打算仅依赖一个能源供货商。”欧盟委员会认为,必须实行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均衡采用多种能源,从根本上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 “可再生能源路线图” 为了弥补可再生能源对传统能源的价格劣势,欧盟及各成员国采取了高价收购、投资补贴、减免税费和配额制度等扶植措施。 为了促进各成员国采取措施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欧盟及各成员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和鼓励措施。 2001年9月,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法令。该法令形成了一个欧盟的政策框架,以促进生产更多的绿色电力。法令鼓励成员国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国家及欧盟的目标相一致。 由于生产及初期运营成本较高,可再生能源处于价格上的劣势。因此,没有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光靠民间和企业行为无疑是不够的。为此,长期以来,欧盟除了提出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外,各成员国也结合各国的实际采取了积极和务实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主要措施包括高价收购、投资补贴、减免税费和配额制度等。 所谓高价收购就是各国根据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特点,制定合理的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通过立法的方式要求电网企业按确定的电价全额收购。 同时,各国政府对企业进行数目不等的财政补贴。瑞典1997年开始实行固定电价制度,对生物质发电采取市场价格加每千瓦时0.9欧分的补贴;丹麦生物质发电的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4.1欧分,而且给予10年保证期,政府再给予每千瓦时1.3欧分的补贴,实际上的生物质能上网电价是每千瓦时5.4欧分,高于普通电力市场的购电价格。 加强对企业新能源领域创新的投资补贴是欧盟国家促进生物质能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措施。德国2000年3月通过《再生资源法》,根据该法案,可再生能源应该成为德国未来能源保障的基础。为了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保持并扩大在新兴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德国联邦政府最近决定,2006年至2009年的“高科技战略”规划在对此投入20亿欧元之后,再追加20亿欧元,用于支持和奖励企业在新兴能源领域里的创新计划。 欧盟国家对生物质液体燃料的支持措施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免征燃料税。目前,欧盟国家的汽油价格中2/3为燃料税,而对使用生物燃料乙醇的则免征燃料税。虽然目前欧洲乙醇燃料比汽油成本要高近一倍,但通过免税政策,较好地促进了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 此外,欧盟还提出了专门的“可再生能源路线图”,提议在未来6年内增加约10亿欧元的科研投入,进一步推广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消耗中占20%.该方案与今年春季峰会期间欧盟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 “壮士断腕”能有几人 要实现本届欧盟春季峰会提出的“强制性目标”,需要欧盟成员国“承担痛苦”,但是就如何分担相关的经济负担、拆分大型能源公司,各成员国意见纷纭,而一旦遇上经济不景气,更需要各国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 今年的欧盟春季峰会虽然已经制定了具有“伟大的象征性”的计划,且将其作为具有约束力的“强制性目标”写入了会议最终文件。但是计划的实施无疑需要欧盟成员国“承担痛苦”,“制定有效的政策”来实现目标。而目前各国的反应已经为目标的实现蒙上了一层阴影。 目前欧盟国家亟须解决的是,如何分摊改用可再生能源带来的经济负担。波兰和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坚持,他们没有那么多钱来发展昂贵的清洁替代能源,而宁愿继续使用煤、石油等污染较重的廉价能源。会议制定的目标虽然带有强制性,但能否实现仍是未知数。正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所说,20%只是欧盟27国的整体目标,不是对每个成员国的具体目标。 其次,涉及如何拆分欧盟内部大型能源公司问题,欧盟已经感受到来自各方的阻力。 整合内部能源市场是欧盟多年的目标,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拆分大型能源企业。欧盟委员会今年1月公布的新能源政策动议,对能源巨头实施“所有权拆分”,即将大型能源公司按照经营活动拆分成完全独立的数个企业,以提高内部能源市场的开放程度,加强竞争。 但该提案始终遭到法国等国的反对。本次欧盟峰会就此达成了一个妥协方案:同意对一些大的能源企业按照生产和输送等经营活动内容实施“有效拆分”,在维持所有关系的前提下实现经营独立,不排除大型能源公司仍对能源传输网络享有所有权。而这离统一内部市场的目标相去甚远。 最后,一些对此持怀疑态度的分析家指出,在欧盟内部目前整体经济形势好转的大背景下,欧盟各国对于投资大、见效慢的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利用充满信心,但是一旦经济发展形势受挫,还有多少国家有“壮士断腕”的决心,继续坚持这一政策,则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相关新闻 美国谋划组建“乙醇欧佩克” 美国总统布什本月8日至9日访问巴西期间,巴美双方签署了两国乙醇燃料合作备忘录,决定建立战略联盟,共同推动乙醇燃料推广和应用。 布什此次的巴西之行被舆论称为“乙醇外交”。 两国签署的备忘录宣布,美巴两国将在发展、开发生物燃料,特别是乙醇燃料方面建立战略联盟,共同推动作为石油替代能源的生物燃料在本国的利用,并把生物燃料技术和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因此,有媒体评价说,美巴两国将结成一个乙醇版的“欧佩克”(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 此次备忘录的要点首先是巴美双边合作。巴西和美国是世界上生物燃料技术,特别是乙醇汽车燃料技术开发最早、最先进、生产量最大的两个国家。2006年,美国乙醇产量为180亿升,巴西为175亿升,两者占到全球乙醇产量的70%.舆论分析认为,两国在乙醇生产技术方面强强联合,必将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其次,美巴共同对生物燃料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技术援助,寻求在第三国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美巴将从竞争对手变为合作伙伴,联手通过技术转让、在第三国办厂等方式,在国际上广泛推广乙醇燃料,从中共同获取经济利益。 第三,美巴通过建立国际生物燃料论坛和设立乙醇统一标准、规则,共同扩大全球生物燃料市场。目前,两国掌握着最先进的乙醇生产技术,它们以此制定“标准和规则”,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话语权,市场后来者只能按它们定下的“标准和规则”行事。 正是由于巴西和美国在乙醇等替代能源合作问题上具有很大的潜力,两国关系近来明显拉近。进入2007年以来,美国国务院接连安排包括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伯恩斯和负责拉美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香农访问巴西,就乙醇燃料和生态能源应用方面的合作问题与巴西进行谈判。为了推动巴西与美国在乙醇燃料等替代能源问题上的合作,巴西总统卢拉本月底将对美国进行访问。 分析人士指出,巴西和美国在乙醇等替代能源问题上除了进行双边合作外,还可以在拉美地区其他国家推广乙醇和其他生物燃料,特别是在中美洲、加勒比地区、秘鲁和哥伦比亚这些盛产甘蔗的地区。这样一来,巴西可以在今后30年内继续保持其全球重要乙醇生产国的地位,而美国则可以获得稳定的乙醇进口来源。还有一些分析人士指出,美国与巴西在乙醇等替代能源方面加强合作,除了经济原因外,可能还有部分政治原因。因为美国希望以此减少美国甚至拉美国家对委内瑞拉石油的依赖。 |
欧盟借谈气候求解能源困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欧盟借谈气候求解能源困境
相关推荐
- 欧委会拟拒绝中国业界提交的欧盟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价格承诺解决方案,商务部回应
- 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西班牙首相回应
- 中国在世贸组织起诉欧盟电动汽车临时反补贴措施
- 招标 | 华能湖南通道县金殿风电场、芷江县牛牯坪风电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报批技术服务项目招标公告
- 欧盟研制出新型“人造树叶” 为能源转型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
- 因德国反对,欧盟2035燃油车禁售令延后表决
- 欧盟委员会首次回应
- 氢气还有多少种颜色?欧盟将允许核能制氢,粉红氢也要来了?
- 欧盟新的氢能规则为“绿氢”设定了全球标准
- 欧洲22%的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
- 20亿欧元的“清洁氢伙伴关系”标志着远离氢燃料汽车
- 欧盟着手制定国家能源援助新规
- 欧盟将为海洋能和海上漂浮式光伏项目投入1000万欧元
- 欧委会批准法国305亿欧元可再生能源国家援助计划
- 欧洲科学家设计新型氧化还原流储能系统 以灵活平衡电网
- 欧盟对中国光伏玻璃征收17.5%~75.4%反倾销税!
- 独家翻译 | 拨款250亿欧元!欧盟将在未来两年内支持15GW可再生能源项目招标
- 能源发展成就非凡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中国能源资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