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陆上风电场建设何以置噪声防护距离于不顾?

陆上风电场建设何以置噪声防护距离于不顾?此现象跟以下几点有关:风电项目方违法成本太低;环保部门萝卜章一盖到底;环评公司睁眼瞎利益驱使;乡镇政府为经济更为政绩;施工方仗势欺人蛮横无理;老百姓听天由命弱小无知;国家无统一噪声防护距离。

风电项目方违法成本太低。“先建后批”、“先上车后买票”、“未批先建”、“批小建大”、“未评先批”的潜规则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等生米煮成熟饭,在巨额投资和发展经济需要面前,被架空了的环保部门还能坚持要求其拆除了不成?在2020年7月的《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开展风电开发建设情况专项监管的通知》中,能源局重点监管内容就包括:“风电企业是否存在超核准期限建设的情况、是否存在未核先建情况、是否在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填报、更新项目核准、开工、在建、并网信息。”

环保部门萝卜章一盖到底。地方环保部门很多时候使用的还是很“软”的萝卜章。环保部门被夹在保护环境、保障百姓利益和支持经济发展之间左顾右盼、瞻前顾后,特别是当面对财大气粗的企业、面对政府权利意志对法律的干涉时,总是该硬时硬不起来。即使风电项目方在“批小建大”之后,都不敢站出来为受影响的老百姓说句公道话:“该项目由于防护距离边界发生变化并新增了敏感点,需要重新做环评!”

环评公司睁眼瞎利益驱使。有资质的环评公司则是披着科技的外衣,环评中的噪声防护距离根据项目方需求,想写多少就写多少。噪声预测的方法和过程连初中生看了都能看出问题。更别谈是否考虑环境底噪的叠加和是否考虑多个风电机组对敏感点的噪声叠加了。

乡镇政府为经济更为政绩。乡镇政府的环保意识普遍不强。在发展经济的利益和政绩驱使下,尽管代价巨大,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还有很大的市场。特别是一些官员在地方经济发展所需和环境保护要求发生冲突时,总是选择牺牲环保而保全经济发展。乡镇政府如此态度无疑给了一些违规的企业不把环保当回事的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认为,风电可以大大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偏远贫困地区,风电对当地经济发展贡献非常大。秦海岩做过一个测算,他以一个贫困村安装两台3.0兆瓦风机进行估算,一个机位占地一百平米,合计只需要占地200平米,一年就可以给当地村集体贡献接近300万元的纯利润(在平价的基础上)。

施工方仗势欺人蛮横无理。施工方中有很多临时工,这些临时工大多都是当地的无业游民,甚至曾经是痞子流氓。它们几十个人聚在一起,仗着有项目方后台撑腰,到一个地方强行施工蛮横无理,对于阻拦的老百姓则是言语上的辱骂,一些沉不住气的老百姓可能会上当先动手。这时自然会遭到一群人的殴打。即使被送到医院,这些施工方还会甩出几句:“医院随便看,我们付得起!”

老百姓听天由命弱小无知。老百姓在建设前并不知道风电场噪声的危害,甚至在建设前都不会被告知将要在他们家附近建设近200米高的风机。等到发现农田被占、道路被压坏时才想到去谈判。但现场跟施工方谈判时对体力消耗巨大,再加上施工方的威胁,老百姓很容易就会听天由命决定放弃抗争。如果走法律程序,对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也是无尽的。于是网络成了老百姓宣泄的地方,各地信访局则成为了老百姓最根本的依靠!

国家无统一噪声防护距离。毕竟敏感点噪声防护距离跟不同风机规模和功率,敏感点多风机叠加,以及敏感点声环境标准类型都有关。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中的噪声预测方法,噪声防护距离一般在300m~500m不等。这里由于没有确定性的数字,就会存在很多猫腻。毕竟普通老百姓并不知道噪声如何计算,住宅处于两个风机之间时该如何叠加。为杜绝防护距离缩水的现象发生,一些地方发改委在制定风力发电规划时,会指定统一的噪声防护距离标准,比如在扬州市十三五风力发电规划中就指出:“卫生防护距离设置在 300-350 米能满足附近噪声敏感区域的防护要求。”。

发展和环保的冲突不可避免,但只要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都能站得高一点,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坚持党中央“科学发展”的总方针政策,摈弃掉“先斩后奏”的潜规则意识,打掉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和官员非理性的政绩追求,然后环保部门再拿出“刚性”的法律利剑,相信,兼顾发展与环保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永远的梦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陆上风电场建设何以置噪声防护距离于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