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新农村:向大自然要能源

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村庄。蔚蓝色的天空下,幢幢小洋楼整洁漂亮。海风夹着熟悉的海腥味,耳边能听到隐隐的涛声……8月15日下午,当记者踏进这个海边渔村时,就被这里的景色吸引住了。


  这里是刚上报申请国家级生态村的温岭市松门镇松建村。在松建村村委会主任王海滨带领下,我们漫步在村中心小区,小区里看不到蜘蛛网似的电线、电话线和其他的管线,几乎每幢小洋楼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路边的太阳能路灯和漂亮的小区显得那么安宁。


  这在我市农村并不少见。“生态型”、“环保型”、“能源生态型”等不同模式的沼气和太阳能工程,正推广开来。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的清洁能源,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为主线的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正构造我们美好的家园。


  沼气,改变了农村生活


  再次来到仙居县溪港乡永溪村,倍感亲切。这个靠近下岸水库边上的小山村,记者曾多次光临。在这里,曾掀起了一场革命,一场能源、生态与农业的革命。


  重访永溪村,这个在下岸水库上游的“下岸第一村”干净整洁一如往昔,如一位娴静的女子。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如今,永溪村建造净化沼气池220立方米,铺设相应污水管路约1200米及其配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7台。


  在永溪村的“集体猪舍”里,记者看到,沼气工程由村集体统一进行管理,用猪粪便、生活污水等废料进行填料,72户人家的62个猪舍全部集中到一起,产生的沼气经过村沼气供应站,再通过管道输送到家家户户。


  对于一个偏僻落后的山乡来说,改厕改圈,建立沼气池,不仅仅是向废弃物要能源。更大的意义是,沼气真正改变的是山村居民的生活方式。


  在溪港乡,记者看到了种种变化:永溪村的村民不再愁上山砍柴烧饭的事了,守着煤气灶却要上山砍柴烧,曾是这个山乡群众最为烦恼的事;做了沼气池后,曹山村的村民们变得爱干净了,不但人畜粪便全部进了入料孔,就连一些可腐烂的生活垃圾也及时地填入了入料孔;由于沼气,乌牛早茶戴上“绿色”桂冠,曹山村村民用沼气发酵池里产出的沼液沼渣给早茶园里的茶叶施肥,由于沼气,他们种的乌牛早茶先后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农副产品认证、有机认证等称号……


  沼气,正成为深山里新生活的代名词。


  养猪大户的能源革命:引来沼气清新空气


  臭烘烘的养猪场曾是天台县福溪街道大溪吕村养猪专业户吕传法最感头痛的一件事:放弃吧,这是自己经济生活的重要来源;不放弃吧,村民的抱怨声让他受不了。


  吕传法的烦恼通过户建沼气池得到了解决。


  吕传法多年从事豆制品加工,日加工黄豆100公斤。凭着加工豆制品的条件,吕传法开始利用豆制品下脚料养猪。


  但没想到的是,流出的污水由于未经处理在村内横流,臭气熏天,污染了周围环境,引起了许多村民的不满。


  怎么办?吕传法动起了建沼气池的主意。他自筹资金30万元,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学习猪-沼-果的生态模式。按设计,生猪年存栏数500头,建造猪舍500平方米,建筑160立方米沼气池,猪尿全部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用于加工豆制品的燃料,沼液用网泵输送到400亩果园作为有机肥料,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循环,达到新猪场粪便污水零排放,大大改变原先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现象,村民的抱怨声再也听不到了。


  沼气池不但改变了环境,而且为吕传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原来制作豆制品用烧柴灶,既浪费又麻烦,现在改变为以沼气替代柴草,既节约了资源,又充分利用了清洁能源,光就这一项每年可节约柴草50吨,约3万元。


  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环境工程,促进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良性循环。像吕传法这样的养殖户并不少见。近几年,我市以沼气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为主线,建设生活污水净化工程、“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和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


  洗澡不用电,节能又环保


  走在台州各地,清洁能源———太阳能热水器成为最受农村欢迎的一种新能源。


  2004年,临海市农村能源办为了解决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老大难问题,率先在临海市锦绣花园社区实施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这个社区,是临海市档次较高的住宅社区之一,按生态模式建设。


  在古城街道后山村104国道边,锦绣花园社区建设了13幢别墅商住楼,共计386套商品房,社区里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总投资221.7万元。


  整个社区统一安装了统一品牌的太阳能热水器,这在全市并不多见。该项目建成后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一是太阳能热水器是一次性投资,长期收效的产品,386台太阳能热水器一年节约216吨标煤,按照现在市场价格650元/吨计算,可节约14.04万元;二是破解了过去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不规范、质量参差不齐、市场较为混乱、居民购买眼花缭乱的问题,也为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生态商住楼提供了示范,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是示范项目的完成,减少了整个社区的环境污染,使居住环境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在较大层面上改变了人们旧的能源利用模式,增强了多元经济和环保型的用能意识。


  王府基村:让太阳为路灯充电


  “一天太阳晒,七夜路灯亮,路灯不用花钞票,台风大雨不用怕。”每当夜幕降临,温岭市城西街道王府基村道路上的路灯显得格外亮堂。与普通的路灯相比,王府基村的路灯最特别的地方是“自力更生”发电。


  村民会骄傲地告诉你:这是他们村不花电费的太阳能路灯。


  在王府基村,记者看到,每隔二十来米,就立着一根2米多高的灯杆,灯杆上垂挂下两盏路灯,而在灯杆顶上,一顶“大帽子”扣在那里,就是靠着这顶“大帽子”,这些路灯变得“自给自足”起来。


  温岭市农村能源办负责人阮正云告诉记者,这顶“大帽子”就是太阳能电池板。这块板中的热能交换转化器将接收到的太阳光转化成电能,然后将电能储存到灯杆下的电瓶中。一到晚上,这些电瓶将持续给路灯供电,满足夜间道路照明的需要。据了解,只要接收一天的太阳光照,电瓶里储存的电能就可以提供7个晚上的正常照明,所以,即使碰到几天阴雨天气,太阳能路灯也能正常照明。


  由于夏季用电量大,农村用电非常紧缺,经常会拉闸停电,村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尤其是夜间道路,如果没有路灯照明,到处一片漆黑,村民在这黑暗中行走非常危险。自从全村安装上了112盏太阳能路灯后,从此结束了“停电村里一片黑”的状况。


  “这些太阳能路灯成本高,当初投资时,村民想想‘肉痛’,但现在看看,不用花电费,仔细一算,还是值得!”阮正云告诉记者,这些路灯上的太阳能电池板有25年的寿命,灯泡寿命更是长达8万小时,如果按照每天晚上照明10小时计算,可以用上22年。最主要的是,这些太阳能电灯可以帮村里省下很大一笔开支:同样是112盏路灯,这些太阳能路灯比普通路灯在10年时间里可以省下近40万元的费用。


  利用可再生能源可以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带来的压力,而太阳能正是一个取用不尽、生态环保、而且免费的可再生能源。如何利用太阳能,在一个人口不过千人的村庄得到了印证。“这不光是给我们村子省钱,更是为国家节约宝贵的能源。”


  一场农村能源的革命


  在农村,上山伐薪柴做饭,用电照明、取暖、洗澡……这些,几乎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但这种生活习惯正日益改变。


  台州市农村能源办副主任吕孟苏告诉记者,沼气、太阳能开发利用正成为农村居民的一种自觉行为。新能源的利用与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新农村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注重从单纯解决农村生活用能向综合利用、发挥生态功能方向发展。截至2006年,全市累计推广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3475处、15.6万立方米;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39处、1.27万立方米;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0.22万平方米,其中集中供热3600平方米;农村清洁能源率达65.04%;完成省级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工程项目24个,取得了明显成效。


  “到2011年,全市力争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90%以上,沼气、农村废弃物得到有效综合利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沼气工程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农村适宜推广“猪-沼-果(作物)”模式的农户达到总数的50%以上,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年递增30%……”台州农村,将成为一个充分利用自然能源的新农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新农村:向大自然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