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新能源红火背后的危机

  多晶硅这种东西,相信很多人都陌生,然而,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多晶硅却成了股市上呼风唤雨的一个神话,像国内涉及多晶硅生产的上市公司南玻A、天威保变、川投能源、乐山电力等等,只要沾了多晶硅的边,几乎个个都乌鸦变凤凰,出现过股价连翻上涨的行情。多晶硅真的是一个利润丰厚的金矿吗?在这个产业背后,究竟又潜伏着多少秘密?我们的记者对国内目前产能最大的多晶硅企业进行了调查。
  
  记者来到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了负责1000吨生产项目的总工程师严大洲。
  
  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严大洲:“多晶硅还原出来的尾气,我们是采用干法回收系统,把这个尾气里面的四氯化硅、三氯氢硅、氯化氢和氢气,一个一个组份分开,然后返回我们系统使用,这个尾气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回收的。”
  
  在工厂的一条明沟中,记者见到了像雪一样的泡沫,这就是工厂最后排出的废物,难道这会是剧毒的四氯化硅?
  
  严大洲:“看着是非常雪白的,但是它是一种高纯的二氧化硅,实际上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大家都很熟悉,海滨砂的成份就是二氧化硅,那么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石灰石的一些渣,就是没有烧透的这个石灰石跟它混合在一起中和完了以后,作为一个中性渣,最后用来填坑,用来铺路都可以,没有什么污染的。”
  
  那么中硅公司每年近万吨的四氯化硅如何处理呢?严大洲告诉记者,2007年,他们20%的四氯化硅都回收处理,剩下的80%销售给了下游需要四氯化硅原料的化工厂,正在实施的工程要全部转化为三氯氢硅和气相二氧化硅,几乎无外派废弃物。记者在销售部,见到了四氯化硅的销售合同。
  
  虽然中硅公司利用自主研发的闭环改良西门子技术,解决了1000吨以下多晶硅生产的环保问题,但作为中国多晶硅最权威的科学家之一,中科院院士王占国教授,还是对国内大量上马的多晶硅项目所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感到担忧,因为这些项目现有的技术并不能完全解决副产物的回收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占国:“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多晶硅生产企业都采用闭环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这种技术基本上可满足环保要求;但采用技术比较落后的非闭环的所谓改良西门子法的厂家生产多晶硅,不仅能耗高,而且必将(或多或少)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洛阳中硅公司和当地的环保部门告诉记者,洛阳中硅确实对多晶硅生产中产生的剧毒尾气和副产品进行了回收;但另一方面专家又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技术还不具备根治污染的能力。然而国内投资多晶硅正在成为一股热潮,各方利益都希望从多晶硅上面淘出一座金山。
  
  龙国柱是洛阳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随着2005年12月,他的母公司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募集资金4亿美元之后,巨大的财富效应让中国太阳能概念迅速升温,其后两年内阿特斯、赛维LDK、天威英利等10余家企业也先后登陆海外资本市场,而中国的各类中小型光伏企业更是遍地开花,龙国柱越来越感受到原材料多晶硅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整个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
  
  多晶硅,作为太阳能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工业原料,预计中国未来几年的总需求约为2万吨,然而中国2006年的总产量才只有287吨。如此紧缺的产品遭到了下游太阳能光伏企业的哄抢,价格从原来的20美元/公斤飙升到了300美元/公斤。
  
  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望海龙告诉记者,多晶硅价格自2005年到现在就一路的飙升,到现在仍然在涨,即是这么高的价位的话,仍然是有价无市,有市无货。有的客商甚至都是把钱打到账户上排队,但也可能要等很长的时间才能拿到货。
  
  多晶硅的财富神话开始在全国各地蔓延,各地纷纷宣称要上马多晶硅项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秘书长袁桐对全国多晶硅项目做了统计:中国目前准备或者宣称要上多晶硅项目的大概有30多家,而已经在建的项目有13家左右。
  
  与此同时,多晶硅产业也成为了不少地方政府十分热衷的项目,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将多晶硅建设列为了“一号工程”。在目前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官员把拉动快速拉动GDP的希望寄托在了多晶硅身上。
  
  河南省偃师市委书记原文涛:“从目前多晶硅的价格来看,它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确实很大,因为一吨多晶硅就卖到两百万以上,所以说一千吨的规模那就有将近20个亿的销售数额,那当然对当地GDP的发展,对工业的发展和GDP的增长会有很大的拉动作用。”
  
  于是,一个个多晶硅建设的洪亮口号在中国响起:南玻集团5000吨多晶硅项目、通威集团10000吨项目、天威英利5000吨项目、爱信硅科技10000吨项目、亚洲硅业6000吨多晶硅、江苏阳光4500吨项目……这些规划的项目产能已经远远超出全球的需求,看到这些数字,洛阳中硅公司总工程师严大洲感到不可思议,上万吨的企业应该到现在为止,全世界应该说不超过一家,除了汉姆洛克这一家,其他没有几家能超过一万吨的,如果说一次做到一万吨,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
  
  在中科院院士王占国教授看来,这些多晶硅项目的无序上马,实际上是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王院士告诉记者,欧美先进的改良西门子工艺已经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多晶硅生产的能耗和环保问题,然而目前这个技术对中国严格封锁。就我所知,目前中国多晶硅生产除了中硅等公司在自主研发外,还有利用俄罗斯的多晶硅提纯技术结合引进欧美的设备的厂家;但这些技术与国际先进的技术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尚未彻底解决高能耗和环保问题。
  
  记者:“现在这种多晶硅技术,会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王占国:“如果不采取这种先进的闭环生产方式和优化的工艺路线,那么除造成环境污染外,能耗高,成本高,难在国际竞争中取胜。”
  
  然而就是这样并不成熟的多晶硅企业现在却成了许多上市公司眼中的“唐僧肉”,多家上市公司染指多晶硅项目,并凭借新能源概念受到市场热捧,然而,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秘书长袁桐却对这些企业深表忧虑:有些上市公司它为了募集资金或者融资,它把这个项目作为一个融资的项目在做的也有。
  
  制造太阳能电池还离不开多晶硅这种基础原材料,换句话也就是说,抓住了多晶硅这个产业,也就能掐住整个太阳能电池产业的脖子,正因为这样,国际上对多晶硅生产实行了技术封锁、市场垄断,到目前为止,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多晶硅生产国,没有一家企业宣布在中国建厂,更谈不上转让技术,国内上马的众多多晶硅项目,实际上大多数都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并成为了一些上市公司融资炒作的工具,技术储备不足,加上盲目的资本驱动,给这个产业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祸根。
  
  洛阳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龙国柱一直盼着中国的多晶硅产量能早日上来,这样他们公司的进货成本就会少了很多,但他也为现在上马的多晶硅同行捏着一把汗,因为一旦供求平衡了,价格下落了,不少企业将会死路一条。
  
  目前,洛阳中硅的2000吨生产线正在建设,今年底即可建成投产。而我国也有十几家企业已经开工建设多晶硅的生产线,如果都按计划建设完成,到2010年将有可能超过6万吨,与此同时,国外多晶硅生产企业也在纷纷扩产、新建,预计到2010年多晶硅产能将达到10万吨,是目前的3倍以上。在目前国内多晶硅企业同国外同行相比,没有技术和成本优势的情况下,势必将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
  
  除了市场风险外,更让王占国院士担心的是,投资多晶硅的大部分企业之前并没有该行业甚至化工产业的背景,但却描绘了一幅极为亮丽的投资前景,但事实上这样的估计可能过于乐观了,上马一条1000吨多晶硅生产线大约需要10亿元,而多晶硅对系统性要求非常高,不是单套,而是几百套上千套设备相互配合才能做出产品,因为大量易燃易爆气体的存在,所以对生产过程的安全要求很高,副产品回收方面也需很高的工艺水平和技术风险。
  
  王占国:“要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即成本低、质量高的产品,那样门槛是很高的,因为它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技术、设备和人才的要求都非常高,要精心设计、严格管理,各种人员的相互紧密配合才能做出高质量的产品;它不是一个简单单一技术,一个一千吨多晶硅厂要投资十亿多,这么大的规模,除资金、设备外,还须要一个技术团队,物理的、材料的、化学的和工程的人才都要有。”
  
  然而,由于中国此前只有洛阳单晶硅厂和峨眉半导体材料厂两家多晶硅生产企业,因此人才储备远远满足不了目前那么多多晶硅厂的需要,一旦组建不起一只实力过硬的技术和管理团队,再精良的设备也将成为一堆废铁。
  
  与此同时,环保风险将一直伴随着多晶硅生产,因为一旦管理不善,就会造成有毒气体的泄露,发生爆炸,另外,由于需要四氯化硅的企业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多晶硅企业的增长,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那么多的四氯化硅,企业将受到环保部门的严厉处罚。
  
  面对目前多晶硅无序上马的状况,中科院院士王占国教授等在去年连云港召开的中科院技术论坛上,已向有关部门呼吁,希望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多晶硅产业。
  
  记者:“作为院士,你自己来讲的话,你是对大规模的无序的上马这些太阳能产业,持反对意见?”
  
  王占国:“对,我想政府应该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如像多晶硅这样的战略资源发展政策等,一是要择优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独立自主的发展我国的多晶硅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严格限制技术落后的、高能耗和可能造成对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盲目上马,已经上了的项目也要限期改进工艺技术,实现闭环生产。”
  
  半小时观察:新能源不应挂羊头卖狗肉
  
  太阳能和其他替代能源产业本来是一个值得人们对其充满期待的阳光产业,但是这些产业现在却危机四伏,令人担心:一方面由于技术落后,许多新能源公司反而成了高污染、高能耗的坏典型;另一方面新能源行业出现的这种只卖概念、不重实效、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局面,会严重危及到新能源这个领域的未来发展。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要遵守市场规律,新能源产业也不例外。在这方面,政府除了要对企业投入新能源研发进行鼓励和支持外,还要加强技术支持和产业动态引导,以避免出现各种项目大规模无序上马的情况出现。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只是为了利用新能源的概念捞一笔就走,甚至不惜对环境进行恶劣破坏,那么这样的责任缺失企业在市场上也走不远、活不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新能源红火背后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