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人类不必为能源过度恐慌

  世界油价猛涨,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也让一些人又把能源恐慌的话题搬了出来。能源恐慌第一次上升到对人类文明的威胁。上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消费能源和寻找能源间进行着赛跑。仅就“石油时代”来说,“发现”在败给“消费”,“石油将被耗尽”的危机感迅速积累。但人类的眼睛也迅速跨过“石油时代”的边界,开始扫描整个宇宙。除了寻找更多的油田,“重用”核能、风能、太阳能外,人类已经在论证利用外空能源。如果人类下一步在寻找能源中成功,将意味着人类事实上摆脱了地球的束缚。

  有人担心第四次能源危机能源一词,在世界各种语言中都含有“力量”、“能量”的意思,正是能源带来的力量推动着机器、推动着工农业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能源危机和能源恐慌成了近代产物,威胁到了人类的文明发展。在使用木柴和煤炭的时代,人类还“幼稚”得没有太多能源和能源短缺的概念。在人类消费石油150多年的历史中,也是最近这些年才开始好好计算石油还能用上多少年的。

  这种焦虑很快在市场中得到体现。过去30多年,全球已发生过1973年、1979年、1990年3次公认的世界性能源危机。自去年以来,油价飙升,已达历史高位,许多人惊呼“第四次能源危机”已经开始。瑞典福斯马克核电站的工程师佩尔尤尔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担心地说,从目前情况看,森林的成材速度跟不上人口的出生率,水电的开发也受到地域的限制;而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即使人类小心翼翼地开发,也总有枯竭的一天。从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看,新能源更新的频率正变得越来越快,比如木材被人类用了几万甚至几十万年;而煤炭的使用则仅有上千年的历史;到了石油时代,持续不过上百年,石油危机就已经几次给世界带来了恐慌。可目前的情况是,人类在石油用尽以前,并没有绝对把握找到新的可替代能源,像生物能源刚刚流行几年,便由于全球性的粮食危机。遭到了众多质疑。

  尤尔斯强调说,研究人类的历史会发现,新能源的出现往往是人类大步前进的重要标志之一。比如考占学家会以是否钻木取火来判断从动物到人的跨越;人类自从使用煤炭,才能大规模地发展金属器具;到了石油时代,汽车的出现更使人类生活的舒适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从目前已知的能源中,核能应是唯一可以与木材、煤炭、石油取得同等历史地位的能源。

  新油田还在不断被发现

  “现在还不能说是能源危机,只是先兆。”中石化公司高级工程师钱伯章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现在离业内最紧张的石油生产的峰值越来越近,悲观的看法认为今年就会达到,最乐观的预测是2018年达到。但钱伯章认为,从世界石油的新增探明储量来看,这两年的情况还不错。2006年探明储量是1645亿吨,开采量为39亿吨,2007年又探明储量是1686亿吨(1吨约合7桶)。这说明,随着勘探技术的提高,人类还在不断发现石油储备。就在7月13日,伊朗宣布又发现了一座新油田,地质储量11亿桶。14日,近年来发现不少大油田的巴西又宣布在其东南海域发现优质油田。巴西石油公司说,这块油田的发现为该区域的勘探开辟了新的前景。新油田具有靠近已有大油田基础设施的优势,可很快投入生产。今年1月,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托木斯克州也发现了储量约8亿吨的新油田,这是15年来第一次在该州内发现新油田。而几年前,《环球时报》记者在中东某个没有石油资源的国家也听到当地百姓议论说,在这个国家东部的沙漠地区其实有油田。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政府并不愿意对外宣布。

  法国《世界报》近日介绍了法国石油研究所所长奥利维耶阿贝尔对能源危机论调的看法,他说:“1973年时,人们认为石油储藏量只能再消费30年,但从那时起,我们已经消耗了当时认定储量的1.5倍:现在我们又说石油储量只能再用40年,但如今我们可以开采上世纪70年代时还无法开采的资源。”

  去年9月,加拿大阿尔伯特能源公司已构想了一个价值47亿美元的项目,在阿尔伯特省北部建造一座核电站。有趣的是,这一新的核电项目主要目的并非直接向居民或工业区供电,设计者的打算是用核电来开采、提炼当地丰富的油页岩,以生产更多的石油。

  多国提出增加核电谈到核能,各国专家有自己的看法,在油价上涨的严峻局面下,很多国家也非常重视。在日本青森召开的G8和中印韩3国能源会议上,美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法国等都提出要发展核电。今年4月,美国共和党总统竞选人麦凯恩发出呼吁,为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美国应该在2030年以前再建45座核电站,而拥有104座核电站的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核电站最多的国家。国际原子能机构今年6月公布了《2007年铀:资源、产量和需求》的报告,据估算,按现有核能发展趋势,世界铀矿储量足够人类使用100年以上。而随着先进型反应堆和更先进的燃料循环技术的应用,核能的长期可利用性不是100年,甚至可能延长到数千年。截止2007年12月,全球共有3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439座核电站,核能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6%,到2030年,全球核电所占份额预计将增加到27%。

  核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长期以来核电“发育不完全”的主要原因是技术门槛高、投资成本高,可独立开发的国家还不多;其次是安全性能受质疑,甚至有人担心恐怖分子攻击核电站。

  在瑞典核电工程师尤尔斯看来,其实用核能来解全球能源危机的燃眉之急,已经不需要什么理论支持,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核能的安全性。他认为,对核电站安全问题的忧虑,与其是说对核能使用技术的怀疑。不如说是人们心理上的恐惧.因为二战时被使用的原子弹,以及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等,使很多人都谈“核”色变。

  在发生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乌克兰,现在连核电机组停工检修都会引发有关核泄露的谣言。但即使如此,乌克兰依然是核电强国,是少数几个能够独立建造核电站的国家,其核电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52%,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0多年来,乌克兰的核能利用经历了大力兴建一全面停滞一谨慎恢复一列为优先的曲折历程。

  和乌克兰一样,瑞典核能发电量已经占总发电量的一半左右。但不为人知的是,一向谨小慎微的瑞典人早在1980年就以全民公投的方式,决定在2010年关闭全部核电站。但由于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速度低于预期,而火力发电又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再加有关核能的安全事故几乎没有再发生,核能这些年在瑞典又找到了“拥护者”。自2005年起,瑞典进行过几次民意调查,结果发现该国支持使用核能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没有冷战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记忆,甚至主张开发核能飞机和汽车。因此,连瑞典政府官员也承认,2010年关闭所有核电站的计划需要重新考虑。

  《环球时报》记者曾参观过位于瑞典南部的巴舍拜克核电站。这座核电站2005年5月被关闭。核电站门外“丹麦人使我们上当”的标语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原来,与巴舍拜克核电站隔海相望的丹麦是一个无核国家,他们一直要求瑞典政府关闭这座核电站。可瑞典南部30%的供电量都是由这座核电站提供,所以当它被关闭后,当地电价大幅上涨,引起了很多瑞典人的不满。当初这座核电站的总裁让埃德贝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他按下停止按钮的一刹那,不是觉得核危险的远去,而是感觉到能源危机的到来。

  埃德贝里认为,人们目前安全使用核能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像欧洲的立陶宛、法国等,核能发电量已经占到80%左右,且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安全问题。至于对核电站的恐怖主义威胁,埃德贝里认为,恐怖主义也好,未来的战争危险也罢,那是政治性的问题,“相反,核能已经给 了人们解决问题的钥匙,就看人们是否有勇气去使用了。”

  全球能源危机并不存在

  钱伯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能源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最近,在日本召开的G8峰会上,与会者呼吁人类要积极发展第二代生物燃料。钱伯章说,第一代生物燃料已经是美欧能源消费结构中的重要部分,但第一代生物燃料与人争粮,目前粮价上涨的部分原因与有些国家发展生物燃料有关。但第二代生物燃料可以用废弃的作物来生产。这样的技术已经出现,正在发展。另外,风能、太阳能等能源近年来发展也比较快,“人类完全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消除能源危机”。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员也认为,不存在全球能源危机,目前的石油价格上涨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人类完全没有必要因能源短缺感到恐慌。人类的智慧在和能源消耗比赛,在寻找、开发新的能源,也在提高已有能源的应用能力。人类在探月的过程中,发现月球上有可利用的太阳能和月壤中的核聚变燃料氦一3。若能实现商业化利用,月壤中的氦一3能满足地球上人类数万年的能源需求。尽管人类在短期内还“享用”不到来自外星的能源,但毕竟迈出了延续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一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提醒说,包括中国在内,各国还需要重视节能降耗,最大程度地利用能源。记者在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采访时,发现那里的乡村也在推广太阳能,有些人家的房顶安装了太阳能装置。但总的来说,全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的国家还不多,反倒是一些民间机构和企业在积极开发这些能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人类不必为能源过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