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气候变化与中美关系的未来

美国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上周在纽约举行的气候变化研讨会,讨论的焦点为中国,结果却出人意料。

参加研讨会的包括多名美国的气候变化领域的权威和中国问题专家学者,例如斯科勒(Orville Schell)、孔杰荣(Jerome Cohen)、费雯丽(Barbara Finamore)及黎安友(Andrew Nathan)。我预料本次讨论坛将会涉及到对于中国发展模式的批评。

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观点,在不超越学术范围的情况之下,都有在其专业领域之内的表达自由。有时候,进行分析和批评正是学者的职责,正如笔者的职责是新闻工作者一样。

然而,之前多次论坛中对于中国的批评已经明显过界,而且批评的根据是对中国实情的误解、意识形态偏见或冷战思维传统,缺乏事实依据。

因此,当本次费雯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中国项目总监)和斯科勒(亚洲协会中美关系中心主任,前加州伯克利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多次强调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成就的时候,笔者为之叫好。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了积极有力的努力,尤其是政府出台计划,来提高电力等其他工业的能源使用效率。

九月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家主席胡锦涛明确表示,从2005年到2020年中国将会显著地降低碳排放强度,这一表示得到积极回应,得到积极回应的还有,在当前中国的“五年计划”(2006年至2010年)中努力将能源强度降低20%的巨大进步。

对于讨论的参与者而言,谈论较多的还有中国政府将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表现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指标。

实事求是地看,中国13亿人口当中关心中国环保领域的人数未必比美国更多,而且,笔者深知,尽管投入努力,但是中国在此方面依然问题巨大。

在谈论中更多的热点反而是对美国的批评,尤其批评的是其缺乏领导力。尽管美国众议院通过气候变化的法案得到了赞许,但是这一法案又在参议院中遭到了激烈的反对。

最近,针对一家中国风力发电公司向美国德克萨斯州西部的大型风力农场提供设备的计划,遭到了美国政府的反对。研讨中也批评了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

归根结底,研究人员以及学术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支持或反对中国、美国或者欧洲。

研讨会认为,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前(将于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访华,中美两国领导人之间会面的成果值得期待。研讨会所传递出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努力增强中美之间的合作。

近期,美国亚洲协会会同美国发展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及摩立特集团(Monitor Group)共同发布了中美两国在合作碳保护方面的发展蓝图。与此同时,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也出版了关于中国碳使用项目的特别报告。

正如中国驻美国大使周文重上周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几乎在所有的领域当中,中美关系已经被定位于合作与对话。

研讨会的基调正符合周文重大使的论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气候变化与中美关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