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中燃收购即将开战 燃气市场或迎来新变革

9月6日,将是新奥和中石化联合财团(简称“联合财团”)收购中国燃气(简称“中燃”)的最后期限。

随着中燃原董事总经理、创始人刘明辉的回归,这场曾被国外机构定义为“敌意收购”的案例似乎再添变数。与此同时,截至上周最后一个交易日,中燃4.150港元/股的股价早已超出了当初联合财团3.50港元/股的报价。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长达近9个月的收购案,被关注的不仅仅是收购案本身的成功与否,因为无论结果如何,都已经在向业界暗示,中国城市燃气分销市场正迎来新一轮的整合浪潮。

联合财团收购渺茫?

被迫延期4次要约收购后,联合财团将于9月6日收购中国燃气,收购价格和投资占比仍不变。2011年12月13日,新奥能源和中国石化联合发布公告,称将以每股3.5港元、总价167亿港元收购中国燃气全部股份。其中,新奥能源在投资中占比55%,中石化承担45%。

不过,要约收购接连四次因种种原因延期。随后,中燃创始人刘明辉重回公司,更加“巩固”了中燃拒绝被收购的“决心”。

能源专家林伯强此前对记者分析,联合财团收购屡屡受阻,最大的原因还是当初提出的3.5港元/股的收购价。联合财团曾明确表示,不会提高当前报价,这使得收购中燃变得更加困难,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燃气其他战略股东的大幅增持,中燃股价也早早超过联合财团提出的邀约收购价。

“中国燃气主要股东公开表明,不愿意接纳联合财团的收购要约。”据路透社报道,中燃联席董事总经理梁永昌表示,“自财团提出要约以来,中燃约70%股份转手,交易价格也远高于联合财团的要约价。”

燃气市场迎来新变革?

中燃收购战如火如荼之际,业界人士同样在思考:这场收购战到底会给燃气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一旦收购成功,是不是加剧了相关企业对市场的垄断?

“中国燃气收购战背后所隐现的,正是中国天然气分销市场的版图之争。”对此,分析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纵观当今城市燃气行业,燃气企业“跑马圈地”的时代早已结束,未来以并购整合的方式继续扩大“运营版图”,不出意外地被各大燃气企业列入未来扩张议程中。

“显然,在未来的天然气市场格局中,谁行动越早、越快,谁将来在天然气销售终端市场的话语权就越大。”分析人士说,因此,不难理解中燃收购背后出现的外资力量(中燃战略股东包括韩国SK集团、阿曼国家石油公司等)和本土力量的对决。

事实上,除了新奥和中石化的联合财团以外,其他“大鳄”们早已有所行动:华润燃气宣布全面收购郑州华润燃气,另外,与天津燃气成立合营公司,涉水重庆燃气项目;昆仑能源收购中石油北京天然气管道公司60%权益已获得商务部批准;中华煤气先后入股吉林省天然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河北省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参与省级天然气管网的建设与运营……新一轮并购整合潮已然显现,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这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由于掌握大量的上游气源,也已觊觎下游商机,并着手布局。

对此,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陈柳钦教授表示:“从目前的格局看,中石化和中石油公司意图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天然气发展战略已经凸显,尤其是收购中国燃气的举动反映了中石化对天然气终端市场的新认识和新布局。”

新奥收购的启示

业界人士对收购案的另一个思索是:以中石化的“肚量”,独自并购中燃绰绰有余,为何携手新奥?中国燃气作为新奥的并购目标,其项目规模却大于新奥,那么新奥何以发起对中国燃气的并购并占主导地位?

分析人士认为,在快速、绿色、可持续化的经济增长需求下,未来客户对能源的需求和对燃气企业的要求将不断提升,不会仅停留在简单的能源利用层面。燃气企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得以立足,并获得稳定增长,必然需要不断地探索革新以满足客户需求。这一点恰恰适用新奥——2004年开始,其就在战略、管理、技术及商业模式方面的转型与升级,从城市燃气分销到多品类能源分销,再到转型成为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在我们看来,燃气分销行业20年积累的成熟运营管理经验、稳定的服务水平,及其领先业界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成果,都是新奥的优势所在。”新奥表示。

与此同时,分析人士还认为,不论新奥收购中国燃气的最终结果如何,新奥至少为其他燃气企业提供了一则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即在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更应调整战略修炼“内功”,注重做“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价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中燃收购即将开战 燃气市场或迎来新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