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FCVC)23至25日在江苏如皋举行。大会设置1个主会场、5个分会场,展现1场领袖论坛,84场专业演讲。同期有52家国内外企业带来最新的技术成果和产品进行展示体验。来自亚洲、欧美等地国外专家学者以及国内政产学研的20多个国家的500多家单位共计1500余位参会代表参加。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开幕式上作主旨演讲。
新能源汽车“叫好不叫座”意味着正是发展的机遇期
“‘叫好不叫座’正是一个发展的机遇,等它叫座了可能就没有你的座了。”这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作主旨演讲时诞下的金句。
纵观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十五”期间通过科研驱动形成了研发基础;“十一五”期间开展示范运行并积累了运行经验;“十二五”实现了以整车牵引加速产业的布局;“十三五”将通过市场拉动来推动产业。从2016年中国政府颁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开始,氢能及燃料电池的发展就被列入了国家战略并一直成为重点发展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当年我国只是把新能源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一项技术创新而言,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逐步转向要承担起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大气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这也是未来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面对挑战我们就应该去寻找短板,确定我们新的发展方向。”对此,万钢提出了五项发展重点:
一是补短板。目前的新能源汽车还不足以满足汽车市场需求,对于量大面广的远程公交客车、城际物流车、重载货车等需求,续驰里程、充电时间、能量密度成为显著短板,要尽快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
二是强核心。提升“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核心技术,加强对于高能量动力电池、高功率燃料电池、高性能驱动和高效率能量回馈、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方面的技术应用研究和系统集成创新,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
三是抓基础。制氢供氢加氢的系统落后,造成了氢成本的剧增。要加快充电、加氢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运营和服务的体系,开拓新能源汽车和基础设施运营商业模式的新天地。
四是争高端。要把握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政策体系。万钢还特别指出,当前我国的技术标准、检测体系严重滞后,甚至弄不清谁在负责这方面的建设,因此检测体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是促开放。目前已经有一批包括特斯拉,宝马,大众在内的国际汽车品牌开展了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业务,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极好前提。虽然中国也参加了很多国际组织,也搞了一些示范,但市场上还看不到足够效果,所以我们需要更加加快改革和开放的步伐。
氢能发展要放眼国际 更要注重“中国特色”
以加氢站建设为例,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经建成328座加氢站,其中欧洲亚洲和北美独领风骚,分别拥有139座、118座、68座。我国目前已经在运行的加氢站有10座,在建的有20多座,氢能基础设施还在不断加速推广。
对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张卫东博士在接受央广记者采访时表示,联合国一直提倡推行有中国特色的氢能经济。像“制氢、加氢、储氢、用氢”是工业发达国家在推行的路线,这些都需要雄厚的工业基础。我们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试图探索其他路径,比如在线制氢、有机储氢、合成氨等。
不仅国家层面的氢能发展规划要有“中国特色”,针对我国国内不同地区的氢能燃料运用也要讲究“因地制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也指出,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建设。首先要合理选择示范区,建在氢能资源较为丰富、经济发达且环保压力比较大的区域,尤其是大气环境压力比较大的区域。其次要选择应用领域和发展车型,比如城际间的远程公交交通。现在诸如深圳、上海、杭州等城市已经逐步把公交换成了纯电动汽车,但是仔细研究这些城市和附近一两百公里距离的城市的关系会发现,其实用在城际的驳车更多,是城市内公交车的5倍。因此,城市快递、物流货运、中重卡车城际间货运交通,以及一些乘用车的特殊用途和高端用途方面,都可作为选用的车型。
氢能燃料比石油天然气更安全 应与其形成有效互补
“氢能燃料车甚至比燃油车更安全,只是大家都习以为常而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张卫东博士在谈到氢能燃料的安全性问题时对央广记者这样说道。经过专家的测验分析,氢气的密度是空气的十四分之一,一旦有氢气泄漏,它首先会快速向上扩散,且扩散速度是氮气的2倍,天然气的6倍。而石油天然气则是弥漫性的。张卫东博士表示,对公众的科普宣传将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之一。
对于未来氢能燃料汽车与燃油车、纯电动汽车的关系,张卫东博士认为,很多人会说用纯电动汽车代替燃油车,用燃料电池汽车代替纯电动汽车,但其实它们不能只是替代关系。“同等条件下,在内燃机中每加入4%的氢,就能减少40%的燃油排放。我们可以此形成互补,实现燃油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