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由于高电压和高能量密度的优势自上个世纪90年代推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目前已经完全占领了整个消费电子市场,并且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也开始向动力电池拓展。传统的锂离子电池主要采用有机电解液,这主要是因为传统LCO/石墨体系锂离子电池电压较高,超过了水溶液电解质的稳定电压窗口,因此只能采用有机溶液电解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动力电池安全性、环保性要求的提高,水溶液电解质又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相比于有机电解液(主要是碳酸酯类电解液)水系电解液具有无毒无害、不可燃、成本低和对生产环境要求低等优点,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水系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要比有机电解液高2个数量级,极大改善了锂离子电池的倍率和快充性能,也使得超厚电极的应用称为了可能。
水系电解液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最早可以追述到1994年,当时Dahn等人提出了负极采用VO2,正极采用LiMn2O4的体系,理论上能量密度可达75Wh/kg,但是该体系水系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较差,此后为了提升水系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人们又对正负极材料、水系电解液等进行了众多的研究。近日上海复旦大学的Duan Bin(第一作者)和Yongyao Xia(通讯作者)等对水系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进行了全面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