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是所有产业面临的一个现状,其本质是在不断发展的产业中立稳脚跟,抢占更多的市场资源。
自“双碳目标”提出后,碳中和概念开始上升。随着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氢被定义成了能源,氢能成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氢能产业发展步入“快速路”。
截止至2023年3月,据势银能链不完全统计,共22个省、3个自治区和四个直辖市,合计发布388个氢能相关政策,其中国家级政策53个,省级政策168个,市级政策139个,区级政策28个。
随着政策“井喷”而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加入氢能产业的发展大军。其中除早已布局的老牌劲旅外,更有一批如隆基等“新氢能龙头”企业强势入局,产业竞争格局不断扩大,局内企业为避免出局不得不“拼”。
全产业链“开拼”,氢能发展提速
除政策的不断发布与标准的不断完善外,终端市场的不断扩增也进一步反推氢能产业增长,据势银数据显示,2022年燃料电池汽车上牌销量为5009辆,同比增长169.0%;2022年燃料电池装机量为492.1MW,同比增长182.7%。
此外,氢气在交通、分布式发电、电子工业、食品加工、燃煤火电厂冷却等消纳场景都已充当起重要角色,氢能产业“蛋糕”越做越大。
也正是如此,电解水制氢新品“火爆”、氢能储运发展“提速”、加氢站建设“狂飙”、燃料电池车上牌“剧增”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氢能产业全全产业链火力全开,“卷起来了”。
电解水制氢“出品火热”
电解水制氢“向上扩产、向下降耗”的卷战已打的火热,从2022年开始电解水制氢就迎来一股爆发的热潮,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当前,电解水制氢装备共发布相关新品31款,其中2023年就已发布7款新品。
对于水电解制氢装置来说,其主要的“战斗”高地在于大标方、低能耗,其中在大标方领域,苏氢氢能与中船派瑞现已成功研发出单台制氢2000<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family: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5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Nm³/h水电解装置,倍数突破2021年单台制氢量1000<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family: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5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Nm³/h。
而隆基氢能推出的ALK Hi1产品,在直流电耗满载状况下可低至4.3kwh/<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family: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5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Nm³。为了适应更高利用小时的制氢场景,还同时推出了ALK Hi1 plus产品,直流电耗满载状况下低至4.1kwh/<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family: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5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Nm³,在2500A/㎡电流密度下,更可低至4.0kwh/<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family: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5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Nm³。
此外,碱性电解槽随着核心技术的不断提升与国内核心材料的布局厂商的不断突破,如今也已加入”高产氢、低能耗、快响应“战局。
氢能储运全方位“升级”
气态储运“压力好大”:目前我国氢能储运的主要方式为高压气态,而压力提高可以带来充装量和储氢密度的整体提升,“高压力、大容积、低成本”的气态储运装备研发成气氢运输领域“必争之地”。
以浙江蓝能30MPa缠绕式管束集装箱产品来看,相较于传统产品,其装气量提升70%,全生命周期成本下降30%;此外,相较于20MPa Ⅱ型瓶产品,装气量提升18%,全生命周期成本下降10%。
中集氢能也已自主研发出适用于运输半径300公里内的场景;气瓶工作压力可达到30MPa;充装氢气质量最大可达627kg产品。中材科技(苏州)、鲁西集团、山东中材大力、新兴能源装备股份、辽宁众邦、洛阳双瑞特装等企业也在不断突破,气态运输装备发展“压力拉满”。
此外,随着国内对于Ⅳ型瓶应用于氢气长途运输相关研究的进展,Ⅳ型瓶将凭借其高运氢量、低自重(国内现有研究资料表明,其运氢量可达1000公斤,但箱体自重只有27吨)优势,成为未来运氢容器向高压力、大容积、轻量化的发展趋势。而单从压力来看,未来52MPa管束集装箱是最优解,30MPa产品目前最具有市场化条件。
液氢“再度”火热:液氢凭借其密度大,可实现储存和运输规模大,储运方便、运输成本更低,液氢工作压力低更安全,液氢储重比高使得相同重量氢储箱的车辆行驶里程更长,液氢供氢系统的氢气纯度更能满足用户需求等优势,更适用于氢能的规模化、商业化供应。
在2022年,国内多项液氢项目进展明显,其中年末时中科富海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1.5TPD氢液化装置在安徽阜阳调试成功,顺利产出液氢产品,产品纯度达到99.9999%。
此外,浙江蓝能也在股份公司成立大会上提到已实质性启动液氢储运相关产品研究;未势能源车载液氢技术助力长征汽车首款液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奥扬科技车载液氢供氢系统项目火热进行;优捷特清洁能源也曾公开表示氢能的发展更看好液氢。
2023年,由中集安瑞科旗下的南通中集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牵头起草,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正式发布T/CATSI 05007—2023《移动式真空绝热液氢压力容器专项技术要求》团体标准与实施,液氢压力容器相关行业标准空白也已填补。
不过,以我国当前氢能发展的现状来看,液氢发展还存在应用市场规模小、液氢技术门槛高、液化过程能耗高等痛难点,国内液氢企业以技术入手“开卷”,增加技术储备的同时也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此外,氢枫能源固态储氢车成功落地、天然气掺氢管道试验的进行以及有机液态储氢项目的开展,氢能储运多样化逐渐显现,谁能提供“最优解”成为了氢能储运企业“最终目标”。
加氢站建设“又快又好”
在“基建狂魔buff”的增持下,加氢站建设现已突破350座,其中中石化表示到2025年将建成600座加氢站。
此外,加氢站建设数量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在不断缩减建设工期,“又快又好”成为加氢站建设的又一“比武场”。
如优捷特清洁能源在太子城加氢站项目中,采用国际领先技术标准与新技术、新工艺,合理调度资源,克服恶劣天气挑战,在40天内完成了设备交付,并在7天完成所有设备调试,实现一次性试车成功。正式投入试运营后,第一天即顺利完成了50辆氢燃料大巴车加注。
而压缩机作为加氢站核心装备,且随着70MPa压力的兴起,大排量、高压力成为“发展点”,其中丰电金凯威250MPa超高压氢气隔膜压缩机在2022年8月通过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及专家组鉴定,此外90MPa站用氢气压缩机领域国内已有多家企业攻克该领域。
“拼”的表现即为“卷”
不知从何时起,“万物皆可卷”,企业“卷完数量卷质量,卷完质量卷成本,卷完成本卷服务”,将拼搏的本质通过“卷”的形式表现的淋漓尽致。
如今,降本热潮的来袭,产品与技术的迭代也是一项“大工程”,且随着国内氢能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产品得到了有效的市场验证,对此新的要求与新的挑战也被提出,研制出更高效、更安全、更经济的更符合中国特色氢能发展路的产品成为企业的翘首之事。
此外,全球多国都已开启“脱碳计划”,例如中东国家就宣称要做“最便宜的绿色氢气”,为此国内氢能装备企业纷纷“出海”抢占先机,将氢能产业的“卷场”从“家里蹲”推至“全球流”。
然而“卷”这个词一直以来就备受争议,在某一程度上他是在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每个人都牺牲相应的利益或做更多的努力去争取相应的份额,且国内目前氢能产业整体市场规模仍较小,容易出现“无用卷”的尴尬境况。
但无可否认,在氢能产业中这是一项能够推动产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有效竞争,也是氢能产业从业者不断推陈出新的动力来源,毕竟“爱拼才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