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通威、天合、晶科、隆基、晶澳,何以互争第一?

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这句话在光伏行业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年前,光伏行业还是风口上的 “香饽饽”,一年后行业却陷入集体亏损;一年前TOPCon技术还是主导技术迭代的先进技术,一年后产业界已经在讨论落后产能出清。

近期,《人民日报》《求是》、工信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相继提出整治内卷式”竞争,而且提出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等措施。光伏行业整顿“内卷式”竞争已是箭在弦上。未来不久,政策层面或者行业内部必将出台相关应对举措,改变当前的行业现状。

作为行业的引领者的五大光伏龙头——通威股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隆基绿能、晶澳科技同样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那么,这五大龙头在行业调整期的市场表现如何?产能与技术布局将如何应对 2025年的市场变化?谁在突围,谁在争第一,谁将占据先机?

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企业命运,更影响着全球光伏产业的未来走向。

通威、天合、晶科、隆基、晶澳5大龙头掌握产能“话语权”

近期,《人民日报》《求是》等相继对于光伏行业“内卷式”竞争发声,光伏产能“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成为行业内卷式竞争的重要原因。去产能、供给侧改革成为当前行业的刚需。

组件端产能尤其如此。根据光伏行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为1388.9GW,同比增长25.9%。我国光伏组件产能1156.5GW,同比增长25.7%。

纵观组件行业,市面上活跃企业大致有通威股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隆基绿能、晶澳科技、英利能源、爱旭股份、正泰新能、阿特斯、协鑫集成、一道新能、东方日升、横店东磁等十数家,其中绝大多数产能掌握在通威股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隆基绿能、晶澳科技等五大龙头手中。

光伏头条根据企业财报以及公共信息梳理,截至2024年底,5大龙头合计光伏组件产能为567GW,与2023年相比增长14.55%。

事实上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光伏行业的结构性过剩已经日益明显。五大龙头在2024年光伏组件产能方面依然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截至2024年底,五大龙头合计产能占全国光伏组件总产能的49%。

从产能数据而言,五大龙头无疑对于全球光伏拥有主导权。

不过,对于2025年,五大龙头的策略则更趋谨慎!

通威股份同样明确表示“今年各环节暂无新增产能”。

天合光能则在6月交流纪要表示,现有产能布局已能够充分满足2025年全年的出货规划,暂未规划新的产能投资项目。

隆基绿能明确将重点优化产能结构,集中资源开展HPBC2.0先进产能替换和升级迭代。

晶科能源表示,预计2025年年底产能较去年同期相比维持基本不变,并在现有产能基础上积极推进技术工艺升级改造。

这些企业,虽无新增产能计划,但却不代表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隆基、晶科明确要进行产能迭代升级,晶澳科技虽然没有公开披露产能计划,但财报中明确表示要加速推进阿曼年产 6GW 高效太阳能电池和 3GW 高功率太阳能组件项目建设。

通威、天合、晶科、隆基、晶澳,出货量谁是第一?

据VDMA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预计为703GW。通威、天合、晶科、隆基、晶澳2024年合计出货量为370.38GW,占全球总出货量的53%。

其实,对于光伏组件出货排名,五大龙头争夺异常激烈。

2024年,晶科能源再次夺得头名位置。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年终对话中明确表示,“2025年是隆基重塑冠军气质的重要一年”。

时至今日,2025年已经过半,关于光伏组件头名之争再起。

日前网上流传一份榜单,隆基绿能以40GW出货量重回榜首。同时,也有消息称,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晶科能源以出货量超40GW的成绩保住了头名位置。

究竟谁是半年度第一,目前依然扑素迷离。不过从2024年出货数据来看,各家企业出货量差距在伯仲之间。

2025年市场变幻莫测,各家出货策略不尽相同。也许在年终最终排名中,会有黑马杀出,也未可知。但仅从各家出货目标来看,五大龙头仍未放弃对于出货量、排名的争夺。

技术之争:BC还有5年时间追赶吗?

在技术布局上,五大龙头企业之间的争夺愈发激烈。

TOPCon技术阵营的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通威股份,晶科能源等坚信未来一段时间内,TOPCon依然是主流。

晶科能源明确表示,TOPCon未来3-5年仍是主流技术路线,仍有较大提效降本潜力。天合光能认为光伏技术路线短期仍将以TOPCon为主。通威股份认为TOPCon在未来至少2-3年内仍将占据主流地位。

押注BC技术的隆基绿能,则认为未来5-6年,BC电池将会是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隆基绿能的BC技术也由1.0演进到2.0,并且明确2025年计划升级50GW HPBC 2.0电池、组件产能。

对于技术之争,是一场不能输、也输不起的战争。

因此,坚守TOPCon阵营的晶澳科技与金阳新能源签订合作协议,拟将4GW P型产能升级为BC产线。通威股份拥有300MW TBC中试线,并持续推进研发与中试验证。而隆基绿能也明确保留TOPCon电池现有30GW产能,暂无改造计划。

客观而言,BC技术的朋友圈在逐渐扩大,也渐渐为行业所认可,今年SNEC期间,包括中环、高景等众多企业展出BC产品便是例证。

当然TOPCon技术也在进步,今年SNEC 期间,晶科、通威、天合、晶澳均展出了670W 高功率TOPCon组件,转换效率达24.8%。该产品基于新一代TOPCon技术,与原有产品形成了代差优势。

也许,5-6年BC真的会成为主流技术。但从今年SNEC期间,晶科、天合、通威、晶澳纷纷推出钙钛矿叠层组件产品。下一阶段,或是叠层组件的天下,未可知。

或者在未来5年时间中,TOPCon技术、BC技术、叠层技术,三分天下?

市场策略:出海、保现金流、打造第二增长点

谁能率先突围?

2024年以来,光伏陷入“内卷式竞争”导致产业链普遍出现亏损,海外市场成为争夺焦点。

从营收占比来看,晶科、天合光能主要依赖海外市场;通威则国内为主;隆基、晶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基本持平。

2025年,从五大龙头的市场策略来看,仍然寻求海外增长点。通威股份明确表示,要持续提升海外出货占比。晶科看好中东非、东南亚等增速较高的新兴市场。天合光能计划在利润相对好的市场,如欧洲、澳洲等区域保持更大的市占率。晶澳科技则积极寻求一些新兴的市场,新爆发或电力稀缺的,例如中东市场、非洲市场等。

开拓市场的同时,保现金流依然是重中之重。

光伏头条根据五大龙头财报梳理发现,在2024年扩产、业绩亏损的情势之下,晶科、晶澳科技依然实现了货币资金正向增长。手握巨额货币资金的隆基绿能与天合光能也仅小幅下滑。

除保有货币资金之外,通威日前通过子公司永祥股份增资扩股融资49.16亿元。晶澳科技则赴港IPO拟募资5亿美元。晶科能源公告今年已获两次政府补贴合计7.26亿元。

在拼血槽厚度的时期,光伏龙头们有尚有多种工具续命。

此外,晶科、天合、晶澳打造第二增长极的战略意图明显。

晶科能源明确,2025年加强在储能等领域的深入布局,形成一批标志性应用项目,?2025 年储能系统出货目标6GWh左右。

天合光能提出,2025年储能系统业务计划实现出货量8-10GWh;系统解决方案业务与数字能源服务计划实现业务同比增幅不低于20%。

晶澳科技明确,打造光储协同最佳解决方案,持续巩固光伏制造领先地位;智慧能源事业群紧跟电力市场政策变化,加大轻资产运营,积极切入微电网、零碳园区等潜力业务,并加快海外业务拓展,不断做大做强。

光伏产业的潮汐起落,从来不是简单的市场周期轮回。当五大龙头掌握了产能、市场主导权,在技术路线的分野中各执己见,在出海与第二曲线的布局中寻找破局点时,整个行业正站在一个更深刻的十字路口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 “增长”?行业应该如何整顿”内卷式“竞争,或者如何避免再次陷入”内卷式“竞争?

进一步讲,过去十年,光伏以 “规模为王” 的逻辑横扫全球,中国企业用产能扩张与成本优势重塑了世界能源格局。但当 53% 的全球出货量集中于五家企业,当 “内卷” 从价格战,蔓延至技术路线的非此即彼,行业正在为粗放式增长付出代价:产能结构性过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顶,企业亏损焦虑压过了技术创新的从容,海外市场的贸易壁垒与地缘风险,更让 “走出去” 的征程布满暗礁。

这或许正是光伏产业必须经历的 “成年礼”。五大光伏龙头如此,中国光伏产业更是如此。

来源:光伏头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通威、天合、晶科、隆基、晶澳,何以互争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