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近日发布《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形势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指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组织保障等。《规划》明确提出,推广江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技术,培育可再生能源集中利用示范项目。
《规划》提出,推广江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燃气分布式能源互补等技术,培育可再生能源集中利用示范项目,形成稳定可靠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运营模式。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以区域集中供冷供热为重点,在悦来生态城、仙桃数据谷区域等重点区域发展分布式能源。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新增300万平方米。
在开展绿色能源技术和装备研发方面,《规划》明确,出台储能产品与技术标准,开展储能试点示范。加大太阳能高效光热转换、低品位地热提升技术和装备研发力度。推动多能智慧能源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和示范应用。开展工程建设领域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应用示范,探索太阳能跨季节蓄热供暖技术。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工程,提升建筑物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
在应对气候变化试点示范重点工程方面,《规划》提出,开展近零碳示范建设。广阳湾智创生态城、龙兴协同创新区和悦来生态城近零碳示范区建设、10个近零碳园区、10个近零碳社区、10个近零碳景区、10个近零碳公共机构。
《规划》要求,以降碳引领能源结构调整。推动煤炭消费达峰,努力提高电能、天然气消费比重,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给,建立安全、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推动全市单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持续降低。通过提高能效、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推广新能源汽车等措施,有效控制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积极推动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到“十四五”时期末,重庆市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70%以上,星级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增绿色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以重庆东部生态城建设为契机,推动绿色建筑从单体逐步扩展到城市街区、城区、城市等区域单元。到2025年,绿色低碳示范区内实现新建绿色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