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卖1吨硅单晶相当于卖10000吨水泥

壮大技术含量高、环境影响小、以“410”产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努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领先、集群发展、特色鲜明的区域制造业体系,使氟化工、有机胺、矿山风动机械、硅材料产业在国内外具有更强的市场、技术、信息、效益等竞争优势,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中心。———摘自《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徐增宏:跟着政府走生态产业的路子“做生意就像玩跷跷板,不是生产这头翘起,就是销售这头翘起。”46岁的徐增宏说,生意人要做的就是拿着筹码在这两头之间不断奔跑,在总量不断加大的同时,力求相对的平衡。

  两年前的转型,让徐增宏这个原乡镇水泥厂的厂长,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第一次走到了跷跷板的另一头———因为他现在经营的浙江硅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都是卖家拎着钱到他那儿等货,所以他只需管生产就够了。

  做了20年的水泥厂开始转型

  1981年,高中毕业的徐增宏走进开化县慈怀镇的乡镇水泥厂,开始了20多年的水泥匠生涯。

  一开始,徐增宏是生产线最底层的装包工,“就是把水泥铲起来,装到袋子里,然后把装好的水泥搬到仓库。”每袋水泥是100斤,到了生产旺季,徐增宏和他的同事们一天要搬动几吨的水泥。

  1983年,徐增宏迎来了生命里第一次重大转折,“厂里选我去浙大材料系学习水泥加工。”

  学成归来后,徐增宏成了厂里的检验科科长。1986年,徐增宏成了这家乡镇小厂的厂长。这一当,就是12年。

  1998年,水泥厂改制,徐增宏没多少考虑,就将厂子承包了下来。但这个时候,徐增宏已经隐约感觉到,在开化做水泥,不是长久之计。

  “水泥是个大进大出的行业,需要很好的运输条件,而开化是山区,运输并不畅通。并且随着周边江山、常山等地年产1000万吨的水泥厂相继上马,我这个年产才20万吨的小厂面临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所以虽然2002年和2003年间,厂里的生产迎来了一个高峰,但我还是想到了转型。”

  2002年-2004年,徐增宏一面维持着水泥厂,另一方面,在开化县华埠镇买下一块地,盖起了厂房。

  “厂房盖好了,但是上什么项目,还是迟迟定不下来。”2004年的前半年,徐增宏是在四处取经、考察项目中度过的,“想过很多,比如农产品的深加工。”

  但是最终,徐增宏选择了“有机硅”这个完全陌生的产业。

  一吨硅单晶的价值相当于一万吨水泥

  “当时,我注意到,政府对地区经济的走向进行了考量,衢州提出了要走‘特色竞争’的路子,而开化县也提出了‘生态立县’的战略,这就意味着,传统的重生产、轻污染的大众工业将不再受欢迎。”

  而“有机硅”加工这个行业,除了污染小这个特性外,在能源逐渐吃紧的大背景下所呈现出的巨大市场潜力,让徐增宏最终下了决心。“我们产品的最终形态,是在欧美迅速兴起的太阳能储电站,在今时今日,这是一个朝阳产业。”

  2004年11月,徐增宏买进了第一台电子炼化炉,工厂正式开始运作。

  到了2006年1月,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徐增宏的炉子,一增再增,从1台变成了8台。

  产量剧增时,原料告急。2005年的9月到11月,无料可做的徐增宏迫不得已,给上海的一家同行做了3个月的来料加工。“原先做水泥的时候,整天在外面跑,卖水泥;现在倒好,下游厂家拎着现金在我厂里等货,我自己却是跑得比原先还勤,还远,就为了找料。”

  徐增宏的厂子生产工艺可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购进硅多晶,产出硅单晶。“我们的硅多晶都是从美国、德国进口的,纯度能够达到99.999999999999%,同类产品国内也有,但是没有人家的工艺水平,出来的纯度只有99.999999%。”就是这个小数点后面6个9的差距,让徐增宏吃够了苦头。

  但在吃苦头的同时,徐增宏也尝到了甜头,这种“供不应求”带给他的巨大利润,徐增宏说是商业秘密,拒绝透露,“但是我可以给你打个比喻,我现在做一吨硅,相当于原先做1万吨水泥。”他笑笑。

  尾声

  徐增宏的下一步目标,是向“有机硅”产业的下游挺进,把这个产业做深,做大。

  “衢州把‘特色竞争’写进了‘十一五’规划,对我和我的企业来讲,是一个利好消息。”徐增宏说,“硅宏”的五年规划也正在制定之中,“我请了专家帮我分析,人家还在写。”

  至于个人的2006愿景,徐增宏说:“从小就喜欢钓鱼,可是我去年一年,没有钓过一次鱼,希望今年能够早点把找料的活干完,能去钓钓鱼。”

  链接

  ①衢州“十五”成就

  ①2005年生产总值325.54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5%。

  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1640美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850元。

  ③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6亿元,是“九五”期间的4倍,年均增长34.2%,高于全省7.9个百分点。

  ④全市财政支农资金年均增长29.2%,完成84个示范村和595个整治村建设任务,建设乡村等级公路4558公里,解决20.5万农民饮用水问题。

  ⑤2005年,完成重点技改投资43.4亿元,新增年销售超亿元企业12家,410产业产值增长38.4%。

  ②生活在衢州的N种感受

  王青阳(衢州市外宣办主任):山好水好空气好,在衢州的生活可以说是胜过天堂。

  周华(司机、农家乐店主):钱江源就在我们衢州,这两年随着道路越建越好,上海、杭州这些地方很多人自驾车来我们这里玩。今年我准备把边上的土地再平整一下,让这些自驾车游玩的人,可以自己搭帐篷过夜,还可以到边上的小岛上钓钓鱼什么的,生意肯定不错。

  吴江怀(衢州晚报记者):我在杭州读了4年大学,毕业时,也考虑过留在杭州,但心里总惦记着家乡的种种好处,因此选择回家乡。随着浙江经济整体的腾飞,在衢州,我也能得到和在杭州一样的发展空间。

  黄树祥(茶农):种种茶就能丰衣足食,生活安逸得很。要我去那些大城市,我还不乐意呢。

  余樟贵(浙江硅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我们家是新安江移民过来的,我到衢州的时候才2岁。这几十年,衢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先闭塞的山区,随着道路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已经毫不逊色于外面的大环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衢州的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光说空气质量,杭州和衢州根本没办法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卖1吨硅单晶相当于卖10000吨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