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政府承诺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同时,作为能源公司的央企,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在今年1月明确要求:“中国海油的产业素质不断提升,低碳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2015年,单位产值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09年的基础上再下降50%”。中国海油异常灵敏地觉察到了市场风向,并做出了调整发展战略、转变产业布局、加大环保力度的决定。
据了解,在2009年底,中国海油就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并组织了大量资金研究、开发新能源项目,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力度是空前的,既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又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调结构开发低碳能源
“不光要站在中国的角度看海油,还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海油。”这是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曾说过的一句话。也正是因为站在这样的高度,作为一个石油企业,近几年中国海油一直关注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并提早着手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海油制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明确规定,要选择先进生产工艺,清洁利用石化能源;适应低碳社会发展需要,开发低碳能源,建设综合型能源公司。据中国海油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环保主管靳腾介绍,因为中国海油这些年在低碳能源开发上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截至目前,该项工作成效非常显著。
近年来,中国海油的确在低碳能源开发上迈出了很大步子,尤其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煤制气(SNG)、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取得了很大成效。我国第一个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即中国海油渤海海上风力发电示范项目早在2007年就在辽东湾建成并成功并网发电。该项目全部工程技术由中国海油自主研发,中国海油先后攻克了5项技术难题,申报了3项发明专利,不仅为我国积累了海上风电项目整体建设经验,而且创下了世界上用风电供应海上油田的先例。截至2010年1月,已累计为油田提供580余万千瓦小时绿色电力,减少油田柴油消耗1450吨,减少碳排放4610吨,减少硫化物排放15吨。
生物质能也是中国海油大力推进的项目。2009年3月,中国海油海南6万吨/年生物柴油项目开工建设,于2009年底投料试车成功,生产出合格的生物柴油产品。该项目是海南省建成的首个生物柴油项目,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首批国家级生物柴油产业示范项目”中最早投产的一个,标志着中国海油已进入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产业领域。而中国海油南通碧路生物质能项目也于去年3月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项目进度的96.46%,是国内最大的生物质能加工项目。
中国海油还成功进入了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领域,增加了新的产业发展方向。2009年11月,中国海油重组了天津力神,进入了动力电池制造行业。同时,还与普天产业集团合资,共同开发新能源汽车运营和服务。靳腾表示:“今后,我们公司将继续朝风电/海上风电、光伏、生物质能,清洁能源电解水制氢,煤基清洁能源,分布式能源等方向发展。”
一系列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不仅保证了中国海油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且还帮助企业循序渐进调整产业结构,为实现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转思路优化资源配置
“注重国际合作,满足法规要求。”这是中国海油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油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做法。据了解,其已经与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及其他国际组织进行了密切沟通,以便借鉴和利用其国际先进的技术。中国海油加入了应对气候变化组织,成为加入该组织的唯一国有企业。另外,中国海油还加入了国际石油工业环保协会。这些国际组织在提供给中国海油信息的同时,也成了宣传展示公司政策与形象的国际平台。
不断寻求与国际组织的互动,不断打开公司整体的发展视角,显示出中国海油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与此同时,中国海油不光大处着眼,而且小处着手,在资源配置上也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优化资源配置,践行节能减排”也是中国海油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中重点强调的内容。
靳腾表示:“以上内容并不是口号,我们都是按要求逐项、按量去落实的。公司在节能降耗方面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和研究单位,以支持相关节能项目和研究工作的开展,能耗统计工作的优化和用能管理的加强。”
通过推动节能减排督察工作力度,中国海油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期间节能和污染减排目标。渤海、北部湾等重点保护海域海上油田石油烃排放实现了增产不增污,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效果明显,较2005年下降50%。
促行动力求绿色发展
加快转变贵在行动。在低碳风暴的席卷下,中国海油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中对具体的行动做出了重要指引,明确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的测量、核算、统计和报告体系;因地制宜地实施植树造林等碳汇行动;推动碳捕获和储存的研究,致力于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鼓励员工养成低碳消费习惯,提倡节俭生活方式。
“一直以来,我们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选定区域定期植树造林,加强林地维护。减少总公司办公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并正在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项目周边社区和政府的合作,支持中国海油各企业所在地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靳腾表示,“通过项目不光增强经济效益,还要保持环境,实现公司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温室气体回收利用方面,这些年中国海油已经积累不少成功经验。中国海油在南海文昌油田的FPSO(浮式生产储油装置)上,处理、储存外输伴生气中的轻烃,以提高能源的回收率和利用率,每天可处理回收18万立方米伴生气。早在2007年3月,渤海旅大油田富余的天然气成功回注到地层,回注到地层的天然气不仅可以用来发电,还可以驱油,每年能节省使用柴油发电的费用超过1.2亿元人民币。
在二氧化碳利用方面,中国海油也取得了一定成效。2006年2月,中国海油利用合成氨装置排放的二氧化碳在海南建设完成食品级二氧化碳项目,每年可回收利用二氧化碳3.6 万吨,产品除了用于食品行业外,还用来养殖螺旋藻。2007年,世界最大规模的二氧化碳可降解塑料(PPC)项目在海南开工,该项目通过回收利用二氧化碳,设计年产能力3000吨可降解塑料。
凭借地质研究方面的优势,“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油将继续加强碳封存和碳利用技术的开发。而目前,中国海油已有较为成熟的伴生气回注驱油技术,将来可以进一步在陆上或海上油田推广应用,还可能研究出在废弃油田选择符合条件的构造进行二氧化碳封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