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经营、多渠道投资、多形式管理
吉林采取措施推进林业生态草建设工程
绿草荡漾,鸟鸣婉转。这是吉林松原市长岭县一个叫十三泡的地方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景象。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荒漠盐碱地。当地林业部门的同志告诉记者,这是吉林省实施林业生态草建设工程出现的喜人情景。目前,全省生态草建设总投资已达近2亿元,已使320多万亩荒漠草地披上了绿装。
吉林省西部地区位于科尔沁草原的东端,曾经是牧草种类繁多、生长茂盛的草原牧业生态区。后来,由于盐碱化、干旱等自然原因和盲目开垦、超载放牧等人为破坏因素,导致草原严重退化,荒漠化土地超过了1000万亩,并且还在以每年1.4%左右的速度扩展。这不仅直接危害着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也给整个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带来严重影响。2000年,吉林省开始了通过种植生态草防治荒漠化的探索。
为了确保生态草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他们采取了“国家支持,政府推动;部门组织,责任落实;专家指导,技术保障;产权清晰,利益驱动;政策引导,多元投入;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等一系列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以“谁治理、谁使用、谁建设、谁受益”的承包责任制,有效地调动广大承包者保护、管理、利用及投资建设草地的积极性,形成了多层次经营、多渠道投资、多形式管理的新格局。
几年来,吉林荒漠化治理基金会已累计收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捐款1500万元。同时,很多企业也把目光投向生态草建设事业,仅绿源、宏日、福来等企业就投资认治荒漠化土地超过20万亩,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
吉林逐步探索出一套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好、治理又廉价的办法,即采取植灌种草、林草结合等方式,实施围封禁牧,分片隔离,人工管护,促进草的萌发,启动生物的自然恢复能力,从而使荒漠化土地得到综合治理。目前,草资源培育、饲草加工销售等产业已蓬勃兴起,生态草建设已开始走上了一条生态环保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路子。良性循环的治理成果,大大激发了当地群众种草治沙的积极性。
松原市长岭县八十八乡二十号村的1万亩草原,在治理前,寸草不生,风起碱扬,曾迫使当地农牧民举家搬迁。但经过5年的围封建设,现在植被盖度已达到65%以上,而长岭县前七号林场在2002年建设的4500亩羊草,现在年产草已近千吨,收草籽3万多斤,获利30万多元。5年来,松原市就完成生态草建设214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