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李海滨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完成学业及工作后,毅然回到他曾就读的母校———内蒙古工业大学,今年他已经走上教授岗位。问及他为什么选择内蒙古工大,李海滨说:“母校的变化吸引了我。”
从内蒙古工大出去的人感觉到了母校的变化,从未离开过该校的教职员工们体会更深。
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曹喜是1990年内蒙古工大派到天津大学定向培养的博士,曹喜深有体会地说:“过去不知道学校每天在干啥,没有目标,没有要求,当教师的凑合着混日子,教学设备费时有时无,拨到学院的钱,想怎么花无人过问,钱花了,实验开不了,设备见不着,见着的也不配套。近几年,完全变了,学校有目标,教学、科研、学科建设都有明确的要求,人人都想把事情做好,整个校风都变了。”
内蒙古工业大学变化最直观的是校园。在建的、已建成的一座座新教学楼、实验楼拔地而起,洁净的道路、绿色的草坪……
校长李含善说,作为大学校长就是要制定好学校的总体发展思想,搞好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做好校园基本规划,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找准发展方向和定位。
因此,内蒙古工大定位在要把学生培养成服务于内蒙古经济建设,立足内蒙古主导产业,在生产一线留得住、用得上、有后劲,富有创新精神的实干家。在办学理念上,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拓宽公共基础平台,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科建设上,体现考虑人才市场需求、注重挖掘几十年形成的优势学科,及时调整不适应市场的专业,发展新专业。
内蒙古工大在这一办学理念指导下,加强了条件建设。在硬件方面,改造旧楼、建新楼,新增教学行政用房10.9万平方米。在学生增加4000多人的情况下,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由2003年的11.1平方米增加到今年的12.3平方米。
目前,全校共有各类功能的实验室58个,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和自治区新能源试验示范基地、内蒙古制造资源计划应用研究中心以及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近3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达6092万元,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60%,生均设备值5176元。更新实验项目143个,新开实验项目71个。
副校长刘进荣介绍说,学校还将筹备建设总面积3.4万平方米的新实验楼和2万平方米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多渠道筹措资金3859万元准备用于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近年来,学校图书购置费投入成倍增长。现有纸质文献94.77万册,近3年平均年进新书为每生3.88册。同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数字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现有各类计算机140余台,建有与Internet、校园网相连的局域网,为教学提供网络化文献信息服务。
在软件方面,副校长邢永明说:“内蒙古工大学报(自然科学)被列为国内核心期刊。过去在SCI、EI等国外核心期刊索引收录论文,3年才有1篇,2005年1年就有48篇。过去,1年申请到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就一两项,今年已经申请到7项;过去1年争取到的纵向、横向课题经费加在一起不过几百万,现在1年达到3000多万元。过去只有19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现在有6个硕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49个硕士学位授予二级学科,1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8个高等学校教师在职申请硕士学位专业,还有5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同时,在西部工科院校率先发展了4个博士学位授予学科。”
作为以本科教学为主的普通工科院校,学校制定并实施了《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学经费投入保障制度》,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明确规定对无特殊原因每学年未讲授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学校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不发放岗位津贴。
内蒙古工大各单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账、物、卡相符率100%,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8%左右。现有实验仪器设备得到了充分利用,近3学年实验开出率均在94%%以上。
刘进荣介绍,内蒙古工大按照有利于形成学科专业群,发挥学科专业优势,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在已有学科基础上,将原有的26个本科专业调整改造为19个,通过外延发展方式增设25个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其中,工科类专业30个,占68.2%%,8个特色专业的办学条件已基本接近部分211重点建设学校水平。在2005年自治区品牌专业评选中,6个工科专业被确定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
近3年,内蒙古工大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内蒙古高校前列,达到90%左右。
2000年考上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机器人研究所博士的张文治,2004年拿到博士文凭后,与李海滨一样选择了回母校。他说:“内蒙古工大如果还是3年前的状态,我不可能回头,母校的快速发展,让我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