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甲醇污染或成未来环保难题

“国家发改委将在2006年8月19~20日召开全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会议。针对生物质能源召开的专门会议以前没有过,这还是第一次!”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委员会委员王孟杰在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时兴奋地表示:“不出意外,会上将通过国家关于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目标和思路,并做出详尽的部署。”


  中国政府正考虑改变其能源政策,鼓励推广燃料乙醇的使用,并将于近期出台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努力摆脱对石油和煤炭的依赖。


  中国的替代能源战略已经启动。作为这一战略的起步之举,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联合国家能源办、科技部、卫生部、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并组织煤炭、化工、汽车等行业的10位权威专家,历时半年的中国替代能源的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替代能源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日前已完成讨论稿的撰写工作。


  作为最具发展前景的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因为其干净清洁以及可实现社会财富朝农民转移,一直颇受中国政府倚重。“十五”期间,中国在河南、安徽、吉林和黑龙江分别建设了以陈化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厂,总产能达到每年102万吨,现已在9个省开展车用乙醇汽油销售。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王仲颖对此并不乐观。王认为,燃料乙醇的商业化机制尚未建立,生物质原料极其分散,采集成本、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都是燃料乙醇业的致命伤。


  能源替代背后的利益纷争


  《报告》讨论稿指出,2020年以后,全球石油供给会出现紧张,中国届时的年石油需求量将达到4.5~6.1亿吨,进口依存度可能比2005年的43%有所提高。国际油价高企以及过高的石油对外依赖度使得中国政府饱受批评。在此背景之下,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替代能源的开发,并正在制定“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国家能源办副主任徐锭明透露,在该规划中,到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比例将达到16%。


  据了解,燃料乙醇、燃料甲醇(俗称煤变油)以及二甲醚作为动力燃料替代石油的呼声最高。王仲颖对《凤凰周刊》表示,用二甲醚作为动力燃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关键的问题是要对汽车发动机进行改装。目前二甲醚主要用于居民的生活燃料。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替代石油的动力燃料之争主要存在于乙醇燃料和甲醇燃料之间。


  以山西为代表的资源大省更倾向于支持燃料甲醇,煤层气、炼焦废气是生产甲醇的重要原料。早在2003年,山西大同、临汾、晋中和太原四个城市的汽车,就改用由燃料甲醇和普通汽油按15∶100比例混配而成的“甲醇汽油”。


  据报道,山西甲醇代油工程的最高领导机构——山西省燃料甲醇与甲醇汽车领导组设立于2001年。据了解,该领导组组长由山西省省长兼任,另外设两个分管副组长,分别由两名副省级干部担任。如此设置显示了山西政府的重视和其雄心,“山西的试点,最终是要推广到周边省市乃至全国,”领导小组副组长、原山西省副省长彭致圭说。


  据了解,甲醇卖给中石化的价格约为1800元/吨,每吨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在4500~5000元之间,甲醇优势明显。


  2005年12月4日,原一机部部长何光远、山西省原省委书记王茂林、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总工程师方德巍、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倪维斗院士等八位专家联名上书胡锦涛主席与温家宝总理,提出《关于推广煤基醇醚燃料以替代汽油、柴油的建议》。并提出“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的方针。醇醚燃料是指用甲醇和二甲醚按一定比例混合配置而成的燃料。


  两天后,胡锦涛主席做出批示,要求发改委对替代能源问题进行科学论证,从总体上提出开发方向和重点。随后,温家宝、曾培炎、马凯、张国宝等国务院与发改委领导先后就此做出批示与安排。王孟杰称,当时胡锦涛的批示是:全面考虑、合理利用。


  时至今年春节前夕,国家发改委牵头开始正式启动替代能源研究。这是建国以来中央政府在替代能源领域所进行的层次最高、规模最大,也最为系统和深入的调查研究。


  发改委为此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与综合、标准、技术、经济、环境卫生五个专题工作小组。目前,工作组已召开八次工作会,并于6月中下旬到山西、陕西、河南等先期开展煤基醇醚燃料试点的省份进行调研论证。


  与此同时,大量资本开始涌入煤变油市场。据《凤凰周刊》记者统计,近3年以来,中国民间有数千亿资金投入了燃料甲醇市场,就在内蒙古鄂尔多斯,2006年6月开工建设的大陆煤化工园区和2004年8月神华集团投资的500万吨项目总计就超过1400亿元。


  “中国正在如火如荼兴起的煤制油项目是机遇,但也可能是陷阱。”林伯强表示,以一种稀缺资源代替另外的稀缺资源,煤制油转换之间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如果用每吨比热5000大卡/千克的优质煤炭,转化成0.25吨1万大卡/千克的石油,不难看出,其间浪费了近一半的能量。


  王仲颖认为,燃料甲醇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甲醇泄露就会污染环境,甲醇燃烧也生成有毒物质甲醛,美国曾试验用燃料甲醇,最后也被迫取消。巴西政府于1975年开始推行乙醇汽油计划,目前巴西燃料乙醇总产量达到800万吨,约占该国汽油消耗量的1/3。欧盟也于最近提出了2010年乙醇等生物燃料的消费比例占汽油消费的12%的规划。


  中国燃料乙醇布局


  在各种替代能源中,车用燃料是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在中国的石油消耗中,交通占到50%左右。此前,在山西、山东、云南、四川等地已经进行了甲醇燃料替代汽油的试验研究,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省的全部和河北、山东、江苏、湖北的部分地区推广使用了车用乙醇汽油。


  王孟杰表示,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为小麦、玉米、高粱等,具有三大优势:干净环保;生物质原料来源于农民,有利于社会财富朝农民转移,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燃料乙醇具有可再生性。


  从2001年4月开始,中央政府宣布在全国推广使用燃料乙醇,建立四大酒精厂,利用陈化粮生产酒精,并将河南、黑龙江、吉林列为试点省份。据统计,2002年以来,中央财政共拨付亏损补贴20亿元以保证乙醇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补贴水平在1800元/吨到1300元/吨之间。


  2006年6月6日,在全国财政经济建设工作会议上,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明确表示,中国将大力支持生物质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这一表述将生物质能源放在了首位,而在此前,中国有关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文件,摆在第一位的一直是风能。《能源经理人》撰文指出,这意味着,中国已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扶持重点转移到生物质能源。


  2006年6月30日,国家发改委工业司组织财政部、商务部、中石油等部委和企业召开生物燃料乙醇汽油评估专题论证会,会议指出“推广使用车用生物燃料乙醇汽油在技术、经济上可行,社会效益显著,发展生物质能源是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诸多制约因素的积极探索,也是构筑稳定、经济、清洁能源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


  2006年7月5日,朱志刚在《经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替代石油降低污染,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正当其时》的文章指出,中国目前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时机基本成熟,需要加快发展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对生物质液体燃料的支持力度很大,但实施细则尚未出台。据王孟杰透露,国家发改委将在2006年8月19~20日召开全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会议。“针对生物质能源召开的专门会议以前没有过,这还是第一次!不出意外,会上将通过国家关于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目标和思路,并做出详尽的部署,”王孟杰说。


  王孟杰表示,细则出台之后,可能会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不与粮争地,更多的考虑发展荒山荒林和盐碱地种植能源作物,以发展苜蓿、甜高粱、红薯、橡树等非粮食作物作为原料生产甲醇。国家会从财政上、税收上以及融资渠道上对燃料乙醇业给予支持,要求石油销售部门强制购买。对于燃料乙醇,国外通过免征生态税来实现,中国今后会结合燃油税改革,将发展生物质能源减少石油消费的生态收益纳入燃油税设计考虑,在中国燃油税一时难以开征的情况下,可能考虑对石化资源消费征收生态附加,所得收入由于补贴生物质能源发展。中央政府并会设置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按照鼓励先进的原则,在市场准入的企业中,试行招标制度,谁的效率高、补贴低,政府就支持谁。待到产业发展成熟,政府再从市场中退出。”


  资本热衷燃料乙醇


  资料显示,中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玉米等粮食作物;二是非粮农作物,包括红薯、甜高粱等;三是木本油料植物,中国有30多种植物种子含油率40%以上;四是秸秆、农林废弃物。


  王孟杰领导的一家公司正在从事“能源作物甜高粱良种培育及其茎秆制取乙醇技术”的推广。该技术于2005年10月16日获得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授予的“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具投资价值的十大领先技术蓝天奖”。联合国工发组织认为,这种甜高粱是一种耐旱、耐涝、耐盐碱的植物,可以不占用耕地,在盐碱地上种植。以甜高粱茎秆为原料造乙醇,成本有可能控制在4000元/吨以下,相对于用粮食生产乙醇,成本优势明显。目前,此项技术已正式纳入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则呼吁“加快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迪橡树林业公司正致力于橡树资源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和推广,该公司副总经理薛安平在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时表示,橡子淀粉含量高,仅次于玉米,为玉米的82%。上世纪末,我国工业用粮中的50%~60%如果用橡子淀粉代替,则每年可换出粮食50亿公斤,所以橡子可替代粮食作为生产燃料酒精的原料来源。据悉,该公司决定在未来5年内,在陕西培育管护100万亩栓皮栎林。


  上海神光钟英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钟英在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巴西、美国之后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巨大的乙醇汽油的发展必定对其生产原料的需求大增,投资者应该密切关注相关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甘蔗作为生产乙醇汽油最理想的原材料,同等质量原料的酒精产出量分别是玉米和小麦的2.5倍、3.9倍。国家发改委正部署在南方地区扩大甘蔗生产和扩大对以甘蔗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企业的投资。


  业内人士称,随着中国对燃料乙醇的进一步推广,目前的产量水平显然不够,中国还需要更多的燃料乙醇生产基地,预计“十一五”期间乙醇汽油产量将再翻一番。燃料乙醇是将10%的乙醇和90%的汽油混合,2005年中国每年消耗汽油4500万吨左右,如果全部换成燃料乙醇,需要乙醇450万吨,而中国目前乙醇产量仅为102万吨。


  对于中国燃料乙醇业而言,前景并非想象中的那么乐观。首先,中国有盐碱地1亿公顷,5400万公顷荒山荒林,但真正能落实到项目的、真正去开垦的,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规划和布局;其次,生物质资源分布极其分散,如何采集、运输都需要示范,建立一套商业化的机制,而目前都尚不明确;再次,荒山荒林和盐碱地都需要水,水资源如何保证?王仲颖表示,“对于燃料乙醇,目前中国还在试验,只是加快了步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甲醇污染或成未来环保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