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青海新能源:新世纪彰显新活力

今年入冬前,中标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能源建设工程项目的青海省太阳能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顺利完成了5729台太阳能户用电源和5208台太阳灶的生产和运送任务,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三江源地区。进入新世纪后,我省农牧区新能源开发以国家支持、地方政府投入以及国内外相关机构合作等形式彰显新活力


  据了解,“十五”期间,我省农牧区能源建设中广泛推广了户用光伏电源、太阳能住宅、节柴灶、太阳能灶、节能温棚、沼气池等节能产品和技术,在19个县25个乡493个村推广聚光型太阳灶87124台,户用光伏电源10万台(套),在农牧区建成140多座光伏电站,有效遏制了农牧民滥挖柴薪、破坏植被的现象,结束了定居牧民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太阳能利用走在全国前列


  我省地域辽阔,广大牧区牧户居住分散,受地理环境、自然状况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偏远地区用电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截至2001年底,青海省还有5个无电人口集中县、94个无电乡、773个无电村和近10万无电户,乡、村、户的通电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通过新能源发电技术解决地处偏远的无电牧业乡的通电问题成为省委省政府关注的重点。


  青海省新能源研究所所长张治民告诉记者,从2002年开始,青海省新能源研究所承担了青海省“送电到乡”工程光伏电站或风光互补电站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近3.7亿元。到2005年底,研究所技术人员克服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等困难,在玉树、果洛等地建成109座太阳能光伏电站、2座风光互补电站,电站功率最大的近60千瓦,最小的为20千瓦。“送电到乡”工程基本解决了全省近百个无电乡、镇政府及其周边牧民的日常照明、生活用电问题。在推进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的同时,从2002年起,省上加大对东部干旱地区太阳能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力度。2002年政府投入200万元,2003年以后,每年投入600万元,为每户农民免费配备一个太阳灶。并在此基础上向海西、海北、海南等州延伸。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推广太阳灶12.5万台。


  青海省农村牧区能源办公室李主任介绍,太阳灶不烧煤、不烧气、不烧柴、不用电,能将太阳光的能量瞬间转化为热能进行炊事和烧水,是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环保灶具。太阳能灶操作简易,使用方便,清洁卫生,使用年限一般可达15年。


  多年来,我省利用高原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大,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太阳能资源,在偏远地区建成多个太阳能光伏电站和风光互补电站,成为我国开发太阳能资源的排头兵。


沼气推广可圈可点


  农村沼气应用项目在我省是从1986年开始示范推广的,不过一直效果不是很理想,关键是我省温度湿度低,发酵浓度达不到要求。


  近年来,我省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了适宜农区生产生活的沼气池、厕所、太阳能暖圈“三位一体”模式,并通过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厕、改厨等配套改造和综合利用,使广大农户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据介绍,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全年可产沼气400立方米左右,解决4-6口之家10-12个月的生活燃料,全年提供20吨左右优质沼肥,每户全年增收节支1500元。同时,通过沼液和沼渣的综合利用,还可发展多种模式的庭院经济,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帮助农民走上保护生态环境,生活卫生的健康之路。


  继去年国家投资1952.52万元,在全省12个县、59个乡(镇)、202个村,建设“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16271户,全面完成农业部和国家发改委下达的沼气池建设任务之后,今年农业部又投资2004万元,在我省湟源、湟中、大通、互助、平安、民和、乐都、尖扎、贵德、共和、都兰、乌兰等14个县70个乡174个村实施农村沼气国债建设项目,共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6700个。到今年底,我省农村沼气用户将达到6万户。


  去年全省农村沼气池建设进度一直名列全国前茅,是全国第二个率先完成全年任务的省份,实现了沼气建设争先创优,扩范围、上规模的目标。


  另外,我省还在太阳能集热采暖、风能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但是,总的看来,目前我省农牧区生活能源消费水平还增长缓慢,能源消费结构滞后。消费特征表现为水平低、品位差,能源浪费严重,不合理的能源利用方式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怎样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国家能源需求压力还将是一个长久的课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青海新能源:新世纪彰显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