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一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市场应用和产业,如光伏发电、风电等年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实现能源多样化、应付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替代能源,尤其是近两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大的波动以及《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可再生能源发展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成为国际能源领域的热点。随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概念和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提出,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步伐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2005年2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该法于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同时,国家已经开始制定法律相应的配套法规和政策,主要有提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量目标,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具体管理办法(电价和费用如何分摊),出台可再生能源有关技术标准,制定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济政策等,这些将有力地推动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进程。
我国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近年来其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快进展。根据2004年的统计,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总量已经达到4亿吨标准煤,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20%,其中传统方式的生物质能利用提供了2.5亿吨标准煤,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亿千瓦,提供1.25
亿吨标准煤,太阳能、风电、现代技术生物质能利用等提供2500万吨标准煤的能源。可再生能源已经开始在我国的能源供应体系中发挥作用。
1、大型并网风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大型并网风电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2000年到2005年期间的年增长率为28%。我国的并网风电在十五期间也得到迅速发展,到2004年底,全国风电装机总容量为76.4万千瓦,位居世界第10位,其中2004年新投入运行的风机容量为19.7万千瓦,年增长率达到34%。初步统计2005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将超过100万千瓦。目前新装机主力机型为600千瓦到1.5兆瓦。我国已经建成了43个风电场,掌握了风电场运行管理的技术和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风电设计和施工的技术人才,为风电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在准备阶段中的风电项目装机已经又达到百万千瓦以上,十一五将进入我国风电场开发的黄金时期,根据国家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到十一五末期,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500万千瓦。将在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即东部沿海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建设30个左右十万千瓦等级的大型风电项目,从而在江苏、河北、内蒙古等地形成百万千瓦风电基地,营造出风电场开发的广阔市场。营造风电场开发市场的一个主要目的和基础是发展我国的风电制造业。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掌握单机容量750千瓦以下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技术,通过十五期间的科技攻关和863项目,又支持了兆瓦级的大型风电设备的开发和设计,2005年样机开始试运行。兆瓦级风电设备的产业化也被列入2005年3月出台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专项”的资金支持领域中。因此,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风电产业一方面要实现1-3兆瓦风电装备的产业化生产和成功运行,另一方面还要根据世界先进技术,开发更大规模的风电设备。
2、太阳能光伏发电稳步发展
我国有十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据估算,陆地表面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约为5×1022焦耳,约相当于17000亿吨标准煤。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光伏发电,其用户分布在工业和商业利用、边远地区供电和城市照明电源等。2005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万千瓦以上,主要为边远地区的居民供电。其中边远地区居民供电站50%以上,每年的增长速度在20%以上。除了在边远无电地区得到应用外,十五期间也开展了并网屋顶光伏发电的示范,取得了一定的技术和工程经验。光伏发电在工业和商业利用领域也有稳定的市场,城市照明灯具的年生产量超过了10兆瓦,占世界市场的70%。2005年我国光伏电池的制造能力已超过10万千瓦,生产企业有10多家,近两年,国际市场,尤其是在德国和日本极为优惠的经济政策的激励下,光伏市场需求强劲,我国的光伏产品也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产业建设的热潮,目前还有几条万千瓦级的组件生产线正在建设之中。与其他发电方式相比,目前的光伏发电的成本还是很高,因此,考虑到经济成本和支持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光伏发电应采取稳步发展的原则和策略。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一方面还将以采用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和建设小型光伏电站为主,来解决偏远地区无电村和无电户的供电问题,将建设光伏发电20万千瓦,为200万户偏远地区农牧民(即目前我国三分之一的无电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用电。另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屋顶系统的经验,在经济较发达、城市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在公益性建筑物和其他建筑物以及在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照明中推广使用光伏电源,到2010年建设总容量5万千瓦的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此外,还将开展大型并网光伏系统的示范,为在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开展大型并网光伏系统的大规模应用作准备。十一五末期,光伏系统的这三个方面的应用总量将达到约40万千瓦。
3、太阳能热水器继续在能源供应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太阳能热利用方式主要是用于城乡居民热水供应,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在我国已经完全商业化,生产量和使用量都居世界第一,到2005年底,全国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7000万平方米,约占全球使用量的50%,在过去十年中增长率达到27%,8%的家庭用户拥有太阳能热水器。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厂家超过3000家,生产量超过1000万平方米,全真空玻璃管热水器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太阳能热水器和建筑结合的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12月,建设部出台了“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太阳能热水器建筑一体化将是今后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方向。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如果不考虑水电和传统的生物质利用,在我国2500万吨标准煤的其它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中,太阳能热水器就提供了一半。太阳能资源潜力巨大,热水器利用技术成熟,具有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太阳能热利用在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甚至在今后的能源的供应中可以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在城市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并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1.5亿平方米,加上其它太阳能热利用,年替代能源量达到3000万吨标准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