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宜兴灵谷化工公司采访,对两个形似导弹的露天储藏罐产生了浓厚兴趣,公司总经理谈福元笑着释疑:“罐里装的是纯度99.99%的液态二氧化碳,是从生产尿素的废气中提取的,每天回收的100吨二氧化碳都是当日售完,一年能挣上三四百万呢。” 在灵谷化工,废品只是放错了位置的宝贝,废水、废气、废渣都能变废为宝,公司1/3的经济效益来自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
这只是宜兴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借助科技的力量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一种潮流和企业的主动追求。
“23条”成
“又好又快”发展推手
背景:去年,宜兴工业销售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今年1—4月份,工业经济同比增幅高达35%。在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的情况下,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清洁增长、节约增长和高效增长,将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的矛盾降到最低点,成了一个绕不开的现实问题。
新形势下宜兴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宜兴市委书记蒋洪亮认为,在苏南板块中,宜兴与太湖以东的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段差距,但同时也有后发优势。这种后发优势不是空间大、环境容量大,而是如何吸取前者的经验教训,避免在资源和环境上重蹈覆辙。他说:“过去我们更多地激励上规模,讲速度,现在更多地激励良性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好又快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宜兴的资源利用效率更高,效益更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青山常在,碧水常流。”
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挺进的进程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宜兴市委的观点是,虽然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但政府的推手作用不可忽视。一是理念的灌输,思路的引导;二是用行政手段、经济杠杆进行调控。
今年,宜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23条”,对节约资源、循环经济、环境保护、高新技术企业等良性发展的企业给予奖励,最高可获奖 100万元,宗旨是激励“好”。政府每年拿出3000万元作为污染防治基金,是省标的10倍,另外安排200万元奖励基金,对防治污染有功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
在宏观调控上政府抓住4个重点:在年煤耗5000吨以上的百家大型企业中开展节能竞赛,确保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以上;对年煤耗1000吨以上的企业,启动能源评估审计;以每年50家的速度发展清洁生产企业,争取到“十一五”期末使污染物排放削减20%以上;同时,市委市政府拨出专款,对兴建污水处理厂进行补贴,每一万吨处理能力补贴100万元,每处理100吨生活污水,再补贴2万元。
拿出壮士断腕勇气
进行结构调整
画面:3年前,宜兴10公里长的陶都路两侧竖着近500只烟囱,烟尘熏黑了半边天空,附近人家的窗台上永远积着一层黑灰。如今,陶都路上再也看不到一只烟囱,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观路,两边是二三十米的景观带,移步换景,人在画中。3年来宜兴共拔掉750只烟囱,每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4320吨,减少烟尘排放1000多吨。
宜兴传统工业偏重、偏化工,其中陶瓷业占了工业的半壁江山,水泥制造业以每年1000万吨的产量大量消耗着煤、电,还有众多的小建材、小化工和小印染企业,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是它们共同的特点。尽管如此,宜兴市委市政府态度坚决,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严峻的现实逼着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除此别无他途。
面对难题,宜兴人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勇气, 毅然淘汰给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损害的传统劣质产业。政府编制了《鼓励、限制、禁止类的产业、产品和技术导向目录》,强制小化工、小建材、小冶炼、小印染、小电镀等“五小”产业关停并转,3年来,宜兴关了倒焰窑企业257家,水泥立窑31家,砖瓦窑54座,拆了烟囱750只,关闭采石宕口614只,关停并转270家化工企业,停用了375套轧石机和441座石料码头,陶都的天更蓝,水更清了。市政府最近又下达环保新指标,今年关停并转化工企业不少于270家,琉璃瓦企业数量下降25%,确保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4.7%。在招商引资时,宜兴坚持将排放量大、污染难治理的项目拒之门外,仅去年就主动放弃了1亿多美元的项目。
与此同时,宜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让高新技术唱主角。
这几年,宜兴坚持“引进”和“培育”两条腿走路,引进新兴产业项目、重大技术成果、科技领军人物,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我们惊喜地看到,一大批全国“单打冠军”正在宜兴崛起:天鸟公司攻克了制造飞机碳刹车预制件的5项关键技术,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 “空中客车”等都纷纷前来寻求合作;远东集团与美国合作的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成功挂网运行,将对世界电力工业产生重大影响;银环公司与宝钢共同投资4亿元承担核电用管国产化项目,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江旭集团整合了国际最先进的压铸、钻削和光谱分析技术,成为国际知名供应商;远航集团3年技改投入上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镍合金制造商……
宜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千帆竞发的喜人局面,2006年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8%,宜兴人的梦想是,到“十一五”期末,这个比重将提高到45%,同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
循环经济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观点:“企业不光要生产产品,也要生产环境,节能减排是企业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同时它也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宜兴协联热电厂花园般的厂区里,一贯保持着温和笑容的总经理宗伟刚如是说。
记者在宜兴协联热电厂采访,正遇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在协联调研,专家们对该厂发展循环经济的巧妙做法感到惊喜不已,用“大胆、新颖、巧妙”6个字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协联,热电和生化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传统高污染产业,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整合成了资源互补、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一个生态工业链:用生产柠檬酸的废水培养细菌,再让细菌“吃掉”燃煤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硫,这个过程不仅没有新的污染,而且还生成了重要的化工原料硫磺,一年就产生1000万元的效益。
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了协联热电生产的全过程,利用发电产生的热量为半径12公里范围内的企业集中供热,每年为宜兴节省原煤25万吨;电厂产生的粉煤灰、水渣和柠檬酸厂生产的硫酸钙、菌丝体均经处理后分别当成水泥生产的原料和饲料,每年能带来2000万元的收入;柠檬酸厂的污水用来沼气发电,每天发电达2万度;在全国首次使用色谱分离工艺替代传统钙盐工艺生产柠檬酸,减少90%的水耗,少排90%的废水,且不产生废渣。
“环保生产一开始看似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但眼光放长远一点,就知道它其实是企业未来竞争的优势所在。”宗伟刚深有感触。
在灵谷化工,总经理谈福元给记者拿出了两个富有说服力的数据:一是灵谷化工尿素产量已占全省40%;二是库房里已经12年没有尿素过夜了。
秘诀何在?谈福元坦言,是循环经济给企业带来了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灵谷化工的做法令人目不暇接:回收废气烧锅炉发电,发电后的低压蒸汽再送往车间当作生产原料;废水用作热电锅炉给水,每年少排放氨氮100吨、二氧化碳5000吨;实现冷却用水闭路循环,使循环用水率达95%;稀氨水提浓产生的碳铵,年产值近500万元……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每年给这家企业带来了不少于4000万元效益。眼下,灵谷化工正着手投资15亿元引进最新粉煤气化技术,每年可节省上亿元购煤费用。
如今,在宜兴,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蒋洪亮说,环境建设是更高层次的经济建设,宜兴在保持30%以上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还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碧水蓝天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