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蔬菜、烂水果、水果皮、剩饭、剩菜、咖啡与茶叶残渣、皮毛、头发、花生壳、小木片、小木条……诸如此类的东西你会怎么处理?相信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全部扔进垃圾桶,让环卫工作者去处理。然而,家住沈阳市皇姑区北方医院的王大爷告诉了记者另一个答案:将这些东西单独放在一个垃圾袋里,然后扔到小区专门的有机垃圾桶内。
10月20日,在北方医院一栋居民楼下,记者看到,除了环卫部门配置的垃圾箱外,还有两只垃圾桶:名为“有机垃圾桶”和“剩余垃圾桶”;垃圾桶内的垃圾袋都有编号,如“B48”“B51”等。
仔细看看垃圾桶上的说明,记者知道:诸如“烂蔬菜、烂水果、水果皮”之类的垃圾都属于有机垃圾,而剩余垃圾则包括宠物粪便、石头、泥土、动物尸体、有毒垃圾、机油、化妆品等物。
“这些垃圾袋都是特制的。”王大爷告诉记者。据介绍,2005年3月,这两只特别的垃圾桶在北方医院安了家,小区内一些居民还收到两种颜色的塑料袋,其中绿色塑料袋用于存放有机垃圾,白色塑料袋用于存放剩余垃圾。根据要求,居民需要将家里产生的垃圾分类,并且于每天的指定时间将两种垃圾袋分别放置于两个垃圾桶中。
“居民们所做的实际就是我们示范项目所说的垃圾源头分类。”10月22日,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清洁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教授、环境问题专家伯恩哈特·蓝宁阁博士对记者解释。
他所说的“示范项目”名为“城市可生物降解垃圾能源与资源化利用项目”,这是第一个在中国着手解决生物垃圾管理问题的科研项目,而北方医院居民们所做的正是示范项目的组成部分。
作为在辽宁工作的外国专家,蓝宁阁针对沈阳市垃圾产量激增及处理方式不合理等问题,首次向沈阳市引入“垃圾源头分类”的环保理念。他说,他的工作是代表德国政府,将城市垃圾资源再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推广给中国,研究如何在中国将生物垃圾作为原料和能源进行利用,更好地为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和循环经济政策服务。
正是由于蓝宁阁对环保事业作出的贡献,9月29日,他得到了我国政府授予的“友谊奖”———这是我国政府授予在本国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
外国专家与中国的垃圾“结缘”
1989年,蓝宁阁应邀来到天津,在中国的不同省市做有关先进垃圾管理方面的讲学。1993-1995年,他担任北京固体废物项目的副主任。1999年9月,他担任欧盟-中国的最大合作项目———辽宁综合环境项目的欧方主任。自2003年12月起,他被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清洁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聘为客座教授。2004年3月,他承担辽宁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沈阳市生活有机垃圾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项目(RRU-BMW),对皇姑区和东陵区4个示范小区开始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活动,对沈阳市城市生活有机垃圾成分及利用潜能开展系统的研究。
“在来中国之前,蓝宁阁博士一直从事与垃圾管理、废物处理有关的工作和研究。”蓝宁阁现在的同事李润东教授介绍。
沈阳市生活有机垃圾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项目启动后,项目组在沈阳市选了4个示范小区的240户居民进行垃圾源头分类收集试点,通过对居民的宣传和培训,大力倡导城市生活垃圾在源头分类,为垃圾的综合处理提供可行性基础;居民根据要求“完成任务”后,示范小区的垃圾每天都被收集起来,进行称重和记录。每月定期(或不定期随意)提取样品,用来进行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分析。收集起来的生物垃圾进入实验室后,进行高温堆肥处理和厌氧产气处理。
“实验证明,使垃圾变废为宝,真正达到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是完全可行的。”蓝宁阁说。
据介绍,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沈阳的生物垃圾完全可以实现高产量沼气(最高可达500立方米/吨有机物质),沼气可以被当作再生能源输送到公共煤气网为城市供气或用来发电,分类后的剩余垃圾量占垃圾总量的16%(或每人每年剩余垃圾产量为13公斤),含有很高的热值,可以制成衍生燃料进行利用;垃圾中80%的能源都包含在剩余垃圾中,通过初次源头分类(即在居民家庭中直接分类)的生物垃圾经过厌氧消化以及好氧处理后,可以制成“干净的堆肥”,因其污染度很低而适用于土地施肥,保持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性。
寻找“中国式”垃圾处理方法
“目前,中国只有一半的垃圾得到了‘处理’,而且其中80%以上又只是在简陋的垃圾坑里进行填埋。这些处理方式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如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地上水和地下水污染等,也威胁着人们的生活。”谈到为什么要开展示范项目时,蓝宁阁说,通俗地解释起来就是“变废为宝”———把生活垃圾在源头,即居民家中就进行分类,将其中的可降解部分,例如饭菜、植物残渣、纸张等制成沼气和肥料,不仅省去了填埋处理的麻烦,还可以创造效益。
蓝宁阁提供了这么一组数据:2005年,从占人口总数30%的666座中国城市中收集的城市生活垃圾总量大约为1.55亿吨。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预计到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的比例将达到35%至45%,2050年将达到70%)以及消费的增长,生活垃圾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大都采用填埋方法处理垃圾,这“确实是最便宜的方法,但也是最危险、最低效的处理方法,这种方法不能充分利用垃圾中的有用成分,从而也不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因此,蓝宁阁认为,生物垃圾管理制度可以说是解决中国现有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的最佳方案,在居民家庭中进行垃圾源头分类是实现经济高效的垃圾处理系统的必要前提。
“包括有机垃圾在内的有机废物能产生使全球变暖的填埋气体和污染河水、地下水的渗滤液,但它又是一种有价值的物质,可以把它变为土壤肥料和有机气体。”蓝宁阁解释,有机垃圾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它的量逐年增加;因此,示范项目致力于开发适应北方气候条件和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有机垃圾堆肥处理系统,以期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最大化。
“垃圾处理方法必须符合中国垃圾的成分和特点。”蓝宁阁说,中国“十一五”规划将“提高垃圾处理能力,降低污染”定为重要目标,提出到2010年垃圾处理量要增长50%,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要求垃圾处理方法必须改变,需要考虑应用生物垃圾管理制度来解决垃圾处理问题”。
垃圾处理新前景
“近三年来的实验证明,在中国社区收集干净生物垃圾是可能的。”蓝宁阁说。他用一组数据支持了自己的观点:小区内每人生物垃圾年平均量约为80千克、示范区居民平均参与率为70%、生物垃圾回收率为69%———这一数据甚至高于10年前德国类似项目的所得数据。
“每周每个家庭的废弃垃圾,在转化为能源后,可以供一辆普通型轿车行驶20公里。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转化能源,我们只能利用电或者汽油。”这让蓝宁阁和他的同事感到高兴。
据介绍,示范项目采用新的垃圾处理方法,考虑了经过源头分类的生物垃圾的利用问题、厌氧发酵产生的废水的处理问题、物质回收问题以及剩余垃圾处理厂处理后的剩余垃圾热利用问题。
“如果项目取得的成果得以应用的话,效益非常可观。单以沈阳市为例,如果将生活垃圾中70%的可降解生物垃圾进行发酵制气和堆肥处理的话,每年可产生相当于35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用来发电可产生13500万千瓦的电力,可满足5万个家庭的用电需求。同时还可以生产出4万吨高质量堆肥、40万吨灌溉水。”蓝宁阁介绍说。
蓝宁阁告诉记者,他们的下一步计划是在沈阳建立一个年处理量12万吨的设施完备的垃圾处理示范厂。目前,项目的预可研报告已经完成。根据设计,这套垃圾处理设施包含污水处理和大气污染控制部分,其投资只相当于建造一座填埋场的投资费用。
“目前最大的困难并非来自于生物垃圾处理的技术,而是如何在中国城市里大规模推广生物垃圾分类的理念。”蓝宁阁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