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大型水电机组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水电设备制造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混流式、轴流式和贯流式大机组的设计、制造和安装等方面,已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在振兴民族制造工业中,我国充分发挥了国家重大工程对水电科技创新和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的带动作用,特别是依托三峡工程的建设,创立了“中国特色水电设备国产化的模式”,指导着我国水电设备制造业顺利发展,走出了一条装备国产化的成功道路。这一切归功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在水电建设和水电设备制造企业中,发挥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坚持以科技引领制造业发展和创新的战略决策方针。

一、简要回顾

1949年之前,我国的水电设备制造民族工业微乎其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的水电设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现代水电设备制造业的雏型。国内已经能自行设计制造:混流式机组——刘家峡、白山水电站单机容量为30万kW;轴流机组——“葛洲坝电站单机容量17万kW,轴轮最大直径11.3m,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贯流机组——白垢电站单机容量1.046万kW、都平电站单机容量l.55万kW等;另外冲击式和抽水蓄能机组,也进行过小容量制造和开发,虽然单机容量较小,但毕竟还是建立起了自己的机电装备和制造体系。

这些成就为改革开放后30年中国水电设备制造业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二、改革开放30年我国大型水电设备的国产化进程

改革开放后,我国坚持依靠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的指导思想,走中国特色水电设备国产化的道路,确立创新型发展制造业的模式,依托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国际间技术合作,抓住机遇提升民族制造工业的水平。

(一)我国水电大机组装备制造的发展和设备引进的曲折道路

坚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创新是我国的国策,是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唯一道路,同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发展我们,也是必不可少的。回顾历史,我国单纯的水电设备引进工作,虽然买进了设备,但技术引进,特别是核心制造技术的软硬件,从来就没有能够掌握。关于国际合作制造,中国企业只能承担分包商按照国外的图纸生产一些粗笨件。中方对产品的设计更是没有发言权,要想在技术上有根本性的提高几乎是不可能。所以,多年来人们经常疑惑为什么“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

改革开放后,作为能源电力工业先行官的水力发电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大环境中,迎来了新发展,大型水电基地的开发、众多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市场需求大量水电设备的形势下,我国逐渐掌握了运用市场法则,依托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以强大的市场需求吸引国际一流制造商,在采购先进设备的同时,引进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三峡工程的作法,开创了我国水电设备国产化道路的先河,成功避免了过去“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老路。比如,我国以三峡电站为代表的大型水电机组的研究,从“六五”开始,组织全国力量通过五个“五年计划”的连续重大装备科技攻关计划,在总结国内二十多年的设计和制造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设计部门的论证,提出了以三峡为代表的大型水电机组参数要求。先后建立起多个高水头水力试验台,系统进行水轮机试验研究,同时建立了l000吨级、3000吨级推力轴承试验台,开展了6000吨级推力轴承的试验计算研究,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水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大型水电机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