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显然不等同于万众瞩目的新能源制造和生产行业。低碳经济,对中国产业而言,到底蕴藏着怎样的机会?
新能源制造和生产行业之所以颇受各方青睐,不仅仅源于其本身所具备的重要意义。安邦集团研究总监贺军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新能源从诞生、理念到技术,都是全新的东西。另一方面,新能源概念炒起来之后,投资的因素较大,当资本市场介入之后,资金便会很拥挤,出现扎堆的情况。
实际上,中国的根本战略考虑还是降低能源消耗。用模型估算可以发现,调整经济结构模式,其节能减排的效果最明显,其次则是能源效率的提高。“这两个方面比发展新能源更明显。”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荣芳在《中国产经新闻》报社近日举办的低碳经济与中国产业安全研讨会上表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投资新能源产业,短期内即可开始产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地方GDP的增长,所以企业和地方都十分热衷。节能方面,一个比较大的矛盾是,投入较大,但收益时间比较长。“这是个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问题,政府应该看得更长远些。”
林伯强一再强调,节能应该优先于发展清洁能源。他认为,清洁能源只是相对洁净,而节能是省下来的能源,比清洁能源还干净。另一方面,无论是节能还是发展新能源,都需要国家投入,但一些节能领域需要国家投入的成本更低,甚至仅仅调整现行的节能补贴方案即可。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企业,一般希望三五年内即可以看到利润,而节能领域,往往前景较好,但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三五年内很难看到利润。可喜的是,林伯强发现,在一些节能领域,虽然暂时几乎没有利润,但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进入。
林伯强的意见是,大型国企实力雄厚,应该进入相关节能领域进行技术储备。因为“他们前期亏得起。”如果政府希望民营企业和地方政府关注一些前景非常好、但短期内难有收益的节能领域,则必须在政策上加以倾斜,让民营企业和地方政府熬过前期不赚钱的艰难日子。
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前三年,我国单位GDP能耗降低了10.1%,今年上半年下降了3.35%,降幅同比提高0.47个百分点。在9月27日举行的“中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国家确定的“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经过全国各方面的努力有望实现。
解振华还表示,下一步我国将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对于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以及节能服务产业等方面的发展,还会出台一系列新的政策。事实上,目前市场上看好节能产业的公司不在少数,但这些节能公司大部分规模过小,资金欠缺。如果政策加以倾斜,这些行业同样可以兴盛起来。“在其他国家都做得很火。”林伯强说。
贺军则认为,低碳经济意味着一种新的经济体系、经济模式的确立。落实到各个产业领域,凡涉及到低碳方面的领域,包括传统产业,都存在潜在的机会。企业可根据形势的变化,把握微观的市场机会,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大农业,与生态关系密切,在减少能源消耗方面存在很大的创新空间。
如果与国外相比较,我国在新能源利用方面的相关产业前景同样值得期待。以建筑部门为例,虽然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政策,太阳能开发商甚至愿意自掏腰包开发示范工程,但建筑开发商往往因为住户不买账,不愿意配置太阳能设备,而住户因为一次性投入成本高昂,收益周期较长,不认可太阳能设备。
荣芳说,国外能源服务公司正在实践一种新模式,这些公司并不出售一次性太阳能设备给客户,而是出售太阳能服务给客户,根据客户需要的太阳能数量进行收费。此种方式很大程度上把一次性投资成本降下来,可能会提高客户使用新能源技术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