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的6500元/千瓦,降到2009年的5400元/千瓦,再到2010年跌破4000元/千瓦,如今,更有风机报价开始低于3500元/千瓦,较3年前几乎腰斩,国内风机价格逐步逼近各大厂家的“最后防线”,企业游走在盈亏之间命悬一线。
逼入“小胡同”
“目前风机价格下滑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快、非理性的下降。”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风科技”)公共事务部总监姚雨如是说。
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到2008年间,风机价格下降13.3%,降至每千瓦6500元左右,这一下降趋势在2008年到2009年增至18.5%,迈入2010年增至18.9%。“原来大致经过10个月每千瓦价格会下降500元,现在缩短到了6个月、4个月甚至更短,非理性的价格战有可能导致潜在的质量风险。”姚雨说。
2011年4月初,华锐风电拒收美国能源设备制造商超导公司货物的事件,曾经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退货背后折射出中国风电企业陷入现金流捉襟见肘的窘境。据华锐风电公布的2010年业绩显示,在收入和利润双双增长的形势下,2010年华锐风电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是负10亿元,而2009年这一数字是13.8亿元。
无独有偶,金风科技2011年的一季度公告称,预计2011年1至6月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幅度不超过50%。
“目前各公司都在成本线上下相持,对有的公司来讲甚至已经是低于成本线。”金风科技战略与规划总监周彤毫不讳言,如果这种情况持续3到5年的话,风机制造企业恐将所剩无几。
井喷助推泡沫
毋庸置疑,风电市场的最大矛盾在于受制于并网的制约。但另一面,中国风电市场的高速发展催生出过多的企业与竞争,也加速了这个行业泡沫的形成。
平安证券研究报告显示,经历了连续5年“井喷式”高速增长的风电行业,2010年增速已开始下滑至37%,而国内整机制造商总数已近百家,预计2011年总产能将达29GW,而实际需求仅为15GW~18GW。
在周彤看来,过去风电设备产业几年翻番增长,高速发展的高利润诱导下,大量制造厂家蜂拥而入,而客户集中为五大发电企业,满足开发条件的风资源也日益减少。“所有的因素把风电行业逼进了一个小胡同,造成了现在的瓶颈效应。”
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风机价格骤降让众多企业猝不及防。
“过去风机行业一直享受着高速发展带来的好处,而如今价格下降幅度之大、力度之狠,给大家心理形成很大的冲击。”周彤坦言。
尽管行业整体驶入了下坡道,恶性竞争的怪圈却依然存在。
在上述中外合资风机设备公司负责人看来,风机企业在风电项目招投标中为了以低价中标而竞相压价,甚至赔本赚吆喝并不足为奇。“为了生存大家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第一梯队的风机企业不能失去以往的市场份额,第二三梯队的企业则需要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价格成为彼此拼杀的武器。不少风机设备企业不是有国企背景、就是有上市公司作支撑,可以拿别的业务利润来补贴这部分业务的亏损,而一些资金技术实力相对较弱的企业则难逃厄运。”
据介绍,尽管国内风机企业总数接近100家,但实际运营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只有30家左右,而这30家以外的企业已经开始慢慢退出市场。
洗牌即将开始
这场搏杀中,利润是其次,各企业首要考虑的是怎么在市场上生存下去。
“价格下降有安全边际,也就是质量成本,如果在安全范围内,通过产业规模化、技术进步、经营管理精细化则能促进价格理性地下降,而目前的下降是非理性的。”面对压力,上述中外合资风机设备公司负责人担心,价格竞争会加剧质量风险。
“现在1.5MW的风机报价已经降到每千瓦3500元甚至更低,但我个人认为价格下降不会是一个长期趋势,随着风电并网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可能价格会维持在这个水平或是略有增长。”一位风电开发公司总经理表示。
他进一步解释,近年来纵观中国风电市场的发展,风电设备招标产生的价格越来越低,但部分风机质量问题频发、技术不达标等问题也让开发商苦不堪言。“开发商应该不再一味追求每千瓦造价,而是更加重视度电成本,从风电场投资、风电场运营维护成本和发电量的综合情况来考虑,用更长远的目光评价风机质量和效益。”
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如今电网问题突出、市场增速放缓、竞争环境的恶化,风电制造业确实面临很大的压力,对风机设备可靠性要求越来越严,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资金、技术、经营实力强大的企业才能胜出。
“风电设备行业洗牌已经开始。”中国风能协会副会长施鹏飞如此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