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注到了厦门的新能源产业。
其实早在十年前,厦门就迈出了进军新能源产业的步伐。
厦门的新能源产业,是从电池材料开始的。
2011年,厦门三圈高倍率型软包装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一期项目在集美灌口机械工业集中区投产,这可以视为厦门构筑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集群的开始。
三圈电池称得上是厦门的一家老字号,有90年的专业生产历史和经验,现在的年营收虽然只有“超亿美元”,却是厦门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厦门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基地的建设步伐在最近几年明显加快,国内行业巨头的先后加盟,进一步壮大了产业版图。
十年间,前有中航锂电、宁德时代等新能源产业巨头落子厦门,后有厦钨新能源、海辰新能源等本土领头羊崛起。
2021年5月,中航锂电,也就是现在总部落户常州的中创新航,在厦门扩建50GWh的国际领先智能化工厂,打造行业领先、绿色智能的标杆基地。中航锂电2019年落地厦门项目,是厦门首个百亿级新能源产业项目,规划产能20GWh,一期于2020年第四季度投产。
2021年8月,厦门钨业公司控股子公司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厦门钨业的钨系列产品目前市场占有率达到了惊人的全球第一,有望推动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建设中起到引擎的作用。
市值超万亿元的宁德时代,对厦门的布局也渐入佳境。
宁德时代先是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翔安)注册成立“厦门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营电池制造、电池销售、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等。2018年,宁德时代就与厦门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联合实验室建设、研发技术合作项目开展、人才培养与交流等方面取得突破。2020年9月,宁德时代又成立了厦门时代思康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营技术服务和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等。
2021年10月发布的《厦门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指出,将重点布局在厦门新阳工业区、杏北工业组团、同安凤南高端制造业基地、火炬(翔安)产业区、同翔高新城、翔安工业集中区(内厝片区、市头片区)等园区。
力争到2025年,厦门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总规模达到1400亿元发展目标。
眼看着一个千亿产业即将诞生在厦门,不知大家作何感想。
我觉得至少有三点启示。
启示一:敢于押宝,敢于倾全力支持龙头企业。
举个例子,厦门的海辰储能。
这个公司是去年国内储能市场上最惹眼的一家。2019年才成立,去年电池出货量就已经高达5GWh, 短短3年便在行业内拿下 “双第一” :2022年中国电力储能电池交付项目数量第一、2022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第一,地位举足轻重。
起步就是冲刺,快到不可思议,海辰储能是怎么做到的?
答案就是:
厦门政府的全力支持。
厦门市对海辰储能的支持几乎是全方位的。
据公司官网介绍,公司是厦门引进的百亿级重点项目、福建省重点项目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选厦门市“三高”和市重点工业企业。
另外,董事长吴祖钰入选厦门市“双百计划”领军创业型人才,总经理王鹏程当选厦门工商联副主席。
更重要的支持来自资本。对于一家资金密集型企业,海辰储能迫切需要通过规模化发展降低成本并提高市场份额。
2020年10月、11月,海辰储能曾一度到了发不出工资的境地。
但在厦门市政府的运作下, 这一问题近乎“迎刃而解”。仅今年以来,海辰储能先后获得当地交行、建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的金融授信,累计额度高达560亿。刚刚过去的3月18日,海辰储能又与厦门银行签署了协议,获了80亿元的授信。
就像当年合肥市政府“押注”蔚来汽车一样,厦门政府选择了坚定支持海辰储能。
启示二:以商引商,链动千亿级新能源产业。
去年12月份,2022宁德时代供应商大会在厦门举行,来自全球近400家供应商代表齐聚一堂,宁德时代的高管化身“招商红娘”,向全体供应商推介厦门。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宁德以外的地方召开供应商大会,说明厦门是一个好地方。”
能让宁德时代来帮助“招商”,说明厦门的产业链招商工作做得确实到位了。
在这次宁德时代操刀的厦门“英雄宴”上,来自苏州安捷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熊正峰就动心了.
安捷利是一家专注高端HDI及软板模组的企业,自2017年开始与宁德时代合作以来,主要为其提供信号采集及管理等方面服务。未来他们也将考虑配合宁德时代的布局,到厦门发展新能源产业。
通过以商引商、串珠成链,厦门的火炬高新区已逐步形成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为发展主体,上游材料和核心零组件、下游车联网和充换电等为配套的新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下一步,火炬高新区将争取引进动力电池头部企业总部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着力打造一个公共配套设施齐全、产城融合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启示三:厦门的背后,是一棵“电动福建”的大树。
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正成为引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福建省曾先后发布《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电动福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和《福建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加快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和新能源装备推广应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电动福建”。
根据规划,今后五年,福建计划打造 2 个以上产值超千亿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将福建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级的新能源产业技术、标准、成果、装备的输出高地。
其中,在锂电新能源材料领域,福建将推动厦门、三明、宁德等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建设,扩大锂电正极材料生产规模。
天时、地利、人和,正在将厦门的新能源产业推向新的高峰。
当然,厦门也意识到自己的短板,在一份调研报告中,厦门直指自己的软肋:
厦门本地学校的研发资源、人才供给在新能源领域上还处于起步阶段,难以长期为新能源企业创新研发提供有力前端技术支撑。
目前厦门尚未有统一的充电桩信息管理平台,各企业独立运营,因此用户无法便捷地搜寻和使用充电设施,在新能源更多应用场景上还需要进一步突破。
反观长三角,这么多打算发展新能源的城市,是不是从厦门身上也会得到一些借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