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CWP2016|十三五规划和巴黎协定承诺带给中国风电产业哪些机遇与挑战?

10月19日-21日,2016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召开,20日下午举行了“十三五”规划和巴黎协定承诺带给中国风电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分论坛,带来了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

以下为正常分论坛发言全文:

主持人:接下来有请讨论嘉宾:

讨论嘉宾:

施鹏飞,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荣誉主席

Steve Sawyer,全球风能理事会 秘书长

王雯雪,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部副主任

Mathias Steck,DNY-GL(能源部),执行副总裁及亚太区域经理

Sean Whittaker,国际金融公司(IFC)资深能源专家

大家都很了解中国的人口,增长的速度非常快,之前已经达到了13亿,同时也是消费大国,中国也有很多的火电厂,严重的依赖煤炭发电,这种对化石能源的严重依赖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今天的关注点是风电,2015年的时候中国的装机已经达到了世界上总的三分之一,中国十三五计划中表示要继续发展风电,使之达到之前的1.2倍,要比十二五计划的增长更大,这就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海上风电项目发展和越来越上深入的陆上风电项目的发展。

有请施鹏飞先生讲讲,您讲讲作为中国的十三五计划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机会和挑战?

施鹏飞:今天讨论的巴黎协定对风电的影响,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刚刚上个月G20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了,中国的国家主席正式把中国政府对巴黎协定的批准书交给了联合国秘书长,这就代表从我们国家已经非常的明确了承诺要对气候变化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这个意义在哪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在G20峰会上由国家主席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了中国政府的批准书。这样全国的人民,因为我们从事可再生能源的非常关注这个事情,但是普通的老百姓过去对气候变化的承诺虽然也了解,但是通过这样的最高层的这样一种形式,提高了整个民族对气候变化环境的意识,这样我觉得在今天要和别人再谈这件事的时候,比过去五六年前要解释半天还说不清。

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昨天在这个展览会上,我们组织了小学生来参观风电和光伏发电,从小孩就已经了解到风能和太阳能发展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为了到他们这一代能够得到更好的环境,从小孩到全民族有了这样的意识,这是最重要的影响巴黎协定。

对风电产业来说,也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因为中国政府具体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的比例要占到15%,对于搞风力发电来讲,在这15%中要做多少贡献。现在十三五的规划还没有正式公布,从现在得到的信息是,到2020年风电的装机容量至少是2.1亿千瓦,力争两亿五。

前天开幕式李鹏处长(能源局),我们要从装机容量的规划,转到风电的发电量的转变,从千瓦到千瓦时,这更重要,如果按现在风电基本的标准的话,也就是说满负荷小时数两千,两亿一千瓦的装机容量应该是4200亿千万是的电量,高的是五千亿。我们除了要知道两亿五,还要明白至少要有4200亿到5000亿千瓦时的电量,这是更重要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15%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里面的比例,这是实质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刚才讲的机遇,这个指标已经非常明确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落实取得这样一个目标的途径,从现在的工业,风电机组的产业来讲,我认为没有问题,我们一年再增加新的装机容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就是消纳弃风是现在最大的问题。我们可以发出一百亿千瓦时的电量,但是消纳只有80亿千瓦时,这是去年的现实情况。如何在未来五年中,要把弃风的问题解决,这是非常艰巨的,因为这已经不单单是风能间歇性波动性的技术问题,而是触动了现有的火电发电燃煤发电的利益,风电发的多,它就要少发,就影响到它的经济利益,政府要落实这一步首先把可再生能源法的全额保障性的收购制定出具体的管理办法,制定出在不同地区、不同的省要承担的利用小时数,也就是满负荷小时数。

我觉得现在政府已经把法律、实施细则制定出来了,还有绿色证书的交易,因为有的省没有这个资源就必须通过交易来完成自己的义务。如何最终把义务完成,要靠各个部门的监管,要落到实处,要触动既得利益,这是最主要的挑战,谢谢!

主持人:感谢你提到了很多关键的问题,都是今天需要讨论的,接下来想有请Steve Sawyer千瓦和千瓦时的问题,您也有很多的研究,您觉得风电行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Steve Sawyer:中国现在还是有越来越多的装机容量,但是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这到底这并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软件问题,这其实是人的问题,或者是管理的问题,因为市场上有各种不同在竞争的利益,是这种利益的冲突是需要我们解决的。

现在的现状是需要政府的顶层更多政策制定上的干预才能达成,因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装机容量,但是真正的发电量并不多,用到的并没有那么多,这也是各地都面对的问题,中国现在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装机容量,但是美国装机容量只有中国的一半(风电),但是产生的电却比中国更多,这也是一个很惊人的事实,这可能是到2016年底都会是这样的情况,事实就是这样的,美国的装机容量没有中国多但是发电要比中国多,这也是中国未来需要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

欧洲情况差不多,现在跟美国有一些情况是很相似,整体的需求是在上升的,对电力需求越来越高,水涨船高,因为需求上涨了供给也会上涨,风电和太阳能行业都很开心。但是欧洲前几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西班牙尤其的严重,太阳能和风电行业发展的很好,天然气行业就受到了重挫。中国现在发展进入了平台期,接下来也是这样的,要关火电厂是非常艰难的决策。十二五和十三五计划都提到了这一点,但是执行会很艰难,我也不知道政府签署巴黎协定的时候对此了解到底多少,我们这些人的任务是给政府讲清楚,签署这个协议到底意味着,要把气温上涨控制在2度以内意味着什么?基本上意味着净零排放,2050年达到净零排放,2050年前哪些行业需要转变是政府要进行规定的,达到2度以内的目标有可能需要做多大的牺牲,也是政府需要知道的。

IEA讲过2度的目标,对整个产业来说都意味着非常大的牺牲,但是如果不作出这些改变的话到2050年是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现在很多技术已经准备好了,但是具体的操作方面需要有更多的进步,这些也是需要激励政策的,电力行业是对气候影响最大的行业,在全球来说,政府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它需要做一些非常艰难的决策。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中国当时说到了要去淘汰一些小型的火电厂,但是当时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实施的政策,现在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比如先进的电网管理,2006年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现在行政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挑战是比较大的相对于技术来讲,我们其实是需要解决的并不是技术方面的问题。

主持人:生产环节可以达到预期技术上不是问题,但是现在传输是个问题,在弃风限电方面应该做出什么改变呢?

Mathias Steck:弃风限电是很严重的问题,也是作为可再生能源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应该建立更多输电线,将西部的风电传输到东部的地区,其实这是成本的问题和东部地区海上风电的问题,整个的行业不仅弃风限电是个问题,风机的质量也是一个问题,现在风机的质量在不断的变好,而且在风机的运维方面还急需很多的人才。这方面有很多的抱怨,比如电价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制造质量非常好的风机,给大家提供可以选择的选项。

我听到的第二个方面的信息,刚才讲到人们的意识不断的提高,青少年现在正在意识到如果不做转变的话,那将意味着什么,我们在新加坡看到,有很多中国人移民去那里把孩子带过去,他们的原因是希望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我在想,当我们想到十三五规划的时候,可以看到在2030年时候排放会达到峰值,这就是表明未来十五年内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坏,现在年轻一代也在这个环境中不断的长大,现在是个尝试,能源效率、能源可持续性和能源定价也是面临的问题,现在看到北京和上海的房价,定价上面临什么问题呢?这方面是我所关心的问题。

主持人:谢谢您的建议,政府必须致力于解决弃风限电的问题并且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您认为这方面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Sean Whittaker:我们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许多投资者的问题是投资的回报,还有配电其他各方面的问题,还有对供电商的平等的支付现象。

可以看到有的地方人口密度并不大,做一些支付还很困难。在供应链方面,在内蒙古,那个地方人们工资并不高,我们在那个地方工作会达到6到12个月。业主对于设备的供应商来说,他们在整个供应链方面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有的时候会拖欠很长时间人员的工资。对于可再生能源方面有这样不确定性的因素,对整个行业发展是不好的因素。这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这是管理的问题,2016年中国的弃风限电达到21%,希望有更多的管理机制来解决弃风限电的问题,能够有合理的配电方案,有这样的机制将会对整个行业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更重要的事情是关于十三五计划,就是210亿装机容量,哪年实现并不重要,就是在实现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事情,现在在北方的发展会比南方更好。未来的发展是不是要更多的依赖于在低风速风场的发电,还有一些装机容量的影响因素,比如在美国,美国的风电场的装机的容量是42%,如果中国想做出从装机容量到发电容量的改变的话,我们应该发出更多的电而不是追寻更多的装机容量。

在工资的支付方式上,也应该有合理的支付方式。如果在五到十年的时间回顾一下的话,如果中国并没有实现巴黎协定所制定的目标的话,没有实现这个目标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发电容量有问题,而是由于弃风限电问题的话,我觉得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我们需要做这样的决定,能够趋势中国的风电行业使生产方面更具有竞争力,并且在世界上更有竞争力。

主持人:弃风限电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但是经济上确实是有影响,我们也会因此受到一些损失。想问一下王先生,您是否愿意给大家讲讲您的想法,就是如何改变中国的现状?

王雯雪:谢谢,主持人提出了题目我们怎么能够从我们的角度看有什么样可以进步的方式,应该说是具体的措施。自从中国的国家主席做出了庄严的承诺,做出承诺以后,对我们已经发生了非常有利的转变。以前我们作为风能行业做规划还是做技术标准的研究,确实在纯粹的技术方面考虑的非常多,但是从市场的意愿上考虑的比较少。在此之前我们有很大一部分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就是市场主体自己的意愿,市场主体对风能甚至太阳能这样可再生能源接受的意愿,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现在应该是有这样的机会。

首先,非常看好、非常非常看好未来五到十年风电发展的前景。具体怎样执行呢?我们也向国家的相关主管部门也呼吁了不止一次、提了不止一次,这个方法也并不是非常的复杂,如何促进,让政府主体、市场主体接受更多可再生能源,既然有了非常大的宏伟的目标,我们建议按照每个季度或者每半年以这样为一个时间节点,定期公开的让数据透明化,公开把全国各个省、各大企业完成的非化石指标向社会进行公示。这样最主要的特点是,可以设想到像云南甚至青海这样的省份,是可以达到这个指标的,但是对于有一些用能大省,尤其是东部大省,可能在达到指标的时候比较的困难,我们也不建议在现阶段给予他们差别化的不同的非化石的指标,因为非化石的15%和20%是对全国范围都适用的。

我们想通过这种完成国家承诺程度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此外东部、中部重点用能省份对于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大家都知道,北部、西部的大规模风电建设遇到很大的弃风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对风能的市场需求不足,如果山东、江苏、浙江这些用能大省,他们能够主动提出来,输入我省的电力如果是特高压还是超高压,应该有多少来自于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至于这个办法就可以通过送端、售端和电网公司一起解决,只要有了市场主体积极的意愿很多问题可以解决,比如调峰,为什么很多调峰压不到很低,还有其他能源主体对我们的看法。

如果大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从送端来说,开机组合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开机组合改变以后,调峰能力也会得到释放,所以方式很多种。最主要还是要通过实现承诺让各个有能力接受风电的市场主体把意愿充分释放,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根本途径。

根据全国消纳能力的测算,如果跨区的送电通道确实可以按照规划设想的配比来实现,2.5亿这样的指标不是没有可以实现的,技术上是已经不仅是经过我们的测算,即使是国家电网的体系和其他的研究机构体系都是经过反复论证的,结论是一致的,现在就需要市场主体的主动性来实现它,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这对我们的讨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您讲到了市场的需要,还有能源的跨省运输,也谈到了市场主体的意愿,还要看到这些公司或者说市场主体它们购电的意愿,这些可以促进风电行业可持续的发展。

Steve Sawyer:您谈到的市场是什么市场呢?在中国消费者不能自主的选择他们的电来自于哪个市场,您谈到的市场指什么呢?我是谈的企业层面,企业层面应该有自主的选择权。配电和电网传输方面哪个地方有竞争吗?

主持人:这个地方行政管理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谈到电力购买协议方面。现在高的装机容量的因素,在这方面风电可以向前进行跨越式的发展,可以看到在海上风电有个非常宏伟的目标,30兆瓦的装机容量到2020年。5是个吉祥数,但是欧洲海上风电发展的更快速,而且在整个电网中占的比例也是比较高的,我希望Mathias Steck讲讲对于快速推进风电行业有什么可以做?

Mathias Steck:我觉得欧洲的制造商都有这样的经验,看起来挺简单的,风吹着风机就转了,但是涉及到质量的话问题非常的复杂,各个零部件问题也很复杂。之前也讲到了,关于陆上风机目前中国面临质量的问题,不光是制造商的责任,其实跟整个供应链也是有关的,所有的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如果都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的话是可以的,海上情况完全不同了,质量更关键了,海上风机跟陆上肯定不一样,想要修的话成本也更加高,海上风电的快速发展,要看欧洲的发展时间线的话会发现,欧洲基本上想要规划就花了很多年的时间,五年以上,五年以上规划后才进行项目的开始设计。

这上面有很大的风险,上海过去的这些年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上海已经是非常漂亮的城市了、发展的非常快,但是要说到海上风电的话,大家还是要关注质量的问题。有一些公司现在想要做海上风电的项目,有一些公司亏钱了。中国有很多国际经验可以学习,比如有一些设计院在跟像我们这些公司一起合作,包括丹麦的公司也在和中国设计院进行合作,设计中国的海上风电场,比如应该用怎样的风机,会有国际竞争引入来帮助提升中国的海上风电场的质量。现在不光是争装机容量同时也需要提升真正的发电量。

主持人:接下来施主席,您觉得最开始5GW,能否成为接下来的平台,让海上风电场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施鹏飞:十三五期间我们完工五百万千瓦,总开工一千万千瓦,现在看起来还是比较困难,还不落实。但我对中国的海上风电的基本看法,现在还是探索的阶段,因为中国的海岸从北边一直到广东有五千公里,海域的海况、风况、地质条件都不一样,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有几百万千瓦的项目来作为一个探索的基础来实践,包括什么样的机组,吊装运输的方案、未来运行维护的方案,争取五年的时间内我们能够找到在不同海域建设海上风电的最佳方案,而不是说要去扩大规模。只有找到了最佳的方案,才知道在不同的海域能够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在现有的技术的基础上取得经济效益,真正要规模化发展我认为还是比较远期的目标(从规划角度上讲),现在搞海上风电在中国还不是解决电量供应的问题,主要还是要摸索建设的方案。

什么时候要加速快速发展海上风电?海上风电现在的优点是离我们的负荷中心最近,但是它的缺点是成本很高、风险也非常大。现在的成本高到比陆上风电高出很多,现在比光伏的发电成本也差不多了,现在光伏还下降,海上风电比光伏成本还高,可能还要往后推。中国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如果将来真正实现了从中国的北部向东北、西北即使通过两千到三千公里这样的输送距离,因为在西北当地的火电的标杆电价三毛都不到(两毛多),输电费用三千公里估计三毛也到头了,到那里也就是五毛,西北即使三千公里输送负荷中心比海上离陆几十公里成本还低的话,海上风电真正的规模发展可能还要往后,现在现在在技术上要跟踪和跟上不搞也不行,但是现在还不是大搞的时间。

主持人:做些什么能够对亚洲以及全球的风电能够有更大的贡献,比如很多国家现在都在努力的去开发技术来支撑自己的海上风电市场。

王雯雪:如果做对比,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在十几年前非常快速,但是那个时候国内没有市场,国内没有光伏市场,基本都是靠全世界的市场拉动,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光伏产业每一年国内应用市场也可以消化掉很大的产能,当然不是绝大部分,按照现在是一半左右达到这样的水平。

海上风电有相同的判断,首先是我国风电和光伏起来,产业发展确实比欧洲和美国起步稍晚,但是已经发展到这么大的规模,海上风电在目前发展,有海上风电前沿探索的实验示范,探索的不应该再落后了,包括可能机组更大、水深更深、更加复杂,漂浮等等新型的技术不要再落后,这是我们搞海上风电应该坚持的一点。

海上风电并不是没有成本下降的空间,也看到了,在江苏北部的部分项目上,真正的建设成本比当时预估的成本还是有了比较明显的下降,这样的下降能够在将来的市场中继续看到的话,我觉得也有一定的竞争力,我们可以做简单的比较,如果纯粹从原材料的角度来看,海上风电涉及到钢材、水泥还有一些特种的设备,如果按这个算下来,每千瓦应该是多少钱呢?其实是比较低的,现在还有很多成本如果从技术上讲,通过技术进步和优化的技术方案,可以下降很多。

我们国内也在搞一些太阳能热发电的示范,为什么也要搞的这么贵?如果纯粹从原材料的角度来看,它也有很大成本下降的空间,到最后钢材等等就是这些,所以成本下降还有很大的空间,如果从材料角度讲成本下降空间很大,我们认为作为中国制造业属于上升的国家,有理由也示范这样的产业,这样才可以整合全社会的资本来实现它的下降,就像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来搞A380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应该也具备这样的条件,谢谢!

主持人:已经看到了欧洲海上风电成本过去三四年降低了40%,接下来成本肯定会继续往下走的,之前谈到了产能的因素,我们首先看到的陆上风电的趋势,从大型的大唐、华电这些大型的公司,越来越多转移到了比较局部的OEM。比如金风,大家是不是发现中国的OEM接下来会有更好的发展,要比风机制造发展的更快呢?

Sean Whittaker:我确实觉得1.5兆瓦80米的风机,基本上已经过时了,接下来要有越来越多2兆瓦、110米叶片的风级会越来越流行,这是一个趋势。对性能的关注是未来的方向,这很激动人心,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风电场,之前讲智能风电场这样的风电场会越来越多,很多OEM、金风、远景都发展的很快速和迅猛,很多风电场整体的表现也是大家越来越关注的事情,以后超过了风机的本身,以及如何应付尾流效应等等的问题,也是关注到越来越多的细节。

中国目前发展特别快,同时也很辛苦,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可以带入到国际市场中,比如现在大数据的应用,中国也是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一边尝试一边前进。

Mathias Steck:刚才提到的风机生产商,现在应该看到,这些生产商是非常有远见的,他们已经看到了今天的问题,知道自己应该解决什么问题,他们已经开始探讨未来的整个发电的生态圈是怎样的,包括金风这样的OEM,他们也是纳入到生态圈中的,大家是协作的状态。现在中国已经为我们展现了,不光是这个行业,或者说整个能源领域都已经给我们展示了互联互通应该如何做到,中国现在所有人都在用微信,其实是非常先进的社交平台,是非常好的软件,也是基于数据的,这就是为我们展示了数据的潜力,这其实是非常大的机遇,微信已经让我们看到了电力行业有哪些潜力可以发觉。

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各地的发展有点像孤岛的模式,但只要有互联互通,是可以在全国层面上看到大家总体面对哪些共同的挑战,应该如何去解决。比方说,新加坡现在有一个微电网,很多人都致力于去开发微电网群,就是希望能够微信的状态,大家都能够联通起来,其中包括制造商也包括用户,我觉得这是未来中国行业非常重要的方向。

主持人:谢谢,施主席您在自己会员单位中有没有看到这样的趋势?大家比较倾向于智能风电场来提高效率之类的?

施鹏飞:对于开发商和风电场的运营者来说都是越来越多的利用了互联网的技术,展会中大家也看到了,有很多的生产商在给我们提供智能的解决方案,接下来的五年,这会是主要的发展趋势,来帮助我们降低能源的成本,首先是提升质量,另外是风机本身会出现很多的创新,再有是互联网的使用,互联网加到电场中提供更多的智能解决方案,来提升整个风电场的产能降低成本,谢谢!

主持人:史蒂夫你是持悲观的态度,但是成本上你会不会觉得未来有一些潜力可以减少。

Steve Sawyer:我并不是悲观,我只是表示怀疑,我觉得中国250GW的目标,接下来五年中的目标跟过去三年的目标相比是变小了,因为过去市场要达到之前三年的目标是花了很大的心思,政治上不太欢迎这种说法,但是这个目标要实现并不是非常的容易,中国到2020年的风电市场的发展,并不是非常的乐观。

有几个原因:

第一是火电的价格是多少呢?以及这个价格是怎么得出来呢?

第二个因素是这些新的排放交易的制度,可能会给火电厂带来额外的成本

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火电厂会需要硫化物、氮氧化物排放的要求,标准会升高。

可能会涉及到一些企业的竞争力的问题,会削弱他们的竞争力,但是他们最关注的可能并不是未来的市场竞争力的问题,他们会更关注自己已经进行的投资未来的回报怎样。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对于这些大型的国有企业来讲,最关注的不见得是政治上的目标,而是自己的投资和公司的状况。过去几年风电形势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发展,施主席也谈到了一些包括价格的设计跟传统的火电不同,有些地方风资源比较多的地方,风电的价格已经降低了一半,未来成本会继续的下降,但是如果现在这种限电弃风的事情持续的话,我觉得成本下降并不是很容易,所以要把眼光往前看,看看未来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Sean Whittaker:现在中国每年的空气污染带来很大的成本,每年是200多万的成本,我们觉得应该用技术来补偿。现在有很多的电量是没有得到开发,产能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用,这是对成本下降很大的阻碍因素。

主持人:接下来再探讨一下中国可再生能源带来的一些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尤其是在服务行业,比如中国运维方面,运维的市场有很多运维的服务提供商,有很多是独立的服务提供商,这对于未来市场意味着巨大的潜力,整个行业增长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业务,大家对于运维服务方面,比如说关于培训、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运维服务提供商他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来应对接下来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呢?

Mathias Steck:我记得之前有过一句话,你并不是听西方人来讲到底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这里的潜力是我们应该变得不断开放,让国际的公司都可以来到这里分享他们的经验。现在外国公司进入中国风电领域并不是很简单,如果做得更加开放的话,我们可以根据中国的情况贡献很多智慧,同时可以分享我们的知识和经验。

另一方面,当我们讨论戈壁滩和其他地区储存能量的时候,如果人们拥有了这样的技能,那么他们未来可以做什么呢?如果农民有了这样的技能,他们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这对社会的发展其实是有非常好的影响。

主持人:您谈到的是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到在中国正在进行快速的城市化。王先生,您是否认为风电工程师是个理想的行业呢?

王雯雪: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上看应该是两个问题,从现在看中国人力资源毫无疑义是可以得到保障的,每一年工科的学校毕业的学生,尤其是搞电气和自动化的,数量是非常非常充足的,而且还有若干个学校是专门来培养风电专业,已经不止一个大学在专门培养风电的专业。

在实际市场看到,真正非常有经验有技术的人员在市场上也是受到了追捧,可以轻松得到比较高的待遇,从工程师的角度,中国应该可以提供这样的力量,举个例子,最早是中国国家对东非进行援助的,我们带去一部分工程师,到目前为止这些工程师和当地融为一体,还带动东非当地的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他们可以基本上半独立进行风机的维护,除了稍微大一些的部件是需要中国提供援助以外。中国上千多个风电场也有十到二十个技术人员,从工程人员角度上数量是够的。我们需要的是HMI的体系需要加强,也有很多不大不小的事故,我们也会看到,这不是工程技术的问题,而是从理念和认识的重要性问题,如果把这部分补全的话,应该是相当有竞争力的。

主持人:您抛砖引玉了,您讲的内容是非常好的。我们很短的时间内谈了很多的问题。我们往回走一步,现在是非有很多的合作。欧洲能源转型的时候走过很多弯路,在全球的层面上,如何能够更好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在中国呢?王先生讲的让中国风电行业走出去,面临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Steve Sawyer:我们正在开始做这方面的事情,不仅仅有风机制造商走出了中国,还有其他的海外并购等等,中国这方面进步很大,也可以看到风电成本在不断的下降。在其他的方面也正在进行进步,在全球市场,希望未来能够继续保持这一趋势,我们可以不仅仅有OEM还有其他的市场参与方参与到竞争中来,这双向的过程,所以现在改变正在发生,有一些中国的公司在智利、澳大利亚和阿根廷方面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是否有一些非中国的公司能够在竞争方面和这些中国的公司进行互相的学习,并且能够将中国的技术和产业方式出口到国外,我们在十年前当OEM在中国刚刚起步的时候,现在有一些怀疑,是否有一些能够促进改变发生的催化剂?比如关于联合国的技术转让的协议到现在已经40年,有很多技术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转移。其实在市场方面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我对这方面是比较乐观的。希望能够通过技术转让的形式,更好的促进事业的发展,同时这不仅是在外面对中国的公司好,返过来也是如此的,包括在制造业行业,能够促进价格的下降,而且能够促进资源评估、智能电场和其他方面更好的实施。

Sean Whittaker:现在中国出口商的标准太高了,现在中国制造商身上肩负的负担太大了,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事情,尽管他们知道自己的产品质量会更加好,但是确实有这样的问题,现在限制因素是很多的,竞争会更加的激烈,他们要比技术的OEM做的更加的出色,才能获得市场上的地位。

未来十年的梦想,中国的风机能够和德国的风机有同样的质量标准等等,不能低估现在面临的困境,不仅仅应该有英文的说明书,还要有相同安全上和质量上的标准,这方面市场是很大的,我们应该去让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在西班牙的公司走出去了以后竞争力得到了提升,所以走出去是个提升竞争力非常重要的方法。现在我们面临的挑战很大,从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对中国的企业这是非常必要的策略。

主持人:您对中国市场风能了解的更加多,您对于未来五到十年的愿景是什么样的呢?您在未来五到十年期待看到什么样的情况呢?您讲的是风电产业呢?我们现在想的是未来五年十年发展的规划?

施鹏飞:中国风电的发展是十几年,还是从引进技术、从欧洲引进技术先建立我们的工业基础,再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到今天我们基本上已经掌握了风电机组的可以说是核心技术,因为我们在中国有一个好处,国家很大,而且气候、地形条件多种多样,这就逼迫制造商必须要能够自主设计出适合我这个地方特点的机组,而现在一个总量很大,所以某一个类型的机组都有一个批量生产的基础,这样才可以降低成本,也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极端低温、台风、高原、湿热,所有的环境都要解决,现在经过十几年也积累了经验,我们的人才也成长起来,我们培训自己的人请来,同时现在可以看到,制造商各主要制造商的总工程师一级的很多都是在有欧洲工作经验的他们回来了,欧洲的一些经验理念带回来,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开发出适合中国工况的机组。

今后的十年,我有信心通过我们自己的能力,也要学习欧洲的、美国的最先进的新的技术,来降低风电机组的成本,不光是从各个部件上,而是从整个理念上,比如风轮空气动力学基础理论都改变了,现在要从新的理论来地方风轮,把技术的比如航空工业一些技术,过去海洋工程也有一些工程师从海洋工程做基础的。

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国自主研发新型机组,中国自己开发智能风电场的解决方案,还有整个风能资源的模拟数字模型和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技术都融合到风电上来,今天在下一步价格上网电价下降的情况下,各个制造商都有很大的压力,这个压力也可以变成不断创新的动力,所以我相信在未来的五年我们是个转变,从吸收技术到自主研发到完全建立比较成熟的工业体系,再到十年的时候,我认为中国的风电总体的水平必然会占到整个世界的前列和欧洲的、美国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发展,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市场、这样的人才、这样的机会,谢谢!

主持人:非常谢谢,我们是有很大很强烈的愿望去实现这样的愿景,当然也有挑战,非常感谢专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CWP2016|十三五规划和巴黎协定承诺带给中国风电产业哪些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