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葱郁的明月山下,美丽的明月湖畔,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的两江协同创新区,已经吸引了国内外21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入驻。
构建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
5月8日,明月湖码头,无人车和无人机正在进行作业,利用5G技术,做天空地一体化立体交通的数据采集和测试。
这个研发团队来自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该中心要在两江协同创新区打造国内首个陆空多域、智能立体交通示范创新基地。
“学校‘双一流’建设力度与两江新区在培养一流人才队伍、培养创新拔尖人才领域的决心,实现了同频共振。”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韩恺介绍,作为北理工京外最大的研发机构,该中心按照“发挥四项职能,建设五大领域,实现六个使命”的发展定位,汇聚了五位院士领衔的团队,构建起5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
韩恺说,北京理工大学历来重视人才与创新,这与两江协同创新区“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融合”不谋而合。
自2019年成立注册以来,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已经聚集科研人员约100人,专聘人员占70%,博士学历超过50%。“高端人才团队与企业团队协同,能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前瞻性的技术性难题。” 韩恺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正在加紧推进3个院士团队和3个技术平台的建设,并且已与长安汽车、中国汽车研究院等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加强了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全力推进汽车雷达等10余项科技成果的转化。
“今年学校80周年校庆之际,创新中心将举办西南地区校友科技成果展,广泛吸引校友资源产业化落地重庆,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韩恺说。
科研成果产品化受市场青睐
“‘人才是第一资源’,两江协同创新区努力集聚更多的高精尖人才,是要通过人才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并且要将科研成果转换成产品,投入市场。”两江协同创新区负责人王飞说。
中科院计算所西部高等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西研院)是中科院计算所在西部设立的唯一一家研究开发机构,在重庆重点布局智能超算、工业互联网和生命健康大数据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在过去一年的建设中,西研院组建了工程团队,参与了两个卡脖子专项和健康人群队列项目,建立了2个联合实验室并实施了4个企业合作项目,助力立洋环科等实现智能化升级,入选了2020年重庆市第一批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
在疫情期间,西研院利用生物大数据智能技术积累,紧急攻关开发了健康出行管家,实现了对有害病原微生物进行溯源和防控措施评估。
西研院院长谭光明表示,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西研院核心骨干科研人员日夜攻坚。
“我们团队大多来自中科院计算所李国杰院士和孙凝晖院士的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团队。”谭光明说,高精尖的团队能为两江新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西研院把这些技术跟两江新区的需求和科创中心的规划有机结合,围绕重庆企业在大数据智能化升级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为企业提供智能计算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整体解决方案。
据了解,目前西研院已经孵化了6家企业,总注册资本接近1亿,有两家已经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千万级融资。
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 “双链深度融合”,这是两江协同创新区一个重要使命。
两江协同创新区从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两江新区制造业支柱产业出发,吸引相关产业链条上的领先科研院所落户。
作为西北工业大学西部唯一异地创新机构——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正是其中之一。
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副主任齐天表示,该中心2018年与两江新区签署合作协议并注册成立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后,就瞄准了“科研+产业”双落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心引进团队、促进成果转化,已孵化了9个公司。
“装备制造是两江新区优势产业,西北工业大学则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拥有国内领先的科研实力。”齐天谈到,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已入驻航空航天材料应用方向的5个研究团队,共计22位教授、高级工程师。
“这些团队致力于突破制约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瓶颈,掌握先进核心技术,实现关键核心部件自主可控保障。”齐天说。
未来,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还将在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及研究生培养中心,
同济大学重庆研究院作为同济大学在西部地区第一个综合性研究院,将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三个重点产业,为两江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赋能。
同济大学重庆研究院执行院长唐剑晖介绍,目前同济大学重庆研究院柔性引进研发人员60余名,聚焦“水陆空应急救援体系”与“大容量10MW海上风电-风电制氢-氢能源船舶项目”两大产业链的研究方向,积极促进相关产业在重庆落地。
其中,“大容量10MW海上风电-风电制氢-氢能源船舶项目”科研人员正在研发高容量机组海上风电机组及相关技术,努力实现海上风电在海岛制氢,将风电转化成氢燃料电池,同时通过氢能源驱动的无人船舶,将氢能源输送给陆地上的新能源汽车,实现海上风电产业链的延伸,真正实现海上风电的经济、可行。
唐剑晖表示,同济研究院现在已建成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研究中心,通过引入同济大学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重庆建设研发基地,建设了长江水环境智能监测科创中心,将为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