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宁波分公司承建的浙江省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国电舟山海上风电场项目,在迎风斗涌克三难中,顺利完成首组风机承台施工。至此,六台风机承台实现首尾相连,屹立东海,巍然待风机。
公司为兑现业主要求的10月15日并网发电承诺已拼尽洪荒之力!
项目是浙江省海上第一个风电项目,施工内容包括30台风机承台基础、升压站及附属工程,工期不到一年,时间紧迫。施工伊始,业主便给小伙伴们下达了首个作战任务:首组风机须于今年10月15日并网发电。
如此,必须赶在9月上旬前完成承台施工,这是一场硬战!
为啥?
因为施工区距陆域远,为开阔海域,风大、涌繁、流乱、无规律,首战面临三难。
第一难
沉桩正位难
施工位于无掩护外海,风大涌多流急,且变幻莫测,使得承台基础受力点在随时发生改变,沉桩正位率面临考验。而且桩身设有许多与上部结构相关联的附属件,设计富余量小,一旦沉桩正位率和标高达不到设计要求,出现偏差,将影响上部结构整体施工。
面对现场海域施工条件差,工程钢管桩最长达106米,难以控制定位的难题,小伙伴们只用三招便冲破了风、涌、流的包围圈,堪称完美!不信你看:
坚持做到沉桩“四准”,即做到参考站设置准、下桩压桩定位准、开锤前复核准、全程监控准。
选择国内最大的打桩船,更换性能优良的锚机,增设压舱水自动调节装置,增强作业稳定性和抗风浪能力。还更换液压锤,提高沉桩质量与进度。
针对海上无稳定基准点,无法采用原有全站仪校核,项目部在施打第二根桩时,通过升降器在已沉下的桩顶焊接钢管固定测量仪器,待测量仪器的固定信号、测量数据与打桩船测距仪高程对比校核后,使沉桩正位率达100%。
第二难
连续施工难
施工海域风力一般有六七级,有效作业天数少,造成承台连续施工难。由于单个承台施工周期长达2个月,工序多,配套工种、材料运送对船机的依赖性大,受风浪条件影响明显。
为保证施工连续性,小伙伴们又出奇招,弹指间化腐朽为神奇。您且看:
搭设辅助平台,在辅助平台上放履带吊由海上转为“陆上”施工,减少对船机的依赖和受风浪影响的程度,提高有效作业时间。共投入8座辅助平台周转使用,经统计,有效作业时间提高了20%左右。
采用模板式钢套箱施工工艺,整体成型整体安装,提高工效,加快进度。在陆上加工制作钢套箱的侧壁模板、底部桁架、上挑梁、下挑梁,整体落驳,经方驳运输至施工现场后,在船上拼装成型,用起重船一次性安装就位,每个钢套箱比在桩顶散装和加固可节省工期约1天。
第三难
安全作业难
由于施工区远离陆域,所有的施工材料、人员往来要依靠船舶运送,而且海域开阔,涌浪大、暗流多,导致海上作业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不怕,咱有妙招三“细”法,靠谱!
细学
借助每天的安全半小时抓牢、抓实安全教育。除了常规的海上施工安全常识的学习,结合施工实际,重点对“十不吊”内容进行学习培训,不仅是起重工种,受训面达到全员覆盖。增设“互动”环节,相互督促、检验所学知识点,如起重用的钢丝绳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更换、报废等等。
方法的改变,效果立显。一次安装作业时,操作人员正准备启动吊笼,劳务工杨震发现吊笼钢丝绳有段已生锈还有断丝,他当即叫停,更换钢丝绳后再作业。虽然这样做会错过最佳施工时间,影响后续安装进度,但在安全学习教育过程中活生生的违规操作案例导致的安全事故,已深刻地印在他的脑子里,务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提升。
“以前是上面讲、下面听就好,只是学过。现在大不同,学完了,更要学懂。项目部真心为我们好,不学深刻不行”,劳务工杨震说。
细作
施工人员进入现场需乘坐交通船,但由于现场涌浪大,船舶上下起伏最大的达到3米,人员上下船时危险系数高。项目部精耕“细作”保安全,等交通船靠近大船后,用数根胳膊粗的麻绳与大船绑定,减小晃动幅度,等到波动减缓的瞬间快速上下船。
项目部还根据潮水涨幅、船舶的高度和不同登船点设计爬梯,从最初的移动式到“工厂化”加工制作,再到设置扶手,方便人员上下攀扶,消除安全隐患的措施在逐步加强。同时强化细节控制,要求在上下船时空出双手,不在带缆绳的地方上下船,防止缆绳崩断发生意外。
细防
项目部为保证施工安全,在“防”上也是做足功课:
邀请宁波大学海运学院专家进行海上安全作业、海上施工消防、海上求生、人身急救等进行系统的培训;在停靠船舶的浮码头设立门岗并配置门禁系统,建立人员出入码头登记花名册,每天对上下船人员登记,具体到人员姓名,身份证号码和手机号码等;建立微信群,及时掌握作业人员的数量及去向;每艘船舶都在鲜明位置张贴安全注意事项,时刻提醒“我要安全”;配备北斗智能终端系统,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双管齐下对进入现场施工的人员进行定位,精准掌握人员去向,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