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2020年上半年海上风电设备市场规模提升

市场需求铸就中国风机特色

彭博社新能源财经 (BNEF)报告中表示,今年1~6月,全球共投资新建28座海上风电项目,总投资额达到350亿美元,远高于2019年全年投资水平,较上年同期大增超3倍。受海上风电投资大增带动,上半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额达到132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抵消了陆上风电项目投资额的下降。

根据巴黎气候协定,我国承诺到2030年依靠可再生能源能满足20%的能源需求。海上风电的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海上风能资源丰富。根据中国风能协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评估,我国海上风能资源年潜在发电能力达110*10^12千瓦。

与欧洲相比,我国海上风能资源最为富集的东南沿海一带,具有台风多发,日常风速低、极限风速高,洋流条件、海底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盐雾腐蚀程度比欧洲风场强2~3倍。欧洲市场的风机不一定适合中国,中国还是更需要适应中国海域条件和气候的风机。目前,中国自主研发的风机抗台风、抗盐雾性能俱佳,一系列测试表明,即使是拿到国际市场上,中国的风机都有竞争力。

尚需加强集约发展

“十三五”以来,我国海上风电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底,累计并网容量593万千瓦,提前一年完成规划目标,成为仅次于英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海上风电国家。“十四五”是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20%目标的关键期,在此期间我国海上风电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成为新能源发电新的增长极。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不断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去补贴、提高设备可靠性以及提升装备国产化水平是未来我国海上风电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统计,2019年我国海上风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约为0.079~0.118美元/千瓦时,折合人民币约0.521~0.779元/千瓦时,平均度电成本0.093美元/千瓦时,折合人民币约0.614元/千瓦时,整体离平价上网还有较大差距。海上风电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长周期产业,保持政策稳定和收益预期是促进海上风电持续发展的关键,在造价偏高的初期,若没有补贴支持,大规模发展将面临较大的经济性风险。

其次,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国产化率较低成为制约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重要因素。与陆上风电相比,我国海上风电部分设备和大部件仍依赖进口,如国产大兆瓦风机中的关键部件主轴承大多采用国外企业产品,进口一台风电主轴承设备大约需要4000万元左右,成本高昂。目前我国也在加紧海上风电关键技术研发,核心任务是提升海上风电机组的可靠性,实现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由1000小时提升至3500小时;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达到95%。

再次,除风资源测量外,海上风电资源评估包括海洋水文测量和海洋地质勘察等,需要对台风、海浪、海冰、海雾、海温以及海底地质结构进行全面的勘察。我国目前主要针对近海海域的风电资源评估,50公里以外海域数据还不全面,难以为中远期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此外,还包括大规模海上风电并网除频率、电压耐受问题,还存在宽频带(5~300赫兹)的次同步振荡问题,危及火电机组及主网安全。该类问题在新疆、甘肃等陆上风电富集地区更为显著。为此,在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的同时,应提高机组涉网性能,挖掘机组自身动态有功、无功调节能力,防范大规模脱网引发连锁故障。

据了解,正在编制的 “十四五”规划中,海上风电将力争到2025年实现并网2000万千瓦,占到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约6%的水平,以合理规模开启并带动产业平稳发展之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2020年上半年海上风电设备市场规模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