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风电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力军

【国际能源网专稿】在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共识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成为主流,尤其是风、光、水的碳排放量远低于传统能源,而风电相较于其他可再生能源又具有更加明显的低碳排放特性。因此,在中国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风电任重而道远,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2021年1月30日下午,“清华大学·大同第二届能源转型国际论坛暨碳中和愿景下能源转型路径研讨会”之“碳中和愿景下城市与能源企业协同转型率先达峰”在线上如期举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于贵勇作《碳中和目标下的风电发展构想》主题报告,介绍风能行业关于碳中和目标下的发展构想以及目前的行动。

碳中和目标是构建风电未来发展的顶层逻辑

据国际能源网记者了解,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75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告,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承诺中国将落实“30/60”目标。另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认为,“中国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实际上就是要努力实现以1.5°C目标为导向的长期深度脱碳转型路径。”在此背景下,于贵勇认为,碳中和目标是构建风电未来发展的顶层逻辑。

在“30/60”目标和1.5°C的减排目标之下,风电在整个碳达峰和碳中和过程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起到怎样的作用?

于贵勇表示,结合国内外知名机构研究成果来看1.5℃和2℃能源占比构成,在1.5℃目标下,到2050年,能源总需求50亿tce,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85%,非化石电力在总电量中比例超过90%,煤炭比例将在5%以下;在2℃目标下,一次能源消费2030年后进入峰值平台期开始下降,2050年下降到52亿tce左右,2050年煤炭比重下降到10%以下,非化石能源占比达70%以上,非化石电力占总电量约90%。电力占终端E原总消费55%以上。“从目前来看并不算是很激进的目标,而是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基本的尺度”,于贵勇说道。

结合上述目标,风电行业在未来应如何制定发展逻辑以及应做出怎样的增长贡献?于贵勇介绍,“我们注意到一个基本事实,非化石能源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风光装机需增加1亿千瓦”,而要落实“30/60”目标,须实现风电装机逐年稳定增长——年均新增5000万千瓦。

据了解,基于2℃情景,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和中国可再生能源中心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展望2019》中制定风电光伏装机路线图三步走规划,即“十四五”风电年均新增装机53GW,光伏年均新增装机58GW;“十五五”风电年均新增装机127GW,光伏年均新增装机116GW;“十六五”风电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力军。

在此背景下,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2020年10月14日,在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上,来自全球400余家风能企业的代表共同签署并发布了《风能北京宣言》。宣言提出,在“十四五”规划中,须为风电设定与碳中和国家战略相适应的发展空间:保证年均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以上,2025年后,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于6000万千瓦,到2030年累计达到8亿千瓦以上,到2060年累计达到30亿千瓦以上。

那“十四五”期间年均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以上如何实现?

于贵勇认为,分解为三个市场,“三驾马车”缺一不可。如“三北”要提高消纳,达到2000-2500万千瓦,实现大基地、大机组;“中东南”要消除误区,达到约2000万千瓦,实现低风速、分散式;“海上”要降低成本,达到500~1000万千瓦,实现海上大机组开发。

保证年均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条件齐备

首先在资源方面,中国风电的技术开发量没有天花板。风电在陆上——陆地80m、100m、120m和140m高度上技术开发总量分别为32亿千瓦、39亿千瓦、46亿千瓦和51亿干瓦;在海上——近海水深5~25m和25~50m海域内100m高度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分别为2.1亿千瓦和1.9亿千瓦,“陆上140米高度的风电技术开发量大于50亿千瓦,现利用率仅4%”,于贵勇说道。

其次在电力系统方面,构建风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具备可行性。于贵勇介绍,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测算,到2050年如果风电装机25亿千瓦,光伏26.7亿千瓦,按照全国小时级别的电力电量互动平衡来说,在实施灵活的区域电力交换条件下,不需要储能和需求侧响应,仅靠风光就可以提供全国67%的电力电量需求,且弃电率控制在8%以下,一旦实现将证明中国有能力实现1.5度温控目标和碳中和目标。

另外,我国风电已经建立起成熟的产业体系。“经过初步评估,2020年风电在满足国内市场5000万千瓦装机情况下,还有部分出口的能力,再经过一到两年产能释放或者部分优化和破产,包括一些部件进口国产化替代,国内生产能力会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于贵勇说道。

最后,在产业基础方面,风电产业基础完善,产能扩大不是问题。随着风电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风电设备制造技术进一步提高,一个具有竞争力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已基本形成,涵盖原材料加工、零部件制造、整机制造、开发建设、技术研发、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等各个环节。风电机组设备制造基本上实现了系列化、标准化和型谱化,低风速风况和恶劣环境风电机组开发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大容量机组开发上也实现了与世界同步。

于贵勇坦言,“ 2020年根据能源局最新的数据,风电并网新增的量是7167万千瓦,海上为306万千瓦。风电吊装容量约为50GW,这个数据预计在3月初能够彻底做完,和国家并网量是有一定的差距。新增吊装量应该是在50GW左右,在安装、调试各种条件下没有完成并网,统计到并网口径约有2000万千瓦”。

保证年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需各方支持

谈到要实现上述目标并完成“十四五”期间的任务量,于贵勇认为,首先要做到三方面:一是加强配额制的约束力;二是实施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三是给予可再生能源发电固定电价。“比如配额制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进一步增强它的约束力;比如将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取消进一步控制的规模限制目标,把控制性目标变成引导性指标。另外在国土方面保障项目开发用地供应的同时,电网企业需要进一步支持,签订项目长期的固定收购合同,稳定市场预期,降低各类非技术性开发成本,降低企业各类成本,能够进一步增强它的市场竞争力”,于贵勇表示。

其次在政府和电网方面,一方面需要消除非技术成本,另一方面还需要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释放更大的市场空间,在规划制定、促进市场化交易、鼓励技术创新和网源融合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比如在国土方面保障项目开发用地供应的同时,电网企业要进一步支持,签订项目长期的固定收购合同,稳定市场预期,降低各类非技术性开发成本,降低企业各类成本,能够进一步增强它的市场竞争力”,于贵勇说道,“最重要的是,建立全国性质的稳定的可持续的绿色电力消费市场,只有实现消费侧的拉动才能进一步带动和挖掘供应侧的改革和实力的增强。”

此外,还需为海上风电提供一定的支撑。于贵勇表示,海上风电平价的实现还有难度,广东省已经出台地方性支持政策,呼吁其他沿海省份有相关政策出台。

发言最后,于贵勇希望,在接下来过程当中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多考虑一下风电的贡献以及参与的意愿,使风电和光伏行业一道,成为碳中和的主力军。

来源:国际能源网/风电头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风电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