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中船海装蜕变之路︱当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最近

经常会刷到这个热词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有人问,什么意思?

可以理解为改写命运的某个瞬间

或影响发展轨迹的转折点

一个刚好的决定

一回坚定的选择

一次偶然的机遇

亦或

一家企业的更名

都可能是

命运齿轮转动时

2023年8月15日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

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

正式更名为

中船海装风电有限公司”

简称“中船海装

从2004年1月成立至今

中船海装历经四次更名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稳扎稳打、做强做优

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的

跨越式发展道路

一家企业的名称史

就是一部奋发图强的创业史

2023年

当中船海装

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

又将开启怎样的未来?

1

海装公司应运而生

探寻路在何方?

说起海装的诞生,不得不提起这样一段历史。

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放市场,融入全球经济,激活了中国发展的势头。中国企业面临着来自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彼时,身处西南工业重镇的重庆船舶工业公司,一家有着2万多名职工,近20家企业的中船重工地区性公司,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求。

为了发展壮大重庆船舶工业,发挥整体优势,重庆船舶工业公司决定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发系统集成技术和成套设备。于是,在2003年12月29日,重庆船舶工业系统内的9家单位组织召开了重庆海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立股东大会,同意成立重庆海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海装公司”。2004年1月9日,重庆海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注册登记成立,注册资金3000万元。

初创时期,海装公司将业务聚焦在轻轨道岔和风力发电项目上,并在轻轨道岔业务上做了许多探索。然而,由于其船舶技术与风电技术的“有限相关性”,以及风电产业是国家新能源政策支持的朝阳产业,海装公司确定了将风电作为企业发展方向。

经过对风电市场前景和技术问题的调研,2004年3月,海装公司编制了《兆瓦级风力发电关键技术研究及发电机组成套设备研制》项目建议书,并获得重庆市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同年7月,根据市场调研和技术经济分析,公司编制了《关于参与风力发电机风力发电设备市场竞争方案的报告》,阐明了进军风力发电领域的重大意义和独有优势。

随后一年,海装公司先后同德国、美国、丹麦、日本等公司接触,寻求技术引进方案,并向集团公司先后上报了《关于风力发电成套装备技术引进的报告》和《关于风力发电成套装备技术引进的请示》,集团公司于2005年12月正式批复同意引进风电机组设计技术,在集团公司大力支持下,海装公司发展风电“水到渠成”。

虽然两年的时间不足以谈海装公司的成就,但这段时间让海装公司找到了持续奋斗、推动发展壮大的风电事业方向。

2

海装风电破冰前行

开启追风之旅

2006年1月17日,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公司与德国Aeroydn公司正式签订了2MW风电机组联合设计合作协议。同年6月28日,重庆海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简称“海装风电”,注册资金由3000万元增至10000万元。至此,风力发电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海装风电”登上我国风电舞台,开启了追风逐梦之旅。

在当时国内风电机组研制资料十分匮乏,国外公司又不愿意将整机技术出售的情况下,海装风电果断走上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之路。事实证明,这条自主创新之路后来成了海装风电蓬勃发展的生命之源。

2007年11月22日,海装风电首台2MW和850KW样机成功下线,其中2MW风电机组创下了当时国内首台单机功率最大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首台通过GL认证、国内首台经过DEWI测试的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国内三个第一”,标志着海装风电已初步掌握了风电机组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功转型。

经历小批量试运行和批量装机的2008年,从2009年起,海装风电迎来了批量投产,可就在这一时期却遭遇我国风电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风机市场低价位惨烈竞争,风电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部分整机厂商在竞争中陆续退出市场。

为突破风电整机制造盈利水平受限的局面,在集团公司顶层谋划下,海装风电及时调整经营发展模式,确定了“一大中心、三大板块”战略布局,一家专业从事风电装备研制及其系统总成和风电场工程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呼之欲出。

2009年,海装风电获国家科技部授权筹建国家级海上风电技术专业研发机构——“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打造了一批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的高精尖研发队伍,汇集了国内外海上风电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共40余人,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专利申请200余项,国家标准10余项。

2012年,依托“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装风电成功开发出5MW海上风电机组,该机组创下当年同级别海上风电机组“三个之最”——风轮直径最大、机头重量最轻、发电量最高,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发展大型海上风电探索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十二五”期间,在“南北布局、陆海并举”发展战略引领下,海装风电以“贴近市场,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获得资源配置”为契机,以“降低运输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快捷、更高效、更节约的装备制造方案”为目的,通过科学布局,用不到四年时间形成了风电装备制造板块,涵盖六大总装基地(重庆、内蒙古、新疆、敦煌、江苏、云南),分布在我国风资源富集区,形成了近300万千瓦产能。

此外,为延伸风电产业价值,海装风电还积极投身风电后市场,将原公司工程部发展为重庆海装风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风电场工程技术服务,并推行“金牌服务、全面维护”的运维模式,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支持。

2012年,海装风电吹响了进军新能源投资开发的号角,组建成立了中船海装(北京)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通过这一资源获取、核准、投资、运营和资产转让平台,让海装风电获取建成了大量风电项目,成为了支撑海装风电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柱,至此,海装风电“一大中心、三大板块”布局也全面完成。

2012年10月,中船海装(北京)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为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以及发展清洁能源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9月,按照集团公司统一安排,独立为中国船舶集团风电发展有限公司。

2006年至2015年的10年间,让海装风电从小到大,快速发展,不仅从陆上走向海洋,还从国内走向国际。2015年,海装风电实现年度装机1233台,首次跻身国际前十,实现“十二五”圆满收官。

3

中国海装乘势而上

创新步履不停

2016年,海装风电专注技术革新,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迎来“十三五”良好开局。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海装也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6月27日,公司召开创立大会,并完成股份制改造,使用11年之久的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海装”。

2017年8月,全球风轮直径最大的H171—5MW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吊装,并创下了三类海上风区3900小时的世界纪录;9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XMW陆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中国海装自主研发之路更加稳健;12月,中国海装与国家气候中心联合打造的LIGA大数据中心通过验收,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018年3月,中国海装首台120米轮毂高度钢混塔筒吊装成功,极大丰富了公司产品结构,填补了我国在钢混塔筒上的空白……

2018年9月,新一任领导班子上任后,按照“2019年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2020年重整装再出发;2021年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2022年夺取高质量发展新胜利”的发展战略,公司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持续深化国企改革,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改革成效逐步显现,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2019年,中国海装申报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海上风电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海上风电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相继成功获批或被认定,四大创新平台开启了中国海装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时代。

2020年,在新冠疫情和行业“抢装潮”的双重考验下,中国海装创造了极不寻常的业绩,营业收入、新接合同双双突破百亿元大关,实现了企业“十三五”圆满收官。同时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整机装备带动集团内风电配套收入超过50亿元,形成了300亿级的风电产业规模,使风电产业发展成为集团公司应用产业的支柱板块。

面对风电行业更加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和“双碳”战略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2021年,结合集团公司对风电产业的定位要求,编制了《中国海装高质量发展战略纲要》,明确“创新引领、海陆并举、向海图强”的战略发展思路,全面分析风电行业“三期叠加”形势下公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精心绘就了“十四五”发展蓝图,力求实现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协同发展。

在“创新引领、海陆并举、向海图强”的战略思路指引下,中国海装乘势而上,步履不停。2021年,先后斩获三个海上平价风电项目120万千瓦订单,拉开了我国海上风电平价序幕,率先领跑我国海上风电平价时代;国内首台部件国产化率100%,元器件级国产化率超过95%的大型化海上风电机组下线,实现了海上风电机组核心关键部件全国产化;H210-10MW成功下线,创造了国内风轮直径最大、全球单位千瓦扫风面积最大、全球唯一适应我国平价海上风电市场的10MW级别机型纪录,全球最长叶片的大型海上风电机组H256-16MW取得设计认证。

2021年,中国海装顺利实现多个海上风电项目交付,新增海上装机199.7万千瓦,位居行业第四;继续巩固双百亿成果,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实现稳步增长,分别同比增长29%、97%,完美开局“十四五”。

4

中船海装向海图强

矢志做强做优

2022年,中国海装在风电行业“三期叠加”时代继续迎难而上,顺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连续三年实现“双百亿”。面对海上风电规模化和深远海发展趋势,中国海装准确把握行业大势,按照“向海图强”战略发展思路,专注于更大兆瓦级别的海上风电机组和深远海开发,不断探索海上风电的最前沿技术,夯实海上风电的品质和根基。

2022年6月,中国海装牵头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深远海浮式风电装备——“扶摇号”在广东徐闻罗斗沙海域完成安装,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深远海浮式风电装备空白,成为我国进军深远海能源开发领域的重要“利器”。

6月21日,中国海装为平价海上风电定制化设计的首款平台机型——H23X平台机组实现量产装机,并发出平价海上风电第一度电,标志着中国海装掌握并引领了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研制及产业化的全流程,从此中国平价海上风电再无卡脖子环节,大规模海上风电建设全面展开。

2022年12月,中国海装成功研制出H260-18MW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该机组再次刷新了全球单机容量最大、风轮直径最大的纪录,成为驱动科技创新的行业新标杆,也为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5月,中国海装在甘肃敦煌发布最新陆上H230-10MW平台产品,并同步下线首款机型,为我国“三北”地区及沙戈荒风电大基地开发再添“平价利器”,进一步巩固了“海陆并举”战略发展格局。

2023年6月,中国海装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165米级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格构式塔架在山东乐陵风电项目顺利并网。该格构式塔架解决了我国陆上低风速区风资源开发中的“卡脖子”问题,促进了陆上风资源的高效利用。

2023年8月15日,按照中国船舶集团重组整合有关部署,以及推进风电产业做强做优与协同发展的指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中船海装风电有限公司,简称“中船海装”,并完成工商登记注册,注册资金为131862万元。

从2004到2023,从租赁厂房艰辛起步到遍布全国20余个总装基地,从国外引进850KW样机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18MW海上风电机组下线,从工业总产值1310万到130亿,从装机容量行业排序第21位到行业前10,从海上风电市场份额不足4%到20.17%……中船海装实现了质的蜕变和飞跃。

筚路蓝缕,再启新程。无论是叫作海装公司、海装风电、中国海装还是中船海装,成立近20年来,这家叫“海装”的企业一直与时代同频共振,始终将“海纳百川、装备天下”的梦想融入到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家国梦想中。

当前,面对企业上市的新机遇和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新要求,中船海装将以“践行新发展理念、支撑新能源战略”为使命,肩负起“国之大者”的责任与担当,全面做强做优风电装备、工程服务和新能源系统集成业务,奋力书写企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命运齿轮稍纵即逝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只有做好充分准备

把握住命运的机会

善于识变、抓住机遇

主动求变、巩固自身

才能顺应万变、稳步发展

风电未来

中船海装已做好准备

且信心满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中船海装蜕变之路︱当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