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京津冀城市群氢能产业基础“摸底”

近日,北京市财政局经济建设处正式官宣,由北京市牵头申报的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被国家五部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批准为首批示范城市群。在4年示范期间,五部委将对入围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

目前京津冀城市群的氢能产业基础如何?各个城市又有怎样的发展目标?本文重点梳理北京、张家口、天津、河北这四个省市的相关政策、发展目标、具体路径、产业基础,以供读者参考:

北京

相关政策

《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

发展目标

2023年前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2025年前,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力争完成新增37座加氢站建设,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

具体路径

2023年前,实现氢能技术创新“从1到10”的跨越,培育5-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

交通运输领域,推广加氢站及加油加氢合建站等灵活建设模式;分布式供能领域,在京津冀区域开展氢能与可再生能源耦合示范项目,推动在商业中心、数据中心、医院等场景分布式供电/热电联供的示范应用;开展绿氨、液氢、固态储供氢等前沿技术攻关,实现质子交换膜、压缩机等氢能产业链关键技术突破,全面降低终端应用成本超过30%。

2025年前,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氢能产业关键部件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3-4家国际一流的产业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

交通运输领域,探索更大规模加氢站建设商业模式,力争完成新增37座加氢站建设,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分布式供能领域,在京津冀范围探索更多应用场景供电、供热的商业化模式,建设“氢进万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区,累计推广分布式发电系统装机规模10MW以上;建设绿氨、液氢、固态储供氢等应用示范项目,实现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材料及部件自主可控,经济性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产业基础

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氢能产业相关企业、机构数量约150家,其中氢能供应领域73家,燃料电池领域89家。其中包括航天101所、华电集团、中石化、科融环境、京辉气体、国家电投、亿华通、新研氢能、氢璞创能、东方氢能、科威尔等氢能行业领军企业。2020年,北京氢能产业实现产值约30亿元,总体处于中试到产业化过渡阶段。

在氢能供应产业领域,北京是我国石化原料制氢和工业副产品制氢的主要技术方案研制和供给方,电解水制氢的碱性电解槽技术路线成熟;储运环节,气态、固态和液态储运的多数技术瓶颈实现突破,车用气瓶产业化能力较强;加注环节的成套设备供应和建设交付运营能力均已具备;氢能终端应用产业领域,北京的膜电极、双极板、空压机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部件环节已基本实现自主化,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等依赖进口的领域已实现突破,电堆、动力系统全国领先。

张家口

相关政策

《氢能张家口建设规划(2019—2035年)》

发展目标

将氢能产业发展成为张家口市的重要支柱,到2021年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氢能城市;到2035年建成国际知名的氢能之都。2021年、2025年、2030年、2035年全市氢能及相关产业累计产值分别达到60亿元、260亿元、850亿元和1700亿元。

具体路径

2019-2025年:第一阶段为产业培育阶段,推动已落地制氢企业高质量落实产能投产计划,大力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应用示范,形成制氢绿色低碳、基础设施完善、研发制造群聚、产业生态齐全的发展格局。

2025-2030年:第二阶段为市场拓展阶段,加快推进高压液态储氢、输氢、加氢等先进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推动氢气与天然气混合燃料大规模应用,适时开展光催化制氢等前沿技术示范应用,辐射带动张家口市周边地区氢能产业及氢能应用升级,促进京津冀氢能产业一体化发展。

2030-2035年:第三阶段为全面引领阶段,制氢、储运、加注及配套设施齐备,氢能产业生态体系比肩世界先进水平,龙头企业集聚,优秀氢能人才汇集,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检测平台等协同创新平台,成为全球氢能技术策源地和创新高地。

产业基础

张家口先后引进美国空气产品、荷兰壳牌、中国船舶集团等世界五百强、中国五百强企业,以及亿华通、海珀尔等国内氢能领军企业,不断壮大制氢加氢、氢能装备制造等项目的发展。

在制氢方面,张家口市已建成制氢项目2个,分别为海珀尔制氢项目一期、河北建投沽源制氢项目一期;河北建投沽源二期、河北建投崇礼大规模风光储互补制氢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一期、交投壳牌绿色氢能一体化示范基地项目、国华(赤城)风电有限公司国华河北赤城风氢储多能互补示范项目制氢站一期项目已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将于今年底至明年初陆续建成。

目前,张家口已建成6座加氢站,预计年底将再建成3座。张家口运行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已新增至304辆,成为全国燃料电池汽车运行数量最多、最稳定的城市之一。8月13日,30台吉利星际氢能客车C12F正式交付张家口,成为冬奥会专用保障服务车。

天津

相关政策

《天津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天津港保税区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

发展目标

天津将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和先进装备制造,打造资源生产供给基地、装备研发制造集群、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氢能应用示范中心,构建技术、产业、应用融合发展的氢能产业生态圈,到2022年,天津市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元。

天津港保税区目前是天津发展氢能产业的重点聚集区域。天津市保税区计划到2022年,保税区建成加氢母站1座、加氢站6座,运营各类氢能燃料电池车辆不少于800辆,初步建成包括资源生产、智能制造、创新研发、示范展示、综合配套五大区域的天津氢能产业示范园,成为国内氢能产业一流园区。

具体路径

《天津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培育和引进一批氢气制备和储运、氢燃料电池生产制造、科技研发和配套服务等企业,引育在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动力系统集成、检验检测等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氢能产业集群的试点,初步形成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产业基础

在氢能配套方面,目前天津氢气资源供给充沛,在工业副产氢资源方面拥有中石化、渤海化工、法液空等重点企业,可为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充足、优质、价廉的氢气源。天津市氢能产业示范区也已聚集了包括新氢动力、氢璞创能、华清能源、盈峰环境、杭叉集团、苏州擎动、中集安瑞科、东莞氢宇等一批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企业。

今年8月20日,天津首座500kg标准加氢站——荣程众合自用加氢站落成,可满足重卡、物流车等商用车的加氢需要。由荣程集团购置的5辆氢燃料电池重卡在新落成的荣程加氢站加注氢燃料,这也是天津氢燃料重卡首次投运。

河北

相关政策

《河北省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展目标

以雄安为核心、张家口为先导,到2025年建成100座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规模达到1万辆、氢能产业链年产值达到500亿元。

具体路径

产业规模显著提升。到2022年,氢能关键装备及其核心零部件基本实现自主化和批量化生产,氢能产业链年产值150亿元。到2025年,培育国内先进的企业10-15家,氢能产业链年产值达到500亿元。

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到2022年,基本形成涵盖氢能产业全链条的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体系。突破规模化纯水、海水电解制氢设备的集成设计及制造技术,开发高压车载储氢系统,研制制/加氢站关键设备,突破核心技术。到2025年,基本掌握高效低成本的氢气制取、储运、加注和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显著降低应用成本。

应用领域持续扩大。到2022年,全省建成25座加氢站,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等示范运行规模达到1000辆,重载汽车示范实现百辆级规模;氢气实现在交通、储能、电力、热力、钢铁、化工、通信、天然气管道混输等领域试点示范。到2025年,累计建成100座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规模达到1万辆,实现规模化示范;扩大氢能在交通、储能、电力、热力、钢铁、化工、通信、天然气管道混输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产业基础

相关企业方面,如亿华通、未势能源、喜玛拉雅、中氢科技、中国特检院、张家口海珀尔新能源、空气产品、河钢工业、京能科技、中船重工七一八所、中集安瑞科、壳牌新能源等已经在河北展开布局。

截至目前,河北已经建成加氢站6座,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60辆。今年7月,河钢集团首批次30辆49吨氢能重卡投入运营,这是我国首条市场化运营的氢能重卡运输线。

保定市作为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中的一员,参与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申报,终点在保定的145公里国内最长氢气管道也于今年6月启动;唐山市率先推动氢燃料电池重卡示范运行,今年4月已迎来飞驰汽车5辆49T氢能重卡的投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京津冀城市群氢能产业基础“摸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