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黑龙江绿色能源循环产业破解“小秸秆”解决“大难题”

“小秸秆”带来了“大难题”。烧,污染环境;不烧,地难耕种。今年5月,经过“两冬一夏”连续16个月24小时不间断的平稳实验运行,黑龙江省一家企业成功破解了高寒地区秸秆制沼气全年稳定生产的难题,探索出了一条绿色能源循环产业新路。

科技创新 突破高寒地区沼气稳产瓶颈

2013年8月,黑龙江省密山市为天新农业有限公司在密山市黑台镇良种场投资建设了中国东北地区首家高寒地区大型秸秆沼气试验工程项目。一期工程5000立方米秸秆沼气试验工程已于2013年12月建成试运行,采用“地下池保温处理+太阳能温室+锅炉供热保温”的设计工艺。截至2015年5月,该项目已安全平稳产气16个月,在中国东北地区冬季最寒冷气候下也可以平稳运行。

“以往东北高寒地区秸秆制沼气不能得到最有效生产、利用的主要瓶颈在于冬季温度较低沼气生产困难,无法做到全年稳定供气,现在我们有了成功范例,下一步将大力推广。”据黑龙江省密山市农业局能源办主任王志臣介绍,密山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有耕地270万亩,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每年产生秸秆160万吨左右,秸秆制生物燃气是目前公认的利用秸秆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它是一种节能型装置,利用太阳能温室增温,地下池保温,再通过沼液环流加热等技术解决了高寒地区冬季稳定生产沼气的技术瓶颈。”参与该项目现场论证的原中国沼气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屠云璋说,秸秆制沼气经净化提纯后,甲烷含量可达到95%以上,其燃烧性能与天然气基本相同,可以按照天然气标准加以利用。

“黑龙江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都可以逐步推广、普及这项科研成果,推动清洁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屠云璋说。

实验成果成功转化 惠农“便民”

2015年,黑龙江省密山市八五一一农场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试点项目,让实验成果转化成为了高值化、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工程。

2014年7月,密山市为天新农业有限公司26名以博士、硕士为主的沼气专业技术团队进驻八五一一农场。一期工程,两座日产生物天然气4.2万立方米,总容积达1.7万立方米的厌氧发酵池及相关设施拔地而起。

“项目所需原料为黄贮秸秆和奶牛粪便,奶牛粪便来源于八五一一农场的万头奶牛养殖合作社,粪便来源充足,通过管道直接进入进料池。”密山市为天新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娄显林告诉记者,该项目地点周边20公里内现有耕地70万亩,秸秆供应量充足,采取秸秆收割合作社与有机种植合作社联动方式,将大大降低了秸秆收储的成本,同时规避了原材料“断档”的风险。

“我们采取粮(食)(秸)秆联收的形式,帮助八五一一沼气工程收集6000亩的秸秆,这样农民秋收时能将废弃秸秆变为效益,开春时再以低廉价格回购沼渣有机肥,同时每年两万多吨牛粪能被有效处理,农民还能用上清洁的生物天然气,这是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儿。”作为秸秆收割合作社与有机种植合作社联动方式的受益者,密山市富源乡农机站站长刘大力说,他们已经和为天新农业有限公司签定了《秸秆收购合同》和《有机肥料供给合同》,全力保证原料稳定供应。

绿色循环产业高效利用 杜绝二次污染

2015年,二期工程将续建4座总容积达3.4万立方米的厌氧发酵池(单体8500 立方米)以及预处理车间、沼气净化提纯压缩车间、沼液净化池、沉淀塔、肥料车间、控制间、研发中心等配套设施,项目总占地面积将达到12万平方米。

“八五一一农场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试点项目将于今年年底正式投产,年处理秸秆可达6万吨,畜禽粪便2万吨,年可新增生物天然气近1800万立方米,生产有机肥5万吨。”娄显林告诉记者。

据介绍,该项目所产沼气提纯后产生的生物天燃气(BNG),将面向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的车用燃气和民用管道燃气市场;沼渣经固化处理后将制成生物有机肥,供给有机种植合作社及八五一一农场有机种植示范小区;沼液将回流至发酵池再次循环利用,或根据市场需求制成生物有机液肥,该项目将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黑龙江绿色能源循环产业破解“小秸秆”解决“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