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而言,什么才算是自己的后发优势呢?这是连云港开发区人思索的问题,也是所有关注连云港开发区发展的专家学者们思考的问题。在“连云港开发区‘十一五’创新论坛”上,在多次座谈中,在实地考查时,在当地官员与学者们的交流里,我们听到了一些共同的结论:在我国东部沿海开发空间相对饱和、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连云港开发区的后发优势十分明显,这些优势包括:国家对开发区的新政策,当地的区位优势、土地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自然环境等。
天时
政策因素是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据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马宇在论坛上介绍,今年7月,国家商务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出台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新时期国家级开发区要按照“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的指导方针。并提出了包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等“五必须”发展原则。
这种政策转变意味着国家级开发区进入了一个转型期,沿海不少开发区都已进入产业大调整阶段。这种转型对那些经过20多年快速发展的开发区来讲可能是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因为,伴随全面开放和国际化竞争,过去以完备基础设施、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为主导的开发区传统“招引”发展对策,现已受到“空间”挤压和“升值”限定。但是,对于并未充分发展的连云港开发区而言,则可以不必再走别人的老路,直接进入新阶段。
“我们对这一点的认识是很充分的。”连云港市委常委、开发区委书记郗同福说。
地利
在地利因素中首推的当属连云港的区位优势。
除了全国十大海港、江苏惟一海港、交通部规划建设的长三角地区港口群的三大主港口之一等等因素外,连云港开发区人喜欢提及自己处在新欧亚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以及在铁路、公路等方面的交通优势。但是,在所有这些因素里,专家们最看好的是当地的海港因素。
“有多少地方梦寐以求想要面向大海建个港口都求不到,在江苏,也只有连云港有这个先天优势,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鲁志强说。
连云港人如今也看清了这一点。据郗同福介绍,2005年7月,连云港拿出400万元,历时数月,进行开发区发展规划的竞标,在对8个方案进行合并后,最终形成一个国际标准、世界级的连云港东部滨海地区战略规划。这一战略规划的核心就是全面向东、向海洋发展。
连云港在这方面具备一些条件,也做了很好的长期规划。目前,它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千个港口开展了贸易往来,国际集装箱运输航线达到20余条,月航班近200个。他们计划,到2008年时港口吞吐量将过亿吨,集装箱超过300万标箱,可建成集装箱优先发展的亿吨大港、青岛和上海之间最重要的集装箱干线大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组合大港。
从土地供应方面看,即便没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使用土地的限制,连云港开发区的土地供应也是让那些发展较早的开发区所羡慕不已的。因为手中已无地用,以深圳为代表的这类开发区只能对一些早已入驻如今需要扩大规模的企业给出两条路:要么产业升级,要么搬走。但是,在连云港,是种什么样的情况呢?
“开发区靠海临港区域,拥有大片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区内就可办理用地手续的建设用地,可以直接用于项目建设。”据开发区主任唐国海介绍,至今年底,开发区北部约76平方公里的临港区域可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布局于徐圩、台南盐场上的山南重型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在全面展开。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全可以满足各类项目的用地需求:168公里的沿海岸线十分宜于建设港口和码头;依托连云港港和正在规划建设的南北两翼港口群,可重点发展石化、造船、机械等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临港产业项目;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可优先发展以化学合成药、现代中成药、生物及海洋医药、新型医疗器械和医疗包装材料等为特色的新医药产业,以硅信息材料、封装材料等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等为特色的新能源产业等。
人和
在所有的后发优势因素中,学者们对连云港开发区提及的劳动力资源优势(1348.485,2.51,0.19%)也很认可。据连云港开发区纪检委书记郝元成介绍,目前,连云港市有劳动力320万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8万人,大中专院校8所,职业技工学校18所,并正在筹建高教科技产业园。劳动用工稳定,便于管理培训,且用工价格低于其他发达地区。2005年,它们曾被国家商务部评定为东部沿海国家级开发区综合经营成本最低的两家之一。
在珠三角、长三角近几年“民工荒”、“技工荒”愈演愈烈之时,能找到这样一个地方,“实在是一个值得投资者动心的因素”,一位专家这样说。
关于这一点,当地官员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例子:落户连云港出口加工区的连云港艾业无纺布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外商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2004年9月,公司一期项目开始试生产后,需招用1200多名服装缝纫操作工。但当时在开发区及周边地区,一时难以找到大量的服装缝纫专业的操作工。开发区劳动就业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积极与企业开展联合培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举办岗位技能培训班,共计培训600多名员工。同时,又与其他县区的劳动就业部门联系,引进了大量操作工,为企业解除了“技工荒”。
当然,值得一提的还有连云港的自然环境。失去先发优势当然是令人惋惜的,但这却给当地保留了几乎没被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在连云港采访期间,领略了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清新宜人的居住环境,完全不同于到珠三角采访时看到的那种遍地是工厂、地不能种水不能用的现象。看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名不虚传。
“来连云港开发区投资兴业,现在是天时、地利、人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郗同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