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中国须通过多边框架协议建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供应网

中国需要反思过往的能源国际策略,制定能源新思维,建立全球范围的能源供应网,并通过多边框架协议,获得能源供应的双重保险。


  据经济导刊11月14日报道,中国目前所表现出来的能源问题比较正常。当前出现的问题是阶
段性、结构性的能源紧张,是由于相关部门对中国经济发展宏观预测有偏差、能源管理体制有问题、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能源问题给快速发展的中国敲响警钟。中国确实面临十分严峻的能源挑战,必须高度重视能源安全,制定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尤为重要,根据战略转型原则和着眼解决能源发展遇到的严峻挑战,未来20年中国应实行以节约能源、开发绿色能源为核心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中国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的关键。由产业结构不合理带来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已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是要依靠科学技术,降低消耗,防治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支持推广采用节能、降耗、节水、环保的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强制淘汰消耗高、污染大、质量差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


  目前中国能源消耗浪费严重,节能潜力巨大。从中国发电量增长率来看,中国电力供应短缺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供应不足,而是由于电力利用的粗放和浪费造成的。例如,中国绝大多数钢铁公司每吨钢的耗电量远高于美国、日本同行,即使是水电厂、火电厂等电力供应单位,其自身浪费的电能也很多,其中水力发电厂有10%的电力是被电厂内部消耗掉的。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目前仍然很低,比欧美国家落后20年;能源消费强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2倍。目前持续发生的能源问题可以表明中国并不是一个能源富裕的国家,节能降耗至关重要,因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的煤炭已探明储量高达1145亿吨,根本不存在煤炭短缺问题,问题在于中国经济对煤炭的依赖度太高,中国应向德国、丹麦等国家学习,加快发展风能发电等绿色能源。实际上中国最为短缺的是油,据统计,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0年的31.0%。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中国应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产业,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石油战略,加快发展水电、核电和先进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同时推进能源管理体系改革,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机制,制定和实施能源发展战略,以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中国政府力图用天然气来替代煤炭和石油的使用,但是天然气价格的飙升可能使中国能源战略结构调整的步伐减慢,中国能源利用多元化进程开始受阻。目前更多的天然气项目处于搁置状态,而与此同时,自2004年01月至2005年7月,中国批准建设了168座发电厂,其中几乎全部都是火力发电厂,这意味着中国未来二十年中火力发电厂将继续在中国的电力领域占据绝对地位。


  在近期的中国政府能源战略举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政府在本土实施能源多元化的战略计划受阻后,已经将能源战略重心进行适度转移,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工作开始启动。中国首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将于年底投入使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中国建立石油储备的计划受到国际能源市场的高度关注。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表示中国第一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将在今年年底投入使用,较中国政府此前的预期推迟一年。


  储备基地位于浙江镇海,目前基地的建设已基本完成,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开始注入石油,镇海基地的设计储备能力为520万立方米,约合3,270万桶。中国购买战略储备用油将会大幅增加对石油的需求,但中国政府正在试图通过更稳健的做法降低这种影响。中国在2004年开始建设战略石油储备罐,预计第一阶段建造的油罐能够储存1亿桶原油,将在两年内完成。


  根据中国政府的数据,中国12月份平均每天进口石油270万桶。同时其余三个储备基地需到2007年、2008年才能建成。同时中国将在广东建设石油储备,作为工业出口中心,广东省每年的石油进口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即使在能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广东省2005年也消耗2,000万吨石油,合1.4亿桶,预计到2010年广东省的年炼油能力将达到6,300万吨。中国政府近日表示中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资人民币50亿元在广东省建立1,20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此次预计建设的石油储备将容纳1,000万立方米合6,200万桶的原油和200万立方米合1,240万桶的成品油。中国政府之前曾宣布计划建立石油储备以在外国原油供应中断的情况下缓解用油压力,根据该项计划,中国将建立总计1亿桶燃油的石油储备。


  在加快建设石油战略储备的基础上,中国全力推进全球范围的能源合作和收购。中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日前表示希望收购更多的海外油田资产,但鉴于全盘收购一家海外公司所面临的难度较大,因此该公司认为以参股或合资的方式进行合作将更加灵活。中国石化表示目前全球许多地区,包括中东、里海、北非、西非、南美和俄罗斯在内的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都成为中国石化的重点考虑范围。迄今为止中国石化签署参与开发沙特阿拉伯天然气田项目的协议并成为首批进入沙特阿拉伯的外资公司之一,而中国石化在阿尔及利亚和安哥拉也拥有油气资产,同时中国石化也在与伊朗商谈油气田项目的开发。


  预计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石化的石油产量每年将以1%-2%的速度增长,而天然气产量的年增幅将达到10%。2005年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使中国石化的利润受到严重影响,中国政府为成品油的零售价设定上限使中国石化被迫亏损出售成品油。中国石化炼油业务2005年亏损数百亿元,2005年底中国政府向中国石化提供人民币100亿元以补偿其损失。在中国能源生产增长缓慢之际,中国通过在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和澳大利亚等地收购能源资产以满足经济增长对原油、天然气和燃油的需求。中国政府近期在中国与欧盟能源合作会议上讲话表示中国正在寻求能够确保能源稳定供给的技术,而通过开发上述技术,中国能够解决阻碍增长的问题并促进经济增长。


  欧盟能源委员表示欧盟同样担忧能源资源供应,即尽管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大型石油资源日益枯竭,而投资不足导致市场供应紧张和石油价格不断上涨,这将威胁欧洲的经济增长;同时欧盟已经感到能源供应的脆弱性。欧盟能源委员与中国代表将签署技术开发协议开发二氧化碳处理技术。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以及美国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增加,同时全球的石油供应正在向更黏稠或更重等级的原油需求发展。鉴于全球范围内已日益难以发现传统的轻质油新油田,外国投资者正在寻找收购或开发重油技术的机会。与轻质油新油田相比,重油储藏较易寻找,但提取、运输和加工重油的难度较大,相对成本也更高。


  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对能源的巨大需求,2004年中国国内原油需求激增15%,2005年增长约10%。中国约17%的进口原油来自沙特阿拉伯,近年来中国从沙特阿拉伯进口的石油从2002年的1250万吨增加到2005年前11个月的2200万吨。外交大臣费萨尔亲王表示中国是世界最重要的石油市场之一,而沙特阿拉伯也是中国最大的能源来源国之一。中国希望能源供应得到有效保障,而沙特阿拉伯作为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也需要保证其石油产品有稳定的需求并迫切希望与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建立关系。阿卜杜拉国王希望中沙合作能继续深化。


  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在海外市场积极寻找石油资产的收购机会以满足国内因经济飞速发展而激增的能源需求。该公司2005年8月以185亿美元收购美国油气生产商加州联合石油公司的计划夭折,之后中海石油并未放弃在海外进行石油资产的收购计划,而是频频实施收购。中海石油曾表示业务扩张的主要途径之一便是收购海外的上游资产。中海石油已宣布以22.7亿美元收购尼日利亚油田Akpo45%股权的消息,而该公司又表示正计划出价2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NationsEnergyCo.,独立石油生产商NationsEnergy在哈萨克斯坦拥有一处大型油田。包括宣布的收购尼日利亚海上油田Akpo开采权的交易在内,中海石油实施海外石油资产收购计划已经花费近40亿美元。


  目前制约中国能源结构多元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核能发电的关键原材料铀的价格从2002年以来已经涨了3倍,中国规划机构正在推进其在未来15年建设约30座核电站的计划。天然气价格上涨同样制约中国电厂利用天然气发电,中国目前仅有2.1%的电厂利用天然气发电。中国政府近期重申,准备推广包括天然气、核能和水能在内的多种能源的使用。不利于中国能源多元化发展的因素在聚集,现在俄罗斯正竭力组建一个类似欧佩克(OPEC)的卡特尔机构来控制在独联体内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


  对中国这样的石油进口国来说,垄断意味着价格谈判的失效。为此中国需要加快实施能源安全的新策略。2006年1月和2月,中国同印度和欧盟在能源合作领域达成一系列协议,包括中印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印在海外石油资产上进行恶性竞争的局面。此外,中国和巴基斯坦及中亚国家在能源问题上也达成了协议。通过多边框架协议,扩大石油来源,中国能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稳定的能源,新能源策略既可让中国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讨价还价,也削减了俄罗斯成立卡特尔后的负面影响。


  中国需要反思过往的能源国际策略,制定能源新思维,在对俄罗斯能源外交上的种种挫折迫使中国的石油公司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必须建立全球范围的能源供应网,并通过多边框架协议,获得能源供应的双重保险。中国崛起的重要保障就是能源稳定和安全,高瞻远瞩而未雨绸缪是中国能源战略的关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中国须通过多边框架协议建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供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