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查全性丨中国电化学与燃料电池奠基人千古

8月1日凌晨5点08分,查全性先生因病离世,享年95岁。查全性先生于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并留校任教,1957年至1959年在前苏联电化学创始人A. H.弗罗姆院士指导下从事电极过程研究。1959年回国后一直在武汉大学化学系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化学系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我国电化学与燃料电池领域主要奠基人之一。
  1977年11月28日,天气还不算太冷。570万青年扔下锄头和扳手,从山村、渔乡、牧场、工厂、矿山、营房奔向考场。考生们一人一座,年纪大的考生已超过30岁,年纪小的只有15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一次冬季高考,停止了11年之久的高考选拔制度终于得以恢复。这一年,27.297万人冲过了独木桥。日后,这些突围的幸运儿将1977定义为:一群人和一个国家的拐点。
  时钟往回拨到当年8月,邓小平复出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召开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最后一天,查全性先生面对小平同志慷慨陈词:“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所谓的16字招生方针,其实就只有4个字——领导批准!走后门之风盛行……应该建立全国统一的招生报考制度,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真正做到广大青年有机会报考,能按自己志愿选择专业”。
  此前国内一直沿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方针。查全性先生力主高等教育招生必须通过考试,并建言当年恢复高考。邓小平询问,今年恢复高考是否还来得及?查全性先生赶紧说:“还来得及,今年的招生宁可晚两个月。”邓小平当即拍板,决定当年恢复高考。一个可以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回来了。
  为纪念这一历史性建议,2017年恢复高考40周年之际,武汉大学设立了“查全性教授1977奖教金”。
  查全性先生,生于1925年,祖籍安徽泾县。父亲查谦,早年赴美留学攻读物理,后任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第一任院长。
  查全性先生是著名电化学家,是新中国成立后电化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第一届“中国电化学成就奖”的获得者。查全性先生主要从事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早年对阴、阳离子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物质在电极表面上的吸附与联合吸附过程,以及它们对电极反应过程的影响做过比较系统的工作,所总结出的规律对选择电镀添加剂和电池缓蚀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燃料电池和空气电池的研究中,对气体电极(氢、氧)、催化剂和多孔气体扩散电极的极化过程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对空气电极表面上固体析出“冒盐”和液体析出“冒汗”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制出了长寿命气体电极并组装成功200W氨空气燃料电池系统,曾在微波中继站使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光电化学催化、高比能锂电池及生物酶电极研究,并创建了适用于研究粉末材料电化学性质的“粉末微电极”方法,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代表作《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是我国电化学界影响最广泛的学术著作和研究生教材之一,被称之为电化学的“圣经”。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查全性先生带领的团队就开展了我国早期燃料电池研究。在对气体扩散电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团队根据国家急需研制出了200W间接氨空气燃料电池系统和军工锌-空气电池。
  1987年,他因在表面活性物质吸附规律、电化学催化和光电化学研究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衣宝廉院士的推动下,中国科学院重大任务和科技部“九五”攻关任务——燃料电池技术项目获批启动。1996年,课题组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千瓦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2001年,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邀请下,查全性先生带队进行课题验收。验收会上,查全性先生表示,这一技术是“中国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里程碑”。
  2004年,科技部在“863”计划内安排武汉理工大学开展催化剂涂层型膜电极的研发。得知武汉理工大学开展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后,查全性先生倡导召开“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燃料电池技术双边研讨会”,每年两次共同就燃料电池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讨。武汉理工大学潘牧教授追忆到:查全性先生还规定发言报告不计长短,随时可打断提问。研讨会目标纯粹,气氛活跃,内容深刻,大家认真探讨电流形成、质子传输等基础但又重要的科学问题。这种纯粹的科学研讨会价值不可估量,是查全性先生留给我们的又一宝贵财富。
  2005年初,查全性先生牵头,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同济大学教授余卓平,中国汽车技术中心教授级高工王秉刚等7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武汉理工大学“十五”“211工程”“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项目进行评审。评审组认为,武汉理工大学对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进行科技攻关的方向是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规划和战略思考,建立的燃料电池多项、多尺度、动态复杂系统理论框架的学术思路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对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查全性先生曾兼任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燃料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该实验室于2005年8月经湖北省教育厅、科技厅批准立项建设,2008年11月通过湖北省科技厅、教育厅验收,为武汉市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燃料电池关键材料设计与制备:主要开展高性能质子交换膜、高效持久催化剂及其载体、CCM的低成本制造技术、高性能低成本气体扩散层和双极板的研究;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与耐久性研究;燃料电池基础理论与计算机模拟研究。
  2008年,查全性先生在《刍议高性能化学电源的发展》中谈到:化学电源是最主要的能源网络——电网的延伸和补充,是最有希望替代石油成为新一代交通用能源的供能方式。高性能二次电池与氢能技术之间的友好(为实现同一目标) 竞争,正在谱写现代版的“移动能源进行曲”。
  即便是在耄耋之年,查全性先生依然奋战在科学研究第一线,坚持为本科生上《浅析能源结构》公开课,花费大量精力重新分析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态势和前沿问题。80岁之际,查全性先生出版了他在化学电源研究领域的重要论著《化学电源选论》。辞世前7个月,查全性先生才办理离休手续。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查全性先生主导下的武大电化学团队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电化学优秀人才。在很多学生的印象中,查老总是穿着工装,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上班,跟普通的老师没什么差异;名片上也只写着“化学系,教授”。
  桃源太古,风骨永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查全性丨中国电化学与燃料电池奠基人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