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与供应链是产业发展的命脉和基础,也是支撑“中国制造”优势、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重要保障。当前,全球贸易规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秩序与经济发展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加之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全球扩散,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骤然加剧,很可能导致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和产业格局重构,引发对全球分工体系可靠性、脆弱性的反思。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汽车工业从小到大,在市场规模、品牌提升、合资合作、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汽车产业格局。但产业大而不强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零部件产业,虽然因为巨大的国内市场而形成一定规模,但部分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仍掌握在汽车发达国家手中,我国在这些领域的话语权有限。在单边主义抬头尤其是中美经贸摩擦存在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下,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供应链创新和重构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此外,目前中国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但仍面临抵御全球疫情带来二次冲击的挑战,这给汽车产业的稳定运行也带来风险。
我国汽车产业应在全球产业链重塑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补链”和“强链”,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汽车强国建设乃至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汽车产业链全球布局和分工情况
汽车产业链是以整车、整机和总成制造企业为龙头,吸引为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管理机构等部门和单位形成的动态关联体,共同完成汽车产品的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各项任务。
(一)全球汽车产业链布局与分工
全球汽车产业链主要分布于欧美、日韩、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发达国家基本垄断了产业链高端业务,发展中国家大多从事产业链中低端业务。
从各国的优势产业链看,欧美在发动机与控制系统、高端变速器、电喷系统、排气系统载体、计算平台、芯片、自动驾驶、开发工具等领域处于领先优势;日韩在高端变速器、液晶装置、电子电器、动力电池、集成电路、热系统等领域优势明显;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研发、技术积累和生产制造、产业化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全球化生产方式的特征,决定了汽车产业链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分工。中国汽车产业,在开放合作的大背景下形成了特有的市场规模,产业链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成为全球采购的一部分,但在部分领域还依赖于汽车发达国家。
(二)汽车产业链外移现象已出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基于降低成本的战略,零部件企业都围绕着整车基地进行区域布局,跨国公司布局全球工厂已是当今全球供应链的基本模式。中国是最大的新车市场,伴随汽车市场的发展,形成了产业链集群,零部件产业规模化发展成为趋势。然而,随着中国制造成本优势减弱,加之技术优势不足等因素影响,汽车产业链部分产品出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现象,这种情况有可能因疫情的出现进一步加剧。
(三)中国地位不可或缺,但短板和不足凸显
中国凭借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消费市场潜力,成为供需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零部件方面,从出口情况看,全球至少50%以上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与中国有关。大批跨国零部件巨头也选择在华建厂,产能大部分服务于中国客户、小部分供给海外市场。不少外资企业不仅将中国视为立足亚洲乃至辐射全球的制造中心,还将研发及测试中心设在中国。
在整车方面,全球汽车业对于中国汽车生产力与市场购买力的依存度同样很高。为此,跨国车企将大量乘用车产能聚集于此,目前在华乘用车合资企业约有30家。2019年,中国乘用车总产销分别完成2136万辆和2144.4万辆,其中外资与合资企业乘用车销量占比超过60%。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产销大国,占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
尽管如此,中国汽车产业在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优质原材料、先进制造装备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与不足。
二、汽车产业链重塑的动因及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汽车产业链重塑既由自身市场规律引发,又有单边主义、中美经贸摩擦的动因,更因疫情发展而加快进程。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企业业务分拆、企业间兼并重组不断,加上新技术、新业态涌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产业链布局和国际分工,这是一种市场行为;中美经贸摩擦、去中国化和制造业回流呼声等人为因素的出现,会给汽车产业链重塑带来不确定性;疫情全球蔓延,严重影响产业正常运转,并且发生在全球贸易规则有可能重构的情形下,这将加速汽车产业链重塑的进程。加之汽车产业涉及多个产业,它们的产业安全也会对汽车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一)中美经贸摩擦带来产业安全风险
中美经贸摩擦给国内汽车产业带来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出于规避出口加征关税和供应链安全性的考虑,可能会加快工厂搬迁和海外布局。国内部分企业经营压力增大,一方面出口订单可能进一步削减或转移,另一方面由于汽车相关电子元件、部分原材料等上游产品来自美国,加征关税也加大了生产成本。
此外,中美技术战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等核心生产环节,可能影响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的发展,破坏我国汽车产业链的完整性,给企业带来冲击,避险心理或将推动部分企业向外转移。
(二)产业转型升级竞争不断加剧
汽车“新四化”带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将进一步改变传统产品形态、技术架构、制造过程、消费和使用模式。大批新兴企业或资本进入汽车业,它们带来了新的技术、理念和服务模式,加速了产业转型升级,市场竞争更趋白热化,并且竞争压力将长期存在,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
(三)疫情全球蔓延影响产业稳定运行
在疫情冲击下,跨国运输受阻,多国生产活动中断,部分跨国产业链的运转不得不按下“暂停键”。从世界范围看,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疫情严重的国家多为重要的出口国,对全球经济不论需求端还是供给端,都将产生严重影响。
汽车行业作为全球化大分工典型的代表,因产业链涉及领域广、零部件种类多、产业分工明显,疫情全球蔓延导致停工、停产、物流受阻、订单交付周期延长等,产业链正常运转受到影响。
(四)全球政治和经济形势带来产业外移风险
由于此次疫情的影响不断发酵,很多国家意识到,某一产业的生产过度依赖于某一地区,将会造成巨大的风险,全球制造业“部分去中国化”或将变为行动。
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利用沿海的优势、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劳动力成本优势,将分流诸如制动系统、铸造件等类型产品,并成为下一个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和地区,形成新的产业链布局,导致我国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现向外转移的现象,并有进一步发展的态势。
三、打造有竞争力的中国汽车产业链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安全可控的中国汽车产业链
要建设汽车强国,必须做强中国自主品牌,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才能确保网联时代汽车产业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安全。因此,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以汽车强国战略为指引,加强产业顶层设计,确保汽车产业安全可控,并具有强大竞争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零部件和供应链体系,确保智能网联时代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二)把握技术发展新趋势,抢占转型升级制高点
行业应充分利用我国在电动化、5G、AI方面的先发优势和巨大市场优势,发挥政、产、学、研多方力量,积极鼓励跨界融合创新,促进中国品牌汽车产业链迅速占领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制高点,形成中国特色的标准法规体系,打造中国汽车的独特竞争优势。
依托国内骨干企业,不断培育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力支持自主品牌汽车及产业链快速健康发展和技术品牌升级,坚定不移地构建既具有水平分工、又具有垂直整合的开放式产业链集群。
(三)深入开放合作,打造共融共生的全球汽车产业链
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是吸引国外企业的关键所在。当前,首要任务是通过拉动内需,加快汽车市场恢复,通过促进汽车消费政策“组合拳”,稳定和改善经营环境,保持和提升中国汽车市场总规模,增强行业发展信心;同时进一步加大开发与合作力度,继续改善营商环境,不断吸引国外供应商扎根中国,加快与中国汽车产业的融合,努力打造中外共融、不可分割的全球汽车产业链。
(四)坚持规模发展与创新发展相结合
依托我国强大的市场优势和齐全的工业产品门类,引导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实现规模化发展;提供金融、政策等方面支持,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利用“新基建”契机,在技术创新、工业化实现、市场化推进上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推动汽车产业由大到强高质量发展。
(五)着力培育小巨人企业,巩固产业链配套优势
着力培育汽车产业链“精、专、特、新”小巨人企业,进一步巩固我国产业链配套优势。支持整车、整机和总成制造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利用新一代技术进一步提升产品研发和先进制造能力,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稳定的品质;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鼓励各行业中的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巩固产业链配套优势。
(六)政策法规升级节奏应切实结合产业发展实际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建议国家重大政策法规出台,应切实做好多方论证,密切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科学决策,合理把握实施节奏,同时全面跟踪政策法规执行情况、评估实施的效果,避免因政策法规叠加或相互不协调,导致对企业主体产生不公平、对市场产生制约等不良影响,以确保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