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车企财报大透视:供应链定成败

2023年营收6023.15亿元,同比增长42.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0.41亿元,同比增长80.72%……3月26日,比亚迪披露2023年报,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至此,已经有比亚迪、吉利汽车、北京汽车、“蔚小理”等部分国内车企,以及10余家跨国车企发布了2023财年业绩数据。

其中,国内车企受到产业转型和“价格战”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车企增收不增利情况依然较为突出。而14家跨国车企中有11家实现盈利,占比近8成,与上年持平,但营收较上年度明显增长。

传统车企

“内卷”升级加速转型

海外战略全面开花

北京汽车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2023年收入1979.49亿元,同比增长3.93%;净利润约30.3亿元,同比下降27.8%。在销量上,2023年北京汽车实现整车销售104.2万辆,同比增长7.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10.2万辆,同比增长46.6%;海外市场销量5.9万辆,同比增长超200%。

增收不增利是大多数车企在转型期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整个国内汽车产业发展加速的背景下,自主品牌的崛起带来了一系列冲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EDP讲席教授薛旭向记者表示,2023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为52%,同比提升4.6个百分点,传统合资车红利渐退,对于曾依赖北京奔驰、北京现代赚得丰厚利润的北京汽车而言,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在传统车企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再加上市场“价格战”的影响,所以尽管整车销量有所上升,但利润增长显然受到冲击。

但是,面对挑战,2023年北京汽车还是有些亮点。例如海外战略取得进展,2023年,北京汽车积极开发欧洲、中亚、东南亚等新市场,拓展电动汽车、二手车等新业务,实现体系能力、市场规模和盈利水平高速增长,海外市场增速超出行业水平,成为其较为稳定的增长点。

“从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增幅看,北京汽车新能源转型节奏明显加快。”辽宁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理事李鑫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谈到,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北京汽车在技术研发、品牌渠道建设等核心能力上持续投入,对短期业绩必然有一定影响。2023年其研发支出约35.7亿元,同比上升31.7%,主要加大了包括电动越野车型在内相关研发投入,全面推进向新能源转型,并且加强与北汽蓝谷的资源协同,有望降本增效。今年3月15日其公告称,北汽集团拟将直接持有的北汽蓝谷除处分权及收益权外的对应表决权等所有权利,全权托管给北京汽车。这样的股权托管将推动北京汽车和北汽蓝谷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及资源协同,提升北京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优势,推动北京汽车新能源战略加速落地,也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支点。而且,这种在转型背景下的资源协同或将为行业带来有益的启示。

与北京汽车不同的是,比亚迪与吉利汽车都是增收又增利的赢家。年报显示,2023年,吉利汽车实现营业收入1792亿元,同比增长21%,创历史新高;净利润49.4亿元,同比增长6%。“2023年,在汽车行业‘内卷’加剧、产业转型、价格大战、需求透支等多种因素交织的情况下,比亚迪、吉利汽车等车企能实现营收、利润双增,本身就体现了较强的体系能力和竞争能力。”长三角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研究员张赟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就吉利汽车来看,其主要特点是产品结构优化、成本下降及规模效应。其中,规模化的生产和销售大幅度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毛利率,而多品牌战略的协同也有效提升了供应链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使各个品牌降低了研发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这是吉利汽车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反攻的基石。同时,吉利汽车在智能化方面积极推进,完成了从底座芯片、智算中心到AI大模型的纵向布局,并加速提升在豪华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多措并举,使得吉利汽车在2023年保持了业绩持续增长。

而销量居前的比亚迪,财报成绩也同样亮眼。“比亚迪产品矩阵较完善,去年推出仰望、腾势、方程豹等品牌新车型,目前处于高速增长,有持续领先优势。”在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新能源创新技术中心研究员胡丰林看来,单车成本不断下降,全面布局高端市场,多品类、多品牌布局持续推进,研发投入再度攀升等都是比亚迪2023年财报中的特点。其中,比亚迪去年研发投入达395.75亿元,超过全年盈利,同比增长112.15%,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6.63%,较2022年的4.77%提升1.86个百分点。

新势力

研发支出占比提高

供应链水平决定盈利能力

截至目前,在国内造车新势力企业中,“蔚小理”与零跑已经披露2023年业绩报告。其中,理想汽车成为国内造车新势力中首家盈利的车企,而蔚来、小鹏、零跑依然处于亏损状态。

从2023年财报看,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营收方面的排名为“理蔚小”。2023年,理想汽车营业收入1238.5亿元,同比增长173.5%,成为中国第一家年营收突破千亿元的新势力车企。蔚来汽车全年营收556.18亿元,同比增长12.89%,创历史新高。小鹏汽车2023年实现营收306.8亿元,同比增长14.2%。此外,零跑汽车全年营收167.5亿元,同比增长35.2%。

在净利润方面,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排名为“理小蔚”。理想汽车去年实现净利润118.1亿元;小鹏汽车净亏损103.8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13.6%;蔚来汽车净利润亏损规模首次突破200亿元,达211.47亿元,亏幅相比2022年扩大45.25%。此外,零跑汽车2023年净亏损42.16亿元,相比2022年净亏损51.09亿元收窄。

谁也没想到,“蔚小理”中起步最晚的理想汽车竟然第一个迈过生死线、打破了亏损魔咒。“理想汽车能迅速脱颖而出,有多重因素。”张赟认为,对于盈利而言,理想汽车2023年较为突出的数据之一是毛利率达到21.5%,比肩比亚迪、特斯拉,而此前特斯拉毛利率仅为18.2%。理想汽车在销量不及特斯拉与比亚迪的情况下,能将毛利率提升到与其相近的水平,这背后是对成本控制和产品定价有很好的策略。相比之下,同期蔚来汽车的毛利率却比2022年的10.4%下降4.9个百分点,仅为5.5%。而小鹏汽车的毛利率提升了9个百分点,达到6.2%。蔚来汽车目前摊子铺得太大,投入太多,如电池、芯片、换电站,还推出了首款手机NIO Phone,这些都是非常烧钱的项目,且短期内难见回报。而小鹏汽车自2022年8月小鹏G9上市后销量惨淡,到2023年上半年新车销量每月都不能过万辆。但好在能够自我改革,人事架构重新调整,甚至连创始人也“踢”掉两个,才换来了营业亏损率从40%收窄至15.7%。

尽管在盈利上呈现两极分化之势,但“蔚小理”等新势力均对研发较为专注。“新势力车企越来越重视研发投入,正在成为一个趋势。”李鑫表示,从研发投入看,“蔚小理”中蔚来汽车投入最高,其全年技术研发投入134.3亿元,累计研发投入超430亿元。理想汽车2023年研发支出达到105.9亿元,占收入总额的8.5%,相较于2022年的67.8亿元增加56.1%,增幅较大。小鹏汽车2023年的研发支出达到52.8亿元,占总营收的17%,占比较高,较2022年同期的52.1亿元上升1.2%。

随着研发的持续推进,蔚来即将推出的子品牌乐道首款车型L60,被认为是扭转亏损的希望之一。与理想、蔚来宣称不降价不同的是,2023年小鹏汽车多次降价促销,全年的车型平均售价已经跌穿20万元。并且,小鹏汽车继续主打NOA自动驾驶,对标海外智驾公司Waymo,称要将成本降低50%。

在中国汽车“出海”潮中,造车新势力成为其中的一股重要力量。胡丰林表示,一方面,国内多数新势力车企都在积极向海外拓展,蔚来汽车去年已经布局欧洲等地,小鹏汽车加速进军中东及“新马泰”东南亚市场,理想汽车瞄准了沙特、迪拜、阿联酋等中东市场,零跑也已经与Stellantis集团签约合作,将在欧洲生产零跑C10车型等。

除了常规的海外新车销售,蔚来汽车在欧洲四国还结合当地情况启动了以租代售的订阅模式,小鹏汽车则与泰国汽车经销商达成销售合作,都是新势力“出海”亮点。另一方面,新势力的市场战略也在“价格战”影响下悄然产生了变化。如小鹏汽车与零跑汽车在推新车方面,战略走向完全相反。

零跑汽车2023年的新车交付量为14.42万辆,超过了小鹏汽车的14.16万辆,而下一步,零跑汽车的转变是80%的车型将走向高价位。与此同时,小鹏汽车的目标却是在2024年推出10万~15万元左右“下沉”车型。两家新势力的市场定位走向耐人寻味。而这些价格策略,其实既适应了国内市场“卷”的现实,也可以为开拓海外市场增添选项。由此,无论是“蔚小理”、零跑还是其他国内造车新势力,只要策略得当,都有希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路线。

跨国车企

营收利润双增长

持续加码在华投资

与国内车企相比,跨国车企则有着布局广泛、积淀雄厚、策略灵活等优势。但是,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大趋势下,电动化成为跨国车企的一道坎儿。在已经发布2023年财报或财报预告的14家跨国车企中,大众汽车集团、Stellantis和梅赛德斯-奔驰等营收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的11家车企实现或预计实现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增长,而梅赛德斯-奔驰、宝马集团和沃尔沃汽车的净利润较2022年有所下滑。

具体来看,大众汽车集团实现营收3223亿欧元(1欧元约合人民币7.83元),同比增长15%。丰田汽车预计2024财年(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销售额达到43.5万亿日元(1日元约合人民币0.0477元),同比增长17%。Stellantis净营收1895亿欧元,同比增长6%。同时,福特、通用、宝马、奔驰、本田、现代、特斯拉、日产、起亚、雷诺、沃尔沃均基本实现营收同比增长,其中,沃尔沃同比增长21%,特斯拉同比增长19%,起亚同比增长15.3%,居增长率前列。

在企业2023年净利润中,丰田汽车预计将达到4.5万亿~4.9万亿元日元,同比增加超过80%以上。Stellantis净利润186亿欧元,同比增长11%。奔驰集团净利润145.31亿欧元,同比下降1.9%。增长率靠前的起亚,实现同比增长62%;现代汽车增长53.7%,特斯拉增长19%。

其中,丰田汽车的净利润几乎是上一财年的近2倍。“丰田是全球传统车企市值领头羊,之所以能保持较强的盈利能力,与其自身的产品战略、市场战略都有直接关系。”李鑫表示,以往很多人印象中,丰田都是以燃油车取胜市场,但实际是近两年来,随着全球对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以及消费者对节能、低碳出行方式的认知提高,丰田的普锐斯、卡罗拉双擎等混合动力车型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欧美地区的销量增长迅速,丰田凭借其成熟的混动技术、优异的燃油经济性和长期可靠的质量口碑,带来了稳定的市场需求和较高的单车利润。尤其是在欧洲市场,随着二氧化碳排放标准的收紧,丰田的混动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从而极大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也体现了其规模化的良好效益。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众的新能源车型,也使大众汽车的销售收入保持领先,特斯拉在纯电动车企中成为领军者,都体现了全球迈向碳中和给车企带来的空前机遇。

与丰田汽车相比,利润增长率领先的起亚汽车与现代汽车,同样直接受益于电动化。“客观而言,起亚与现代在电动化方面比丰田更激进,也收获了更高的增长率。”张赟认为,在电动化领域,现代汽车和起亚汽车拥有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平台E-GMP,基于这一平台打造的纯电动车,不仅在全球获得诸多专业奖项,也得到了各国消费者的好评。

正是基于这种电动化方面的实力,2023年,起亚在中国市场持续扎根深耕,并围绕电动化产品创新、充电网络基建扩充、用户服务体系升级等全面布局,品牌电动化转型进一步提速。2023年,起亚在中国市场推出EV6、EV5两款纯电新车,并计划到2030年,实现纯电动汽车年销量18万辆、销量占比达到40%的目标。同时,起亚持续扩充充电网络体系建设,在与壳牌中国合作建设800V超充站的同时,还与能链智电合作,进一步拓展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在逐渐完善中国用户生态体系之余,也为消费者带来电动车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正是基于对中国等几大市场的高度重视和全面布局,起亚和现代在2023年的利润得以快速增长。

曾经“吸金”能力较强的豪华车企,如今也面临如何在电动化转型与盈利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难题。“电动化正在成为车企盈利水平的‘分水岭’。”胡丰林表示,从宝马、奔驰到沃尔沃,都出现净利润同比下滑。其中降幅较大的宝马,除了因物价推动制造成本上涨因素之外,宝马利润承压的原因还在于研发支出增加,以及电动汽车销量不济。2023年,宝马研发成本上升至75.38亿欧元,再创新高,同比大幅增长13.8%,主要包括在电气化、数字化以及自动驾驶等新技术方面的投入,并且为推动“新世代”车型的加速到来,2024年研发投入还将持续增加。或只有等到其新车上市且达到较为理想的销量,盈利才会成为现实。同时,奔驰的净利润微降与通货膨胀带来的原材料费用和供应链成本上浮存在一定关系。特斯拉也面临同样的情况,毛利率从2022年的24.3%下降到2023年的17.2%,由于“价格战”和电动化产品日益丰富,特斯拉一家独大的市场优势恐将难以持久。

不难发现,几乎绝大多数跨国车企巨头依然在深耕中国市场。“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是跨国车企眼中的‘摇钱树’。”薛旭表示,2023年,跨国车企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持续深化,在华投资持续加码,其中有大众汽车集团与小鹏合作,也有Stellantis集团入股零跑汽车注资等,甚至宝马与奔驰破天荒地在中国联手成立合资公司发力充电市场,这些合作几乎无一不是与电动化紧密相关。此外,大众汽车也决定2024年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持续深化“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为未来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在加速向电动化转型的基础上,跨国车企投资中国,也必然会奠定未来盈利的根基,收获双赢的丰硕成果。”薛旭表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车企财报大透视:供应链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