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似乎会成为自动驾驶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活跃在PPT中的技术将在这一年走向现实。不仅自动驾驶出租车将在特定区域内开展运营,更关键的是消费者也将很快能买到“血统纯正”的自动驾驶汽车。然而,“剧本”似乎并非如车企所所描绘的那般精彩。
汽车之家
60秒快速阅读:
1、根据车企的规划,2020年将是L3级自动驾驶量产的关键节点。
2、0-60km/h的低速自动驾驶将是L3级率先落地的场景。
3、量产不等于大规模普及,受限于技术成熟度、法规政策以及成本等因素影响,自动驾驶普及还需时日。
● 多家车企将于2020年“量产”L3级自动驾驶
2017年7月,全新奥迪A8(参数|询价)正式发布,这是世界上首辆搭载L3级自动驾驶系统(以下简称“L3”)的量产车。此后,宝马、奔驰等国际知名车企陆续公布声势浩大的自动驾驶战略。在奥迪A8的标杆效应影响下,国内车企对自动驾驶的态度诚可谓“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包括传统主机厂及造车新势力在内的多家中国品牌车企都提出了L3的量产计划。
例如,吉利汽车在2019年4月宣布,到2020年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L3量产,到2022年杭州召开亚运会时,吉利还将推出L5级自动驾驶接驳车。长安汽车在2019年1月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L3已经进入量产开发阶段,预计2020年量产。
总结当前主流车企所制定的自动驾驶量产计划,2020年将是L3落地的关键点。暂且不谈公众对于这些计划的真正实现是否存有疑虑,至少从车企的角度来看,对L3量产均表现得“雄心勃勃”。
● 0-60km/h低速场景自动驾驶率先落地
实际上,绝大部分车主对“自动驾驶”的认知多少存在误读,在普通车主眼中,“全程无人驾驶”才是所谓的“自动驾驶”,即用车过程中一定是不需要驾驶员保持对车辆状态的监督,也不需要做好随时接管车辆的准备。
不尽然,如同L2定义为辅助驾驶系统一样,L3也有着明显的“局限”。当前,L3级自动驾驶主要功能区分为:低速场景下的拥堵自动驾驶TJP(Traffic Jam Pilot,0-60km/h)和高速自动驾驶HWP(Highway Pilot,0-130km/h)。对于即将量产的L3来说,基本上对应的都是低速场景,即TJP。
以奥迪A8为例,官方将其L3功能称之为“奥迪AI拥堵自动驾驶TJP”,限定条件是车速为0-60km/h时才能由系统完全接管车辆驾驶操作。而超过60km/h时,系统并不接管汽车,控制权仍然在驾驶员手中。
长安汽车智能化研究院副院长黎予生对于自动驾驶的看法是,“在L3阶段,智能驾驶产品将实现结构化道路低速代替人、高速帮助人。当车速为0-60km/h,系统允许驾驶员双手离开方向盘,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当车速为60-150km/h,自动驾驶汽车将是L2的产品形态。”
从技术角度来说,如果明年将推出的L3能应对限定场景(0-60km/h)下的驾驶任务,也就意味着其已经有了相对全面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系统本身也有一定的安全冗余,具备一定程度上的驾驶权。但是,对于高速版本的L3还需耐心等待。
采埃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中心总监綦平对此表示,低速场景具有周边环境简单、可控等优势,需要配置的感知系统基于目前的技术能力也可以低成本地实现。不仅风险可控,而且对系统功能安全级别及域控制器的算力要求也不太高。高速场景的实现需要更远距离的感知能力、更强大的传感器方案、更快的运算能力及更高的功能安全级别。此外,车联网的有效使用也可以大大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因此,这还需要几年的努力才能实现。
● 如何看待L3的“量产”与“大规模普及”?
站在车企的角度来说,2020年就将实现L3量产落地,而最终不管有多少消费者能真正地从L3中如愿受益,这至少意味着该技术将成功匹配量产车被导入到市场中。
值得注意的是,L3导入市场并不意味着其商业化将一帆风顺,更不代表着大规模普及。其中,政策法规的缺位将是一大制约。
单纯站在技术角度考虑,綦平认同“2020年是L3量产年”的说法,但他进一步表示,“多数厂家可能会以L2+或者是L2.5的名义推出,因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尚未明确的介于L2和L3切换过程中的法律责任界定。此外,目前也没有合适的商业保险可以覆盖主机厂的相关车险责任。”
根据SAE自动驾驶分级定义(SAE: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L3是“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有驾驶权,人类驾驶员虽然可以手离方向盘,但要做好随时接管的准备。也就是说在某些时候,驾驶员可以对汽车“放手不管”。
“可以说实现量产,但离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距离。”Strategy Analytics汽车自动驾驶行业分析师刘文尧持类似观点,L3可以看作是介于L2与L4之间的一个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人类驾驶员可以“脱钩”也可以“耦合”。L3支持某些场景下驾驶员可以移开注意力,但是对于这些场景的定义非常模糊。这就给主机厂以及保险行业等带来了责任界定的难题,比如系统提示驾驶员需要接管,但恰好在接管时间内驾驶员未进行接管,那么责任该由谁承担?
针对法规问题,或许可以从搭载L3的奥迪A8上找到印证。尽管2017年奥迪就已经实现了L3量产,但由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对L3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持,所以奥迪A8基本上难以开启TJP功能。直白地说,奥迪A8是一个技术能力“过剩”的L2车型,很难释放出它应有的全部能力。
刘文尧称,很多车企可以自己定义其自动驾驶技术为L3或L4,但在法规上完全就不符合上路的条件,所以量产和普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该人士为全球顶尖Tier 1供应商某业务副总裁)对2020年L3量产却持不同观点,他认为整个行业就没有做好商业化量产的准备。
该匿名专业人士对汽车之家透露,所谓的2020年L3量产实现起来比较困难,批产的可能性更低。“不管是低速还是高速的自动驾驶都需要非常完备的安全冗余、转向冗余、制动系统冗余、传感器冗余、控制单元冗余等多方面保障。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别成熟的方案。”
该匿名专业人士还透露,他所在的公司原计划2020年在中国推出L3,但是在合作中发现,即便他们已经准备妥当,但其他技术供应商完全没有做好准备。因此,该公司不得不将L3推出的节点延迟到2022年。
对于未来自动驾驶的大规模普及,该匿名专业人士和綦平都持一个相同观点:“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整个L3级自动驾驶系统开发的成本投入巨大,如果没有足够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那么对于车企而言就没有太大意义,大规模普及的基础就不存在。
全文总结:
“量产”,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词。科尼赛克One:1全球限量产6台,大众甲壳虫年均产26万余台,尽管不同维度,但都属于“量产”。对于自动驾驶亦是如此,搭载英伟达芯片,堆上一系列传感器,再到特殊场景下测试,然后生产出几台样车,于是L3/L4级自动驾驶便实现了,这对企业来说并不困难。
鉴于L3级自动驾驶推广的难度,也有专家或企业提出跳过L3而直接研发L4。其实,从技术发展的本身来说并无法跳过,技术的升级是需要经过大规模开发、应用、积累才能够实现的,只是不同的企业对技术的应用有不同的路线选择。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或许企业应该谨慎宣传,毕竟大多数消费者对自动驾驶不甚熟悉。正如綦平所言,“普通消费者对L3的概念容易产生疑惑,因为不同的L3方案间差异较大。个人认为在L3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时,不宜用L3作大肆宣传。”
2020年自动驾驶爆发?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2020年自动驾驶爆发?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相关推荐
- 六部委:推动充换电设施建设,积极服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发展
- 骐骥换电站落子武汉阳逻,覆盖武汉“1+8”城市圈
- 比亚迪电动大巴成功交付意大利佛罗伦萨
- 比亚迪匈牙利商用车工厂扩建奠基,欧洲布局再加速
- 30辆福田欧辉城间客车批量交付保运集团 助力京津冀客运交通服务升级
- 万马新能源助力县域绿色发展
- 零跑汽车将于D系列全球首搭骁龙双8797平台
- 金龙龙威至臻版批量交付北汽集团,护航高端出行新篇章
- 亚星 X11E 批量交付吉林!高寒续航王助力双兴跑赢城际公交
- 骐骥换电华东国际联运新城站开工!助力中欧班列绿色联运
- 福田欧辉多款高端旅游客车交付安徽宿州汇庆客运
- 浙江台州市黄岩区组织申报2025年新能源汽车 充(换)电基础设施奖补资金
- 关于做好2025年度湖州市吴兴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奖补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
- 广东省南澳县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管理暂行办法
- 直流300元/千瓦、交流60元/千瓦!浙江衢州启动充电基础设施奖补资金申报
- 首条跨境重卡换电干线启动!
- 蔡司打造全链智联解决方案 解码多元行业质控路径
- 最高5亿元奖励!广东广州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