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激励和市场需求下,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是必然趋势。
从供应端来看,国家对电池产业的能量密度提升有着明确的指导性要求。2017年,国家工信部等四部委发布的《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超300瓦时/公斤,到2025年单体比能量达500瓦时/公斤。
从需求端来看,国家“双积分”政策促使车企积极使用高能量密度的电芯。2018年4月1日实行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对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提出强制性要求。
新能源汽车积分的计算一方面由汽车的续航里程决定,另一方面对汽车百公里耗电量(由汽车质量决定)设定不同标准,满足政策中百公里耗电量这一指标要求的新能源汽车,其可计算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是标准积分的1.2倍。而对于不满足标准的新能源汽车,积分仅是标准积分的0.5倍。
在供需两端的合力推动下,动力电池需要朝着高能量密度方向发展,这对电池的材料体系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在锂电池的四种主要构成材料里面,占到电芯成本40%的正极材料和占到电芯成本近30%的负极材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最大。
在高能量密度的未来发展路径中,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从2018年开始已经采用高镍三元材料,材料配比从此前的111向523、622和811渐次升级,正是这种升级成就了容百科技的崛起。
如今,领先企业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已经达到260瓦时/公斤,若想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负极材料也必须有重大突破。
现有的动力电池负极材料90%都是采用石墨负极,石墨负极具有电导率和稳定性高的优势,但在能量密度提升方面遇到了一些麻烦,当下的发展已接近其理论最大值——372毫安时/克。
实验研究发现,硅是目前理论上容量最大的负极材料,锂在硅中形成Li4.4Si时,比容量高达4200毫安时/克,远远高于石墨的理论容量,且硅具有低嵌锂电位和低成本的优势。
硅基负极有望替代石墨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硅基负极有望替代石墨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相关推荐
-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将于6月1日起执行
- 共探行业智能化新路径!“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数字孪生与锂电池故障检测预警技术研讨会” 在广东深圳圆满落幕
- 顷刻能源320Ah电池产线首批314Ah大容量电芯正式下线
- 2025年江苏无锡市储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发布
- 天宏锂电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100.56%
- 风鹏600Ah+大电芯2025年量产倒计时!可靠与高效树立双六时代新标尺
- ESIE 2025参展电池呈现三大趋势:大容量、长循环寿命、安全高效(附:26家电池企业参展产品汇总)
- 全国首个锂离子电池储能地方标准开始实施!
- 新能源锂离子电池中石墨元素检测解决方案
- 华为数字能源与ITU联合发布《通信站点锂电白皮书》
- 事关储能安全!广东深圳发布《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功能安全规范(征求意见稿)》地方标准
- 南网储能公司储能科研院实验中心电池检测实验室获得CNAS资质认证
-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举行年产3000万只方形锂离子聚合物电芯生产项目签约仪式
- 亿纬锂能获颁欧盟电池法规(EU 2023/1542)全球首张动力电池TÜV SÜD Mark证书
- 工信部:2024年1-10月全国储能型锂电池产量超过200GWh
- 星恒电源国家重点专项正式落地!国内首个锰基工商储能示范站投运
- 河南郑州促进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印发
- 财政部:锂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光伏等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