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激励和市场需求下,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是必然趋势。
从供应端来看,国家对电池产业的能量密度提升有着明确的指导性要求。2017年,国家工信部等四部委发布的《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超300瓦时/公斤,到2025年单体比能量达500瓦时/公斤。
从需求端来看,国家“双积分”政策促使车企积极使用高能量密度的电芯。2018年4月1日实行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对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提出强制性要求。
新能源汽车积分的计算一方面由汽车的续航里程决定,另一方面对汽车百公里耗电量(由汽车质量决定)设定不同标准,满足政策中百公里耗电量这一指标要求的新能源汽车,其可计算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是标准积分的1.2倍。而对于不满足标准的新能源汽车,积分仅是标准积分的0.5倍。
在供需两端的合力推动下,动力电池需要朝着高能量密度方向发展,这对电池的材料体系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在锂电池的四种主要构成材料里面,占到电芯成本40%的正极材料和占到电芯成本近30%的负极材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最大。
在高能量密度的未来发展路径中,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从2018年开始已经采用高镍三元材料,材料配比从此前的111向523、622和811渐次升级,正是这种升级成就了容百科技的崛起。
如今,领先企业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已经达到260瓦时/公斤,若想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负极材料也必须有重大突破。
现有的动力电池负极材料90%都是采用石墨负极,石墨负极具有电导率和稳定性高的优势,但在能量密度提升方面遇到了一些麻烦,当下的发展已接近其理论最大值——372毫安时/克。
实验研究发现,硅是目前理论上容量最大的负极材料,锂在硅中形成Li4.4Si时,比容量高达4200毫安时/克,远远高于石墨的理论容量,且硅具有低嵌锂电位和低成本的优势。
硅基负极有望替代石墨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硅基负极有望替代石墨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相关推荐
- 东北新能源产业发展再添新引擎,亿纬锂能沈阳基地正式投产运营
- 3998.96万-5998.44万!这家氢能国企增资扩股
- 普利特终止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与系统生产基地项目
- Molicel推出INR-21700-M65A和INR-21700-P60B电池
- 广东储能产业再迎新突破 瑞庆时代锂离子电池集装箱产品下线
- 四川10万吨/年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前驱体技改项目环价征求意见稿公示
- 赛峰集团和道达尔子公司帅福得将合作开发航空锂电
- 赣锋锂电产品首批通过国家级安全认证!引领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 安徽年产1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节能报告审查意见公示
- 上海洗霸转让浙江领硅5.38%股权
- 欣旺达闪充电池4.0产品矩阵闪耀CIBF2025,全球首创1400A大电流超充电池亮相
- 湖北益佳通4GWh工业动力锂电池电芯及PACK生产线项目节能审查意见公示
-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将于6月1日起执行
- 共探行业智能化新路径!“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数字孪生与锂电池故障检测预警技术研讨会” 在广东深圳圆满落幕
- 顷刻能源320Ah电池产线首批314Ah大容量电芯正式下线
- 2025年江苏无锡市储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发布
- 天宏锂电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100.56%
- 德国亚琛大学项目正在优化方形电池的快速充电能力